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3-02-24刘晏男张家旗李锐杰关小克郝宏杰
刘晏男,张家旗,李锐杰,关小克,郝宏杰
(1.郑州轻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2.郑州轻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3.郑州轻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度调整期,各类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求高校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调整[1]。管理类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招生最多的学科门类之一,具体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和20 余个细分专业,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各类管理和服务岗位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2]。其中,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理论,能够准确把握区域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熟练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策划、协调、开拓和创新等实践能力,能在城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数字化城市管理、规划与设计实务、党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建设与维护、后勤和物业管理等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4]。随着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对运营效率要求的不断提升,对具有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5-6]。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存在不足之处[7-9],应建立健全以社会需求和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更加契合“双创”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10-11]。从现有研究来看,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聚焦计算机、食品化工、电子商务等专业[12-14],而关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较少。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河南省多所高校为例,通过资料分析、调研和访谈等方法,梳理和总结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对策,为创新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高校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
公共管理是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但相关课程建设却跟不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社会需要的核心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践经验来充分理解公共管理的复杂性,而现有的教学模式未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1.2 创新创业教育薄弱
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缺乏目标导向,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未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创新创业教育标准不统一,缺少科学的考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缺少有效指导和帮扶,缺少成果转化的平台。要培养学生推动公共管理方式变革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让他们接触公共管理的创新方法,然而,部分学校尚未将创新创业知识和理念纳入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3 人才培养改革缺乏软硬件支撑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缺乏软件和硬件的支撑,尤其是缺乏优秀的师资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师资在学历层次、知识更新和教研水平等方面已经得到较大提升,但仍然有部分教师未开展过服务政府和企业管理的科研项目,未从事过相关工作,也未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过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或管理制度和流程等方面的制定与改进工作,因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少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此外,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硬件资源,难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培训和支持,例如缺少公共管理实验室。
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2.1 将实践导向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公共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需要坚持以“实践导向”为专业发展的主线,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培育复合型和综合能力型公共管理人才的显著专业优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将“实践导向”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一,专业课教学过程向实践倾斜。不仅要开设诸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级办公自动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等相关实验课程,还要尽量在专业主干课和主要专业课的教学环节增加适当的实训环节,组织学生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现场调查学习,促进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此外,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教育融入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第二,开展集中实践活动,包括城乡问题调研、行政管理综合能力训练、机构实习、社会调查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和创业理念,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沟通交流、组织协调、文案撰写、分析策划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第三,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型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以“公共管理问题探索和课题研究”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证问题分析,通过培育国家级及省级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参加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方面的高水平学科竞赛,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创新性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2.2 采取多元化、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开展分类多元化指导。从本科生大一下学期开始,指派多位专业专任教师作为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分别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等活动。除了安排校内的导师,还要为高年级的学生配置校外相关实务部门的导师,如聘请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的实务导师,每位实务导师指导2~4 名学生,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践、辅助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增强对现实公共管理工作的认知。此外,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比较广,因此,可以在培养方案中设立2~3 个专业方向,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提升创新创业软硬件平台建设水平
首先,搭建校内实训平台。依托学校和二级学院的资源,结合专业特色,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各类平台和激励机制。第一,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互联网+”等能够提升学生基础创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项目和赛事。第二,可以专业为平台,定期开展诸如PPT 创意设计大赛、模拟招聘、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听证会、公共管理案例设计大赛、城市规划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可以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如校友论坛、创业讲座等)、读书会、考研交流会等,提升学生对研究和实践的兴趣,帮助和鼓励学生就业创业。
其次,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校友资源的作用十分重要。为了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带动效应,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可以建立相关微信群、QQ 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为毕业校友和在校生搭建交流的桥梁,鼓励优秀校友通过这些平台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分享就业创业经验。同时,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为在校学生开展公益讲座,培训制作PPT简历、面试、工作等技能,介绍就业创业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3 结语
新时代对高校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河南省不同类型的多所高校为例,结合资料分析、调研和访谈等方法,分析和总结了现阶段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创新创业环节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缺乏软硬件支撑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高校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首先,将实践导向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专业课教学过程向实践倾斜、开展大量的集中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型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其次,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开展分类多元化指导。最后,通过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和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提升创新创业软硬件平台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