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

2023-02-24静,赵新,黄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留学生一带一路文化

张 静,赵 新,黄 毅

(1.福建工程学院 国际交流处,福建 福州 350118;2.福州大学 对外合作处,福建 福州 350108)

一、问题的提出

从最初的“一带一路”倡议到新时代理念细化、砥砺奋进再出发,“一带一路”从面向世界的初步“写意描摹”转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笔勾画”。在丝绸之路精神的指引下,“一带一路”向着高质量发展推进,造福共建国家人民,其影响也从最初显性的经济方面延伸到了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共建各国开展了不同形式、涉及各个领域的公众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共建国家的教育互通、经济交融、文化包容。其中,现代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正迎来国际教育合作新机遇,为发挥留学教育在人才支撑、人文交流和构建互信的关键作用中贡献“中国方案”。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发展之基石,也是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工作地。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增强高校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关注全球高等教育共同利益,提升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催化国际高等教育联动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来华留学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三次致信来华留学生,为新时代来华留学事业指明了方向,是推动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契机。新时代“一带一路”来华教育需要以开放、合作、共享、包容为亮点塑造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象,形成以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为重点的高等教育国际协作网络,打造坚实、多元、立体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系统。

二、“一带一路”来华留学教育的现实境遇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展望,国内高校留学生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大批留学生来华学习,加深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与不同国家的文化碰撞与思想交流,促进了各国间的人才流动和学术发展,日益发展的高等院校留学生教育也成为了中国与国际友好交流的重要桥梁。我国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发展迅猛,学生规模、教育内涵、管理成效稳步提升。与此同时,生源质量、发展适配和管理兼容方面也存在亟待解决的矛盾。

(一)学生数量发展已现规模效应,但准入质量监控制度阙如

当前,来华留学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家,有统计指出,不少知名高校的排行榜中,大学排行榜中与留学生有关的指标具有较大占比,如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占比为5%,CUNR版大学排名榜中占比为2%[1]。换言之,中国作为教育大国,进一步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但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扩大与选拔培养“质量”存在非协调式发展,成了中国迈向教育强国新时代的“拦路虎”。尤其一些新兴培养高校对来华留学工作重数字不重内涵,重开展不重建设,缺乏从准入评审、过程管理和培养毕业一整套成熟的评估、监控机制,盲目追求显性的规模效应,体现在未设置专门的标准化入学考试,仅考核语言基础、前置学历。据统计,我国排名前100位的高校留学生选拔模式中,多达 93% 的高校采用免试入学方式[2],由于未能把好质量准入,直接影响和导致留学生结构失衡。

(二)教育内涵发展强劲有力,但高质量发展适配度还需优化

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招生、培养和管理各环节体制机制逐步优化,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专业、项目和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性的新进展,质量保障体系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来华留学教育呈现内涵式发展。但从微观上,教育成效存在诸多影响因素,由于语言问题、项目导向等,教育培养体系与学生综合发展的匹配度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留学教育是一个由语言信息传达、学习方式匹配、思维模式转换组成的过程,语言是连接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桥梁。部分高校降低语言门槛,学生汉语水平无法满足专业学习需要,甚至引发心理危机和环境适应性问题,进而转化为教育的负面评价。此外,外语教师、英文授课课程比例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剧语言障碍带来的各类问题,综合影响使留学生教育偏离预期培养目标,不利于发挥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引智”和“造血”功能。另一方面,留学教育培养的成果导向却还未充分发挥优势,沿线基础建设亟需的工科专业学科及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与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的融合不够,沿线国家的发展实际、建设需求、合作愿景体现不足。宏观上,部分高校对推进和完善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留学生教育缺乏顶层设计的机制考量,教育管理主体未能发挥留学生对于助力提升本校教育质量的积极作用,仅停留于将学生作为数字层面的点缀,未能在质量推动上把准方向、铆足干劲。

(三)中外趋同化管理稳步推进,但宏观管理兼容性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兴”。日常管理和服务是影响来华体验的软环境,而留学人员作为国际流动的智力人群,对环境具有更为明显的影响感知。留学教育发展至今,对于跨文化交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实践,注重打造更具适应性、竞争力的留学环境,进一步增强了“留学中国”的吸引力。但在调研中发现,仍有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未能很好地把握来华留学生特性和共性的平衡,在日常管理中协同不够、定位不清、效率不高。为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击,不少高校采用“孤岛式”的管理模式,顾“殊”不顾“同”,以“区别”取代“趋同”,增加了管理成本,或是在实行趋同化管理时,生搬硬套,以“相同”取代“趋同”,引起跨文化冲突。两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对中外师生跨文化的适应过程起到层层阻碍,导致留学生的“去社会化”和对中国国情的“陌生化”[3],延长了来华学生跨文化适应,学生主体的内部环境影响了沿线来华留学教育的总体质量把控。

