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策略

2023-02-24蔡保鹏王忆南

关键词:中华师生图书馆

蔡保鹏,王忆南

(1.南京开放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1200;2.南京开放大学质量管理与科研处,江苏南京 2112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党中央号召要从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高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力量[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2]。进入新时代,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急剧变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3]。高等学校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的重任。高等学校图书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转化和创新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高校图书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对于在师生群体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与文献记载密不可分。我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连续不断的文献记载功不可没。高等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是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创新之地,承担着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责任。高校图书馆是各类文献的汇聚和收藏场所,是记录、展示、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许多高校图书馆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特藏区(室)、国学经典特藏区(室),或者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与展示项目,方便师生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引导作用

图书馆以文献和其他信息资源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为服务目的,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内容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据调查,超过70%的高校师生是通过书籍、报刊、电子图书、电子报刊数据库等渠道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而这些文献和电子数据库正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馆藏对象。可见,高校图书馆对师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和涵养人文精神起着良好的引导与支持作用。高校图书馆通过提供文献资源和开展读书活动,可以引导广大师生在增进知识、开拓视野的同时,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调研结果显示,81.3%的师生认为高校图书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60%以上的受访师生参与过学校图书馆主办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二、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

自党和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兴国以来,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年上升。高校图书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与展示场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些高校图书馆发挥文献存储、信息传递等基础职能,采购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文献资源和电子数据库,让师生们能更方便地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些高校图书馆定期开展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专题活动,如经典阅读推广、读者沙龙、国学系列讲座,以及诗歌朗诵、成语比赛、茶艺表演等;还有的高校图书馆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阅读环境建设,大到仿古家具、隔断的设计,小到中式花瓶、扣锁、挂件、书签的装饰,均融汇了传统文化元素,让每一位入馆读者都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好的做法,对在校师生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味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内涵,提升人文素养和培养文化自信,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高校图书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负面冲击。传统儒家文化强调集体观念,重义轻利,好学修德,但是,有一些人在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有人受到金钱至上观念的侵蚀,忘却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有人为了追求自身安逸,不结婚不生子,逃避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还有人在市场竞争、商品意识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浮躁,用于阅读和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据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销售数据和中国出版业市场监测系统的线下ERP 数据、线上监测数据的统计,2022 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整体规模约为923 亿元,销售数量同比下降18.50%,销售码洋同比下降9.21%[4]。2023 年第一季度图书零售市场较2022 年同比下降6.55%[5]。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大学生访问图书馆的意愿不断降低。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超过6 成的受访大学生每周到访图书馆的次数不足3 次,只有11.5%的受访者平均每天去一次图书馆。其次,互联网快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许多人将大量空闲时间用在玩手机、浏览互联网上。2022 年9 月,我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达11.96 亿人,1 至9 月净增量超过1500 万人,增长远超去年同期水平,与此同时,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长及次数均有提升[6]。另有数据显示,手机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粘性不断增强,2022 年9 月,人均使用时长和次数分别增至158.7 小时、2581 次,同比增长8.1%、1.4%;46 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为用户增长主要来源,比上年增长3.4%,平均每人每天有5.29 小时在使用手机上网[6]。与互联网活动异常活跃相反,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笔者经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师生除了因学习、工作需要而进行专业阅读,每周业余阅读时间合计不超过3 小时。此外,大学生越来越依赖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工具进行数字化阅读,导致阅读缺乏深度思考,具有明显的碎片化、娱乐化特点。学习、交友、娱乐等方式的变化,削弱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知识学习中的功能,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最后,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随着西方国家的影视文化、餐饮文化、节日文化不断传入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上了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对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趋之若鹜,对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却缺乏兴趣,这限制了他们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意的认知。近年来,图书馆荐书榜、网络文学排行榜、实体书店销售排行榜等榜单上,经常出现西方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品,很难见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身影。这些现象悄然拉大了大学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阻碍了民族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限制了高校图书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发挥。

