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担当精神现状及其培育分析

2023-02-25西南科技大学郭懿瑶

区域治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责任精神思想

西南科技大学 郭懿瑶

一、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概述

(一)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概念

“担当”一词出自《朱子语类》卷八七:“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在现代汉语表述中,指承担、负责的意思。担当作为动词包含三层逻辑。一是强调担当主体的责任,包括主体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具有价值评价属性;二是强调社会关系,无论承担自身的事务、还是社会责任,承担一词本身所涉及范围都比仅满足自身行为活动需要的范围更大;三是具有实践属性,担当必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体现。

大学生担当精神是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特定责任主体,对自身所承担义务的认识。首先,大学生作为个体,应当执行好自身学习的主要任务,充实理论基础,提升思辨能力,争取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其次,人都是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人,大学生的身份主要是家庭成员、学校成员,应当为家庭和谐出力,遵守校园秩序。最重要的是,担当一词所赋予的更大范围内的职责,应当履行社会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即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的希望,应当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以实现社会价值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目标。

(二)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

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关键,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综合素养。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磨难,具有担当精神,便具有了直面困难的勇气,更能看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统一,在脚踏实地中养成艰苦奋斗的品质。大学生具有担当精神,能在人际交往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自身力所能及之力,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为走出校园做好准备。

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是保证实现民族复兴不可缺少之力。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脱离校园“象牙塔”的环境,承担起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不同,往往具有非功利的特点,担当的特性强调超越自身的价值需求,为人类的共同长远利益着想。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论述中,有重义轻利的,有推崇义利兼济的,也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利益关系的。但社会影响力最大,仍是要求具备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从现实世界来看,人的出发点几乎都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但若只为自己考虑的出发点下必然导致人类社会无限的纷争和混乱。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本质是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来。

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意。系列论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表明让大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美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当实现的目标,而担当精神所特有的实践品质对青少年群体思想与行为冲突具有调节作用,使大学生聚焦问题,直面问题,在实践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担当精神也是开展实践教育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有了担当精神才拥有行动的动力,才能促成青年学生朝着目标奋斗,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与评价,在过程中接受反馈。通过社会道德规范的比对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能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反馈,为进一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打下基础。“所谓实践教育法,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3]”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一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担当精神提高了大学生自我反思、客观认识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与受教育者主体交流,进行成果评价、过程反思等,更能依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二、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各异,对担当精神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距成为有担当的有志青年还有一定差距。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主要是成长环境的不同、价值多元的影响和担当实践的不足所造成。

(一)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状

1.成长环境不同导致对担当精神的理解不统一

大学生群体成长环境主要在家庭、学校,不同的家庭教育下导致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理解不同。在对家庭责任的看法上,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并且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心智不够成熟,导致他们过于关注自身的小圈子,容易忽视整个社会环境,从而造成担当意识淡薄。大学生担当意识不符合社会期许,就出现被误解的情况,而实际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具有担当精神的时代青年。

2.担当精神要求与社会实践参与不足的情况相悖

一个人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知、情、意、行,从大学生担当精神的认知过程来看,知指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认识,情指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感受和感性部分,意侧重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理性认识,属于思维模式,行则是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行为表达。绝大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重担,但仍有部分大学生行为懈怠,表示部分大学生认知环节出现问题。究其本质是大学生本身的认知程度未达到理性认识程度,缺乏社会实践参与,且自身容易被说服感染。除此之外,来自家庭或学校过于死板的说教灌输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容易出现冲动行为。

3.大学生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的本质特征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活动、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在中国大力发展的背景下,青年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了广泛的信息接受权和选择权,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冲击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对此加以利用进行非法宣传,部分一直不坚定的大学生就容易听信蛊惑,如果不对大学生加以正向引导,就容易削弱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不意味着过分答应他人要求,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等因素,不善拒绝,为此常常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事务。对此应当引导大学生坚定自身立场,敢于直面问题,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要有亮剑的勇气,做到真正有担当。

