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23-02-24唐洋王杰王国荣
唐洋,王杰,王国荣
(西南石油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工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1-2]。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双创”工作[3]。高校作为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载体,应该将“双创”精神融入学生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4]。工科类专业作为高校的重要学科门类,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5]。在“双创”背景下,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工科类综合型人才[6-7]。同时,开展“双创”背景下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开展“双创”教育时间较短,“双创”背景下高校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不足[8]。因此,针对性地开展“双创”背景下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对学生专业能力及“双创”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9-10]。
1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类人才培养缺乏精准性
传统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然而,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难以培养综合型人才。同时,工业4.0 时代对工科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积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结合不同工科专业,合理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工科类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精确性,不能准确掌握新时代对工科类人才的需求,仍以传统的课程体系培养人才,最终培养的人才虽然拥有一定的技能,但缺乏创新创业能力。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部分教师忽略了工科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由学科教师担任,他们缺乏创新创业经历,对企业运作模式不了解,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时侧重理论知识讲授,难以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课程培训[11]。同时,一些工科类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缺乏系统的教学评价指标,仍以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能力为主,难以有效激励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1.3 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创新创业讲座的形式开展,或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时数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同时,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仅是“双创”理论教学,例如:创新创业计划书撰写、“双创”概念及政策讲解,这些“双创”教育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工科类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高校的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孵化园等平台未能真正发挥其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脱节。教师创新创业知识不足,创新度不高,难以及时、准确地向学生传达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也难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2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2.1 完善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双创”综合素质
工科类高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将“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专业课程是实现该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工科类学生在经过理论知识学习后,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实训,巩固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不断转化,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2.2 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双创”生态链
通过改革,可以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同时也将高校、企业、政府等资源平台联系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人才优势、企业的实践实训优势、政府部门的政策优势,让高校的“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落在实处的同时,有效落实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形成一条连接高校、企业、政府部门的“双创”生态链。该生态链可以促进工科类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良好交流与合作,为企业输送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12]。
2.3 提升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创业成功率和就业率
通过“双创”教育与工科类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有效结合,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和就业率。同时,学生通过对不同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明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拓宽就业视野,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方式。
2.4 促进产学研融合和工科类高校的创新发展
通过改革有助于人才培养从理论培养向工程实践转变,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使院校的科技成果和企业的技术研发相结合,从而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和信息交流。“双创”活动也可以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科排名,更好地促进工科类高校的创新发展[13]。
3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必须转变理念和思路,实现工科类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定位。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来制定,以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而不局限于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双创”背景下工科类专业人才需要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工科类院校也应按照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来制定培养方案,将优势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3.2 打造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不应只考虑学历层次、科研成果、专业职称,还应综合考虑其是否有参加和指导过创新创业大赛的经历。对于已经任教的教师,学校应结合“双创”教育内容和工科类专业知识,选择典型、恰当的案例开展教育培训,鼓励在职教师总结和学习优秀案例中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法。同时,专业化的“双师型”教育队伍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应包含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导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创业校友等。学校和企业也需要定制扶持教学团队开展“双创”教育活动的政策,在技术、资金、平台等方面支持教学团队的“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
3.3 完善课程培养方案,创建多样化教学体系
在“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科特征、办学特色,还需要了解社会对工科类人才的新需求,及时修改“双创”课程培养方案,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双创”教育应该创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14]。此外,高校应依托大学生孵化园、创新创业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双创”比赛、社团活动等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4 结语
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双创”能力已成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高校作为培育工科类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需要结合“双创”精神,调整“双创”课程培养方案,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创业成功率和就业率,促进工科类高校形成完善的“双创”课程体系和建设良好的“双创”生态链,同时,还可为其他学科门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