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血丹心英雄地

2023-02-24张智辉

走向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辛弃疾济南英雄

张智辉

赏风景、话美食,济南有看头儿、有吃头儿,其实这只是大济南的冰山一角。论景色,堪为山水之城;论餐桌,可谓美食之城;若论及人文历史,更可谓英雄之城。

春风不染白髭须

“济南二安”之一,一生壮怀激烈的辛弃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堪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留下不少传奇。

据《宋史 辛弃疾传》和南宋洪迈《稼轩记》记载,辛公少怀梦想,文兼武备,初露端倪,起义后多有壮举,斩杀叛贼,生擒叛将,名震朝野。后多地从政,政绩不凡。

济南有幸,辛公生于斯。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一个官宦之家。因父早亡,祖父辛赞抚养其长大。辛赞之前在北宋担任过官职,宋室遭逢“靖康之难”之后,因家族人口众多被迫在金国出仕。辛赞身在金邦、心向宋朝,常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据说辛赞在给孙子起名时,就是希望辛弃疾长大后能够成为霍去病一样为国去疾的名将。

幼时的辛弃疾聪颖过人,过目成诵,6岁时,就能够吟诗作对。当时的历城县已被金人占领,金人杀人掠地、蹂躏中原,黎民百姓苦不堪言。辛弃疾目睹这一切,愤而赋诗:无边荒草接碧天,却无消息来归雁。中州农夫苦徭役,喋血胡马啮秋山。悲天悯人之情充满字里行间。

“少年横槊气凭陵”。为了将辛弃疾培养成才,辛赞不仅将辛弃疾交给当时山东第一名师刘瞻培养,还带着他访遍山东猛将,学习战术兵法。15岁、18岁时,他两次借赴燕京应考之机,对金都进行实地考察,以期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20岁时,辛弃疾已成为“文武兵皆善”的全才。

绍兴三十一年,22岁的辛弃疾趁着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在家乡变卖家产,安顿好族人,聚集2000余人揭竿而起。在民族大义面前,一个心怀天下的书生,一跃而成为一个救民水火、保家卫国的的战士。但孤军不成势,要收复故土,就要壮大势力。于是同年,他审时度势,率领手下2千余人投奔义军领袖耿京。投奔耿京队伍不久,辛弃疾劝服另一批人马加入到了耿京的队伍中,为首的是僧人仪端。令辛弃疾没想到是,仪端不久之后竟偷了耿京的帅印投奔金国。“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犀牛)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三天之后,辛弃疾提着义端的人头归来。义军及耿京见此,对辛弃疾更加器重。后来“辛青兕”成了辛弃疾的代称。

当时的金国自完颜雍上台后,对各地的义军进行软硬兼施,重在分化瓦解,很多义军不是投降,就是被杀害。为了长久之计,第二年(1162),耿京委派辛弃疾带一支队伍南下朝见宋高宗,表示愿回归南宋,受到宋高宗赵构接见。宋高宗大喜,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节度掌书记。然而,当他拿着节度使印信去召耿京归朝时,却在路上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死,张安国也率军投降了金军!

辛弃疾悲愤不已,遂带50名勇士突袭金营,活捉张安国。据记载:辛弃疾“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张安国被擒时正在金兵营帐中饮酒,做梦也想不道“辛”兵天降,糊里糊涂被拖上了马鞍。

后来,辛弃疾如是回忆自己的这次英雄壮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一代词人,忠勇可嘉。洪迈赞之“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初归南宋,颇受统治者赏识,接连委以要职。他剿灭“茶商军”,创建“飞虎军”,所到一处,无不兢兢业业,希望南宋政权能早日重回北方中原。他引以为豪——“家本秦人真将种”,也确实被敬称为“辛侯”。

以理学闻名于后世的南宋士人朱熹在《答辛幼安启》中如是描述辛弃疾:“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轺车每处,必著能名;制阃一临,便收显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万般落寞的辛弃疾无奈赋闲“稼轩”(院内有稻田,取不忘劳作之意)20余年,令人扼腕。

辛弃疾的确是非常有能力的实干家,虽饱受谗言,屡遭弹劾,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可惜生不逢时,苟安一方的朝廷始终不敢放手任用,匡扶旧山河的梦想一再落空。

令人欣慰的是,赋闲期间成为词人创作的黄金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便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田园生活给予词人暂时的心灵慰藉。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从碧血丹心到怅然若失,长期的不得志让辛弃疾变成了词界英雄。做词人,也是那种笔力扛鼎、气势磅礴的铁血词帝!