三、新时代“一带一路”来华留学教育提升路径选择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肩负着促进对外交流开放的时代使命。新时代背景下,需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制度建设、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多元治理和文化认同着手,推动新时代来华留学和教育对外开放取得新发展,为国际教育合作的深度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一)健全顶层设计的长效机制,为留学生教育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学生质量是留学教育的生命线,高校应秉持战略眼光,准确把握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将来华留学人才质量摆在首要地位。一方面,聚焦共建国家的发展实际,注重发挥“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的资金杠杆作用,平衡共建国家生源结构比例,注重发挥区位优势,优化空间布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国际化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另一方面,建立完备的评估机制,丰富教育评估主体和治理主体,科学、全面地规范入学评价和筛选机制,主动接受政府部门、评估机构的监督评价,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责任主体部门应权责明确、统筹协调,推进、完善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推动高质量国际人才有序开发与培养。

(二)兼顾“一体化”和“差异化”管理,为留学生教育健康发展提供过程监控

丰富的管理实践是实现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引领。如何有效协调中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文化对话,是管理者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需要分阶段、稳步地推进中外学生一体化管理服务,将来华留学教育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一是要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历史文化,把中外互助友好故事讲活讲透,创造文化交融的现实条件;二是持续发挥好“感知中国”、中外青年交流基地、“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基地、“汉语桥”比赛等,创造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提供规范有序、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和趋同化教学实践,以浸入式体验拓展跨文化应合的广度;三是加强文化认同教育,为留学生的学习提供中文学习环境,为中外师生合作交流、学习互鉴创造机会,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魅力;四是建立跨文化管理模式,形成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联动的管理队伍体系,减少文化休克现象。

(三)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留学生教育健康发展创造育人成效

优秀的师资队伍组建可以提高留学生的总体素质。首先,教学语言是留学生选择目的高校的左右因素,应该根据地域特征加强双语师资储备,帮助留学生与教师之间克服交流障碍。学校还应加强培养对外汉语方面的教师,组建外汉语教研室。通过制定合理职称考评、参考国际化考核指标,提高外籍师资对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术为导向,融入新技术优势,推动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理念变革和教育模式创新,注重学科间良性互动,通过慕课、学习通、在线融合课堂等,逐步构建和完善中外师生“开放融合”的知识教育体系[4]。再者,推进学科和课程国际化。针对优势学科,可以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通过留学生专班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对于人数零散的学生,或者成熟的培养阶段,可以尝试选取中文成绩优秀的留学生进行中外学生趋同化教学,在条件合适下开发英文精品课程,促进课堂中外师生跨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最后,注重第二课堂的实践应用,不断拓展和完善“对话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和“体验式、互动式”的课外实践课程、途径,丰富来华留学教育的价值意蕴,稳步提高“留学中国”含金量。

(四)推进教育主体合作体系,发挥留学生项目制培养模式优势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产生教育合力与互动效应,发挥人才培养的多元价值。一是推广校企项目制招生,注重对接共建国家的发展战略,明确招生的社会价值,解决留学生实习、实践难点,如清华大学的“走进企业·深入中国”系列参访;二是深化国内外校际合作,在招生、升学、社会实践同社会力量、海外机构、孔子学院、校友会、国际学校等开展合作,畅通留学生的进出,如设置海外招生点、“英才推荐计划”;三是注重本土化人才培养,培养共建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的期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第二课堂让学生们深入实地了解真实的中国,通过亲身经历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四是选取部分优势项目,打造产业化导向,以经济效益驱动机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在特定领域开展竞争性市场营销试点,把牢教育产业红利[5]。

(五)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归属感

文化距离与总体的学生规模呈现正相关。有研究指出,文化认同每提高1% ,来华留学生人数约增加0.116%[6]。随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断推进,中国教育取得的斐然成绩,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中国语言文化在国外的认同普遍提高,来华留学事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鼓励他们多同中国青年交流,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根据投资模型理论,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发挥身份认同核心媒介的积极作用,协助学生探索自我认同和社群融入,强化留学生对学习的投入[7],换言之,文化认知的能力可以转换为跨语言交际能力,从而促进文化融合和交流,应积极组织和加强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汉语言教育、特色专业教育,以塑造校园“一带一路”软环境提升中外师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来华留学教育的融合力。同时,注重教育国际化的文化导向,探索沿线“本地国际化教育”,营造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导向和氛围,提升个体的文化能力,激发中华文化的文化资本[8]。

总而言之,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文化合作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着力培养热爱理解中国文化的专业人才,有助于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增进各国理解交流。

在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优化“一带一路”高校留学生管理方法成为了新的挑战。高校中的留学生管理优化的问题,既有文化性差异导致的原因,也与各地方高校的政策灵活性有直接关系。因此,解决留学生管理问题,要在技术和文化的双方协作下,优先保障学校秩序,调整相关负责部门的具体职能,针对各大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及管理办法。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创新认识,增加彼此的文化认同感,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使高校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更优秀的成果,彰显全球吸引力,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猜你喜欢

留学生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