(二)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理解不一的原因分析

1.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相互交流与价值碰撞

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看法。网络社会赋予个人表达权,同时也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尽相同未掌握事态全貌,应当秉持谨慎的态度去求证,如果大学生参与网络不加以辨别就会出现被影响的情况。部分网络平台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以流量为王博取眼球,一定程度忽略对内容的审核,部分内容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全相悖,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应当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适当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认识源自实践,大学生担当意识的缺乏本质是社会参与度不够高造成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导致对自身的社会身份认识不深,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被寄予厚望,他们身上肩负着时代和民族赋予的重担,但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难以把自身的利益与民族的利益连在一起,这往往需要大学生深入参与社会劳动生产实践之后、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才会体会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从而理解“四个意识”,体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只有在对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才能明白自身的责任,做到社会所期许的担当。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不高,也会造成对担当精神的认识不足,对担当精神只留在抽象的理解中,同样也没办法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认识,发展自己的认识。若不走出自身的小圈子,也背离了担当的含义,容易造成割裂感。“大学生通过实践能进一步加深对担当精神的认识,并把担当精神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从而在担当精神的指引下改造客观世界。[4]”

3.担当精神需要多方合力培养

人的思想有隐蔽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估与开展活动带来了影响,每个大学生个体同样具有不同的个性,这给教育者观察受教育者精神状态带来了一定难度,需要更为贴切的方法和手段。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本身不止处于学校教育环节,还接受其他教育,如家庭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本身存在弱化、边缘化等问题,仅仅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培育担当精神,是不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发展变化的,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把握它的发展要求、发展条件、发展趋势,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贴合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又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依靠学校一方就能达到。“责任是一个多维度的要素,包括自我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因此青年责任认知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来形成。[5]”在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上,应当让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合力,使大学生在身体力行中达到理性认识,明白自身承担的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三、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途径

(一)讲好担当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对事物的理解来源于通透的认知,让大学生明白担当精神背后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是使大学生信服担当精神的基础。通过对担当精神的理论讲解,能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够辩证思考问题。讲好担当精神中的理论价值,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份认同,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晰教育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事实、讲道理,从理论上讲好担当精神就需要把握三重维度。首先,通过将担当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讲好,讲好历史典故,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夙夜在公”等,用通透鲜活的历史事件涵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使大学生担当精神具有民族特色;其次,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剖析担当精神的内核实质,讲深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大学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坚持理性思考,守住思想底线,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理论服务于实践,使大学生做到在实践中践行担当。

讲好担当精神,不能仅仅靠机械的灌输方式,要用更为隐性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度。人的认识过程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比如运用情感感染的方式,寓情于理,使受教育者愿意接受引导,出于对教育信息接收的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积极心态,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所谓以理服人就是提高人们对“理”的接受度,在感染教育中,情与理不是出于对立的两种事物,而是指向同一目标的两个方面,都指向共同的价值点。不论是通过哪种方式,目的都是在于使大学生更全面立体地认识担当精神,以此能够在实践中比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不断丰富和升华大学生担当精神。

(二)丰富实践内容,使大学生成为担当青年

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实践中强化担当精神,既能通过大学生表现的行为观察出大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方式。一是高校可以开展系列的社团活动,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也可以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提升沟通能力。二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大学生的闲暇时间非常有限,可以在寒暑假期间通过志愿平台等相关组织,参与乡村夏令营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使大学生更为直观立体地接触社会各种人群,感受社会,接地气,在实践中践行为人民服务。三是参与学校就业指导相关项目,了解行业信息,不仅可以避免大学生步入社会被骗的情况,还能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能在劳动岗位上发挥作用。

在大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跟上其形势,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学会科学思考、理性认识。通过问卷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想法,总结提炼,做出针对性设计,深化对担当精神的理解。还可以对表现出色的优秀大学生进行表扬,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担当意识教育,大学生能感受到周围先进模范人物的担当精神,从而对照先进典型,找出自身差距,不断激励自我,深化和巩固担当意识。[6]”

(三)正向发挥网络优势,营造风清气朗的舆论环境

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若不加以干涉引导,同样网络也会变成谣言聚集地。当代大学生处于网络时代,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运用网络,应当发挥网络的优势,避免其不利影响。高校应当掌握各种新兴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创新内容形式,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多多投放相关内容,发挥抖音、微博等流量平台的作用,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当大学生遇到问题,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线下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各互联网主体应当学习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明晰主体责任,对自己的产出品和内容负责。相关部门完善相应的规则制定,在监管者职能范围内做到更好。

当代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生活,应当做一个合格的遵守道德规范的网民。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多方观点交锋时,做到冷静思考,坚持自身的立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大学生应当主动自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言论,当面临他人利用网络给自己造成伤害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健康有序地参与网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立体工程。需要大学生积极参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协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在实践中、生活中培育担当精神,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责任精神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思想与“剑”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