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创新机制研究

2023-02-24刘亚仲伟俊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1期
关键词:双师会计专业工厂

刘亚,仲伟俊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会计工厂是一种将每一项会计核算服务拆解为凭证日期收集、摘要填写、发票信息收集、金额填写、数据校验、信息审核、凭证生成等众多环节,具有工厂形式特征的教学模式[1]。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活动的创新实践,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动“四链”有机衔接“四方”合作的直观体现,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会计教育改革、建设高水平会计专业、校企协同培养会计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的现实意义

1.1 改变会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在会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训内容碎片化、项目片段化、实训流程封闭等问题[2]。会计工厂是会计职业岗位场景在高等教育中的情境再现,其建设与发展的重心在于依托现有的教学系统,梳理会计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内容与场景,并将其与会计学院相结合,继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与职场环境,在校内建立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具有系统化、集成化、规模化的特征。在这个“教学工厂”里,随处可以见到会计职业场景中的机器、系统,也可以解决企业会计领域常见的难题,改变了会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使会计专业学生在生产型教学工厂完成学习性工作实践,缩短其对实践教学的适应周期[3]。

1.2 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工厂是产教融合的一种创新形式,既具有产教融合的特征,即高等院校与企业、行业共同推进技术、人才、技能创新体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特色,如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以教学环境、工业项目、经验积累与分享为核心组成要素,以专项科技为核心,以学院为本位[4]。显然,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相当于实习实训基地、培训中心与专业科技中心的综合体,是学院、培训中心和企业的三元合一,既能够有效统筹区域教育和产业资源,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材与技能的无缝对接,还能够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开发的工作环境,使其知识与技能拥有展示和实践的平台。

1.3 提高科研服务水平

随着会计工厂的不断发展,现阶段,会计工厂在实训室的基础上逐渐引入协同创新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等多功能空间。这就意味着会计工厂还是校企双方进行产品研发、工艺改进、队伍建设、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可以聚焦财会改革和行业发展热点问题,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融合,拓宽会计学的发展边界[5]。

2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推广的难点

2.1 校企合作不紧密

一是企业及社会支持有限,小规模、分散性合作居多,且校企双方利益共享关系并不牢固,校企的利益诉求往往未能同时得到满足;二是缺乏共赢机制,会计工厂提供的服务、预期收益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导致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双方尚未形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6];三是合作层次浅,会计工厂运行项目多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成果转化、技术研发、科研攻关、师资培训等方面还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2.2 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密切,工业和教育的融合成为必然。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实现知识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流动和增值,这就要求其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资源整合融通能力。现实情况是,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仍旧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会计行业产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教育教学的实质性互动少,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缺乏联系,学校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脱节[7]。

2.3 功能空间不健全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面临着功能不健全、产出效益低等问题,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成果成效不理想。具体而言,在功能分区上,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往往聚焦于实践教学,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设备设施基本完善。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的功能不止于此,还应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教师发展等功能[8]。在管理规范上,长期以来,条块管理方式使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的责任边界划分比较清晰。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组织架构较为单一,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组织构成,技术服务能力弱,只能帮助学生在校内实践,难以使平台成员具备服务继续教育、举办技能大赛、服务企业等功能。

2.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双师型”教师共生环境营造不充分,企业人才到校任职兼职机制不顺畅,校企互聘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不够深入,只有对会计教师需求的研判,而没有制定“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标准,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且“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尚未形成;二是“双师型”教师共生机制创设效果欠佳,校企双方在人员协作上效率不高,缺乏专项的培训经费与企业人才引进配套措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教师来源较为单一,多由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缺少企业兼职教师;三是“双师型”共生要素内生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9]。

3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的创新机制

3.1 建立共建、共管、共享运行机制

为破解科教融合难题,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有效规避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合作分歧、合作层次浅等问题,应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利机制与保障机制,构筑更紧密的校企共享互补合作关系,促使二者从松散连接转向实体嵌入[10]。具体而言,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理念,整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多元主体,通过组建校企合作管理组织、制定校企合作章程办法、实施合作联盟化管理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设立多样化的合作项目、开展承包制学生实习合作和无缝对接订单式培养等措施,加强校企合作在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资源投入、教师成长、产业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完善校企合作在资产评估、产权流转、信息沟通、事务管理、质量监督、利益分享等方面的机制,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比如,纵向建立学校、学院、专业多层级的校企合作体系,横向建立全校性、跨学院、跨专业的综合性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框架体系,形成组织共构、资源共建、师资共享、教改共研、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共建共管共享运行机制。

3.2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一方面,要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改革。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开展团队化岗位合作学习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对接岗位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建设课程、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实现全过程模块的对接。另一方面,要探索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引进一体化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混合所有制工厂、承包制学生实习等合作办学机制,开展会计专业创新创业大赛、会计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推广研究成果和技术等活动,推进校企之间交流合作。例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开展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订单式”人才培养[11]。

3.3 建立实训平台协同创新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必须整合优化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使会计工厂产生效益[12]。首先,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为载体,以实践教学区、社会服务区、资源功能区建设为方向,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场地、技术、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企业在设备、项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完善政行校企多主体人才培育机制,建设会计生产性实训室、小微企业会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会计(ARE)体验中心、案例协同开发工作室等功能空间,促进会计岗位与课程教学的互动,积累会计领域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创新要素[13];其次,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岗位实习、人才培养、产品转化、科技创新、培训认证等功能,围绕会计领域新兴职业、新兴科技、新兴产业,成立会计领域技术研发中心、行业发展战略联盟等区域性组织,在会计领域的组织、服务、技术、设备等层面大力开展产教研合作,探索应用性、创新性新技术、新理论,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的二次开发与功能整合。

3.4 建立人员互建互聘机制

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应用实践的加快,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双师型”队伍迫在眉睫。一方面,要依据会计专业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和社会实践四个维度,制定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并且为校企互认的“双师型”教师标准[14];配套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教师队伍的选拔、激励机制,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双师型”教师培训资源,通过分层次、递进式的培训方式,强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师资队伍、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教师发展。另一方面,完善“双送、双培、双挂”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教师培训研修体系,建立互派人员挂职制度,制定双导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形成校企双向流动的“双师型”教师用人机制;采用“双导师制”,引进合作企业内的技术能手、技术骨干、产业教授,到会计工厂担任外聘教师,同时选派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顶岗工作,充分了解企业会计岗位操作设备和技术工艺。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有助于改变会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服务水平。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工厂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校企双方合作不紧密、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功能空间不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应建立共建共管共享运行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实训平台协同创新机制、人员互建互聘机制。

猜你喜欢

双师会计专业工厂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