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探究

2023-02-24王玥芳马令坤杨海波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3期
关键词:育人教育学生

王玥芳,马令坤,杨海波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21)

1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 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到全新时期,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能够为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1-3]。所以,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改革和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将科学研究、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能够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4-6]。

1.2 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办学特色,在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化、职业化,且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差异化策略,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

1.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是新时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提升学生主动思考、承担责任的人文素质,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7-9]。

1.4 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十分重要,通过开展改革,高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近年来,行业、企业更加青睐于在校期间有过创新创业经历和获奖经历的毕业生,即亟需创新创业人才。由此可知,探索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10-12]。

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资源有限,专业化指导欠缺

不同高校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也存在差异。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都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部分创新创业教师授课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没有充分利用课堂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有效结合;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用教室、硬件设施和设备缺乏,不利于开展小班授课和团队任务;最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2 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参与度不高

很多高校不断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方式,但实践教学模块仍存在不足,未能很好地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教学模式改革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一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学习主动性差;一些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能力不强,专业指导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部分高校未足够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未将培养效果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指标;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未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热情,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学习和考试。

2.3 分类培育缺失,未实现精准教育

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启发思维、激发热情、指导实践等重要作用,但缺乏导师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这也是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专任教师,多由辅导员或校外创业校友负责对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需求及能力发展存在差异,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采取分类培育的模式,并且一些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创业经历,未能实现个体化精准教育。

3 多元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路径探究

3.1 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选拔优质“双创”人才

2022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结合建设目标和任务,面向全校学生,多元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潜力、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学校根据不同的人员分类构建创新创业低阶养成学院、创新创业中阶提升学院和创新创业高阶创造学院。依托创新创业学院模式,首先,将创新创业学员分组,根据个性特点组成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团队;其次,整合创新创业各类资源,按计划分层次开展教育引导和专项训练;最后,向创新创业学院重点团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通过研究形成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可供其他高校参考借鉴。

3.2 划分创新创业教育阶段,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课堂授课,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第二阶段的教育工作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展开,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理论知识,形成了对创新创业的独到见解和兴趣,高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竞赛辅导、项目演练、专业扩容等创新创业专业化教育;第三阶段基于前两个阶段,更加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充分发挥精准教育的作用,针对掌握知识、产生兴趣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深入挖掘其个性与创造性,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的联动发展。

3.3 完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分类培养方案,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纳入其中。首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目标群体,开发适合所有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在培养目标设置中规定“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理论学分和创新实践学分”;其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科和成长特点,跨学科开设与专业交叉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同时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规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获取相应的实践学分,同时发挥专业优势;最后,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及慕课,将其纳入学分管理,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促进、专业教育与专项教育相互融合,为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能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13-14]。

3.4 建立“双创”导师分阶模式,增强教师多元育人能力

一是学业成长导师,主要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针对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内涵,可立足传统授课模式,引入翻转课堂、案例分析等活动开展教学,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二是竞赛专业导师,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创业实践的流程和方法,通过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配合能力,使学生在模拟路演的过程中真实体验创业环节,与投资者进行对话,作为一名创业者和团队负责人解决各类问题;三是企业实践导师,主要针对已开始创业的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经验指导。高校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习体验,让学生在就业之前能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和运行方式等。

3.5 打造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助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

一是依托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学科竞赛、专业竞赛。在“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比赛中,积极组织动员,鼓励师生联合,加强资金、政策保障。借助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在备赛、讨论、学习、交流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赛带创”“以赛助创”“以赛育人”,主动邀请校外相关专家、企业专家提出针对性指导和修改意见,在项目打磨和指导的过程中持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同时鼓励其积极争取企业资源支持及项目合作,进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是以“四校”联合模式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路径[15]。高校需积极主动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建立“校企、校地、校校、校友”联合模式,实施协同育人,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器,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培养模式,增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合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育人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