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协同模式探索
2023-02-24李彩霞
李彩霞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晋中 030600)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严格要求,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1]。创新能力培养不能仅依靠教师课堂知识传授,还应该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实际研究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多元协同模式,不断推进创新知识技能的课堂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 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1.1 培养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因而,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不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且要培养较强的创造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2]。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鼓励研究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现新问题、分析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使研究生的实证研究与社会发展充分结合,依据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产出创新成果。
1.2 培养能够将专业领域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人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出现研究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对前沿问题缺乏深入剖析、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等问题[3]。因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加强发散思维和全面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在科研和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发挥专业优势。
1.3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个性化发展的人才
高校应引导研究生制定明确的学习和研究计划,认识到创新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其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研究生要强化创新意识[4],尝试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高校也要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5]。
2 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部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研究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尤其缺乏对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的关注和了解,同时也难以熟练运用研究方法[6]。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研究生需要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和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但部分研究生由于缺乏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2.2 培养过程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灵活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课程教学是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一环。合理的课程设计对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修课的学习是根本,选修课的扩展是关键,但由于选修课比例较小,研究生难以进行拓展学习。同时,部分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专业性不强,影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7]。
2.3 培养环节“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的学术氛围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多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调研和跨平台交流机会少,缺乏创新的学术氛围。高校提供的学术报告与讲座、跨学科交流平台以及实践调研机会不但能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能力,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推动研究生进行创新。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交叉学科交流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8]。
2.4 导师支持不足,缺乏过程监管[9]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负责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指导过程中,部分导师因兼任行政职务,导致其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较少,缺乏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有效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研究生的效果。
3 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协同模式探索
3.1 激发内生动力:强化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首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生要能够自主提出问题,主动进行思考,不断增强“问题意识”,要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其次,培养研究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重视在科研学习中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持续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学术研究。
3.2 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应与课外实践作业相结合,由必修课、通识课和社会实践课三个部分组成。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制度。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积极推进科学与教育的融合,把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研究思维[11]。因此,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MOOC 等,引导学生对学术研究现状进行独立思考和评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3.3 强化培养环节:加强教学与科研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学生知识面越宽,研究领域也会越广。要让研究生具备创新能力,就要对培养方式进行改进。首先,教师需注重研究生研究前期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课程设置中开设跨学科的课程,让研究生能够从多个视角思考问题,增加研究生所掌握知识的广度,让其完善能力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等[12];其次,教师需注重后期优化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构建明确的评价标准,采取合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学生互评、导师评价等[13],合理评价研究生的学习成果。总之,通过前期与后期措施的紧密结合,教师能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
3.4 营造学术氛围:实现线下与线上教学相结合
营造学术创新氛围,使创新成为研究生发展的重要能力。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研究开展科研的积极性,鼓励研究生以问题为核心,运用发散思维和头脑风暴,开展深层次的学术研究[14];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研究生创新,例如,建立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鼓励有创造力、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科研难题的精神。高校还要促进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通过增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营造学术创新的氛围。
4 结语
本文从全过程培养理念出发,系统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及现状,从内部决定因素和外部保障作用两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协同模式进行了探索。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探索有效的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