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食品专业“双向驱动”育人模式的探索*

2023-02-25赵兰李达谅陈慧斌黄鹭强

福建轻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教食品人才

赵兰,李达谅,陈慧斌,黄鹭强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和企业主体作用的作用,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通过加强产业与教育的对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2]。产教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趋势,通过院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和就业的有机衔接,促进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深度,促进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朝着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发展。

当前,产业与教育领域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导致产教融合的格局尚未形成,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侧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这些问题都对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了制约。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3]。

食品科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设置需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作为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我校在高端人才培养的同时更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着力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是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新晋的工科专业,近几年培养的专业人才陆续走向工作岗位。目前,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促进学科的发展一条途径。

1 师范类食品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

1.1 产教融合全局化视野较小

师范类为主的高校由于自身学科特点的限制,在专业产教融合中缺乏全局化视野,主要表现为教学尚重基础轻应用;教师的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产业实际产生代差等。食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教育亟须加强产教融合的全局化设计,结合产业实际梳理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学校应加强对专业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创造机会把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参与实践,同时把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请进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规划,提高产教融合的效能。

1.2 学校工程学科支撑程度偏弱

师范类在化学、生物学基础比较雄厚,而工程学科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不尽合理,容易出现了“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缺乏有实际经验和高级技能的教师;工程学科的实验设备可能存在不足;学科涉及的工程研究偏少而理论研究偏多;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等。这些都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工程思想较弱,缺乏严格和全面的工程训练的情况,因此,需要学校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科研水平、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高支撑程度。

1.3 学生对专业的定位不明确

学生对攻读研究生的意愿强烈,毕业后进入生产一线的意愿小。许多人对食品的兴趣仅停留在机理研究上,惧怕食品科学的工程化环节,这些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难以满足企业的生产和研发需求,造成了人才供需两侧的脱节。导致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程的专业认识的教育不足,课堂教学中对生产实际情景的创设不够,学生在校期间的训练大多基于比较传统的科研套路,对产品生产实际的研究较少,机理研究偏多。

1.4 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建设“双师双能”的教师团队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4]。传统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要求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不深入,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共享互聘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发展。

2 基于产教融合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食品专业产教融合的“双向驱动”育人模式,就是要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协同育人机制,一个驱动轮是政府的导向和企业的需求,另一个驱动轮是学校的方案和个人的意愿。学校通过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方式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食品专业人才,企业则通过提供实习实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支持学校人才培养。需求侧和供给侧双向均衡互动才能更有效地驱动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实现新工科的发展目标。

2.1 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产教融合顶层设计

产教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认清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并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全面分析内部资源与能力,确定学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和优势,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准确把握外部发展优势,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资金和其他高校等外部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和协商来积极争取外部资源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充分协同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目标和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师资和开展研究,搭建合作载体,达到一个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激发产教融合的内在生产力。

2.2 结合生产实际,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对实践课程的设计进行及时修订,在把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入开放性的课程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出创新[5]。专业课程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要适时修订大纲,加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权重,把做什么、怎么做作为实践技能培养的考核指标,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指导。

为了有效培养食品专业人才,需要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以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培养。同时,高校也应积极构建校企协同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与相关企业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实际案例和实习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适度降低理论教学占比,加强实践教学以深化产教融合的地位,调整教学计划以确保所培养的人才具备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开设包括创新创业指导、食品新资源、食品新产品开发等课程以丰富课程体系。同时,高校可以与食品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场所,让学生们能够深入感受实际生产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2.3 优化教学资源,创新实践建设

食品专业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专业性强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及时更新教学资源极有必要。高校要以教学信息化为抓手,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不断革新教学方法,紧跟生产实践进行教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把数字化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虚拟仿真等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以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等[6]。

政府机构的支持和参与将为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坚实保障。学校可以借助所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产品研发实验中心,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化。

2.4 以生为本,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新工科教师的评价指标应更加注重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高校应注重招聘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适宜、水平高的具有创新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以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推进食品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7]。

3 结语

高校在制定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将行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符合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活动的发展,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和专业素养能力。产教融合模式将成为未来主导趋势,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构建以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拥有实践能力的食品类人才为出发点的产教协同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产教食品人才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人才云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食品造假必严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