三、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策略

(一)把握“传”与“承”的关系,进行内容取舍与路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孕育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也大多已经改变,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客观上导致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甚至有些传统文化因为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面临消亡。“传”与“承”是两个不同概念:“传”是指保存、流传,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将中华传统文化保流下来,保证文化的延续性;“承”是指继承、弘扬,不仅要保存延续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转化,以满足当下乃至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对于“承”应坚持有所选择,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要继承延续、普及推广和发扬光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落后守旧、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有违现代文明尤其是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坚决反对或摒弃。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地方特色,精选传统文化内容,建设共享型优秀传统文化文献数据库。比如:所在高校如果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图书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就要突出与爱国奉献、仁爱友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主题有关的文化内容,并围绕上述主题开发文献资源,建设相关资源库、数据库;所在高校若已具有优良的区域文化传统或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高校图书馆就要深入发掘地域文化资源,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为主题丰富馆藏内容,为师生熟悉地方文化提供便利。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自身建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良好的媒体和科学有效的传播渠道。要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高校师生所认知、理解和接受,高校图书馆就要善于革新传播媒体和传播手段。新媒体时代,阅读特别是纸媒阅读受到以手机、PAID 等移动终端为工具的移动阅读的强烈冲击,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校图书馆应该在正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心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数字化呈现,吸引大学生主动关注、乐于学习,帮助他们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树立文化自信。2022 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要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7]。数字化是我国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文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和举措,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插上“科技翅膀”,使其在信息技术助力下实现高质量传播和创新发展。

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加快馆藏资源的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动态化进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储存与展示,在此基础上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化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文字,以及通过口手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通过更为便捷高效的传播渠道成为真正的大众传统文化。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开通相关账号,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向大学生推荐经典书目、书评、文献采撷等,以激发阅读或学习兴趣,打造由校园网、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微博、短视频平台、学校宣传大屏、校报等构成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场景复原、VR 或AR 呈现方式,实现静态文化内容与受众群体之间的动态交流,或者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根据读者兴趣分组建群,方便在线交流研读和分享心得,以增进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增强传播效果。

(三)完善服务运行和资源利用机制,提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在发展过程中,高校对关乎学校学科评估、专业(群)评建的直接指标普遍比较看重,在高水平师资引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对传统文化教育、素质养成教育等见效慢的工作却不够重视,有的高校甚至事实上将图书馆当作了一个安置员工的边缘部门。高校图书馆既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接受文化素养教育的场所,是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机构和场所[8]。高等学校决策者应该重新审视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正确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图书馆在“三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更加重视图书馆工作。学校应该在场地、经费、人员配置等方面,为图书馆投入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要依托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开展经典阅读推广活动,除了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生命力的理解、感悟,从而进一步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高校图书馆举办活动时可以每次聚焦一个主题,集中展示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包括但不限于举办文化典籍书展、传统节日游园会、传统文化讲座、“非遗”大讲堂、民间工艺培训、传统文创产品工作坊、传统书画展、中华诗词大会、花艺展示、茶艺体验、传统音乐或传统曲艺演出等形式。在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推广活动时,高校图书馆还应该注意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校园大屏、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网站、短信平台等多样化手段,扩大宣传范围,并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标题、生动有趣的文字、精彩的图片和短视频、即时更新推送的消息,增强各项活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校园营造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健全校内外合作与交流机制,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共同体

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健全与学校其他部门、学院协作联动,合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机制。图书馆作为“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应主动发挥自身的平台功能和能动作用,在大学生文化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大学生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资源多,仅靠图书馆独立承担几乎不可能,往往需要校内甚至校外相关单位的协作配合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图书馆要积极行动,主动加强与校内各部门、学院的联系。比如:可以联合各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与教务处等部门加强联系,利用馆藏资源开设经典作品导读必修(或选修)课程;可以和团委、宣传部联合开展文化教育专题活动,保障教育的覆盖面并取得实效。

其次,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与高校属地文博场所的长效合作机制,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依靠高校和高校图书馆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与外界的合作,扩大对外传播,共同推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除了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之外,还可以与地方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文博场馆紧密合作,融合各方资源,形成文献利用、实物收藏展览、手艺展示、动手体验、课程教学、讲座沙龙的有机融合体。比如,为了拓展图书馆的“非遗”教育传承功能和文化育人职能,高校图书馆可以挂牌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或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整合校地资源,打造非遗文化学习、实践与传播平台。这样既有利于本校科研人员查找资料、搜集数据、动手实践,又可以满足广大师生体验非遗文化,了解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甚至可以探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与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在倡导文化育人、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新时代要求,积极参与“三全育人”,转变观念,升级内容,创新方法,不断提升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感染力,增强社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通过积极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引导他们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师生图书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书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去图书馆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