对于他的家乡济南,在其《美芹十论》中诉说“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足见其梓里情深意重。

造化弄人,遺憾的是,从20来岁离开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南下,到68岁在南宋辖下的江西去世,辛弃疾一直未能再回济南工作或生活。

在辛弃疾留下的600首诗词中,找不到点名道姓写济南的诗词,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他的思念似乎从未停息过,“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他在这首写杭州冷泉的《满江红》中,一番咏赞落脚于“恨”字,且是点睛之笔,意外地起到了一击两鸣、背面敷粉的奇效,可窥见词人对以泉著称的家乡济南的眷恋。在《声动泉城——名家名篇诗文咏诵会上》,当主持人胡霞以她特有的声音朗诵这句词时,令人五味杂陈,眼馋杭州冷泉入了词人慧眼,庆幸词人将最热爱的家乡藏于心底、注入笔端。

公元1207年秋,朝廷无人可用,又将辛弃疾提拔为枢密都承旨(掌管枢密院内部事),令他速到临安赴任。此时的辛弃疾纵有万丈豪情、千般武艺也无能为力了。他已经重病多时,连吃饭都很困难。同年9月,67岁的辛弃疾高呼“杀贼”悲愤离世。

他的家乡深爱着这位客走他乡的游子,如今在济南市历城区四风闸村他的故居为世人瞻仰,“稼轩中学”成为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选择。“肤硕体胖,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成为辛弃疾标准的英雄画像,是众多有志之士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美芹十论》和《九议》,诉说着他以身许国的理想,见证着他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

英雄的故事历久弥新,润物无声,幼安与清照易安组成的“二安文化”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人文元素。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至死“杀贼”的辛弃疾,一声叹息,春风啊你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黑了。

他的一生就是一首英雄赞歌,也是一首英雄悲歌,胸中万卷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军事上难立奇功,词坛上屡有建树,报忠仗义,是令人景仰的真英雄、大英雄。

弃繻请缨奇男子

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西汉济南(今山东邹平)人伏生,这位专治《尚书》的经学大师,与之“比肩”被诗人讴歌的还有一位伏生的老乡,西汉济南人终军,一位仅活了20余岁的少年英雄。

清代济南诗人朱倬《终宫镇怀古》:“济南南入南川迥,聚落依微夕照边。万壑树思奇木对,三家村说请缨贤。伏生同里还遗老,贾傅先朝亦少年。横草论功竟何补,凿空只得比张骞。”“请缨贤”即为终军,除伏生外,与屈原并称“屈贾”的贾谊、有东方哥伦布之称的张骞,诗人一并缅怀,可见终军声名之重。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终军为国分忧挺身请缨的声音在历史深处回响。汉元鼎四年,南越欲与汉朝和亲。当时的南越,是指广东、广西一带少数民族。汉朝建立后,南越同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武帝欲派能干大臣出使前往,“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少有盛名深受武帝赏识的终军得以领命,他赶赴南越后,凭能言善辩之才,慷慨陈词,据理力争,终于说服南越国王赵兴,决意归附汉朝,像内地诸侯一样归顺朝廷。但是,南越宰相吕嘉不肯归附汉朝,于次年发动“宫廷政变”,终军壮烈殉国,年仅20余岁,故世称“终童”。从此 “请缨”一词成为建功立业、投军报国之代称。

与“弱冠请缨”相伴的另一个典故“终军弃繻”,主人公为同一人。同样充满了男儿立志出乡关、不斩楼兰誓不还的英雄情怀、英雄梦想。

《汉书·终军传》载:终军年少时,博闻善辩,口才极佳,“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按汉朝惯例,一旦选为博士弟子,需赴京城长安,亲聆博士教诲。所以,终军选为博士弟子后,从济南出发,途经历史上的雄关要塞函谷关时,守关官吏交其一块帛制符信,终军问:“以此何为?”守关官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终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说完,扔掉“军繻”,扬长而去。这便是“终军弃繻”一典的由来。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诗圣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对终军大加赞赏,加自注曰:“谓年少志大”“犹言少年立志建功”。

清代诗人董芸赞曰:“出关慷慨弃繻生,故里归翁旧有名。毕竟戈船劳汉将,少年多事请长缨。”力赞其少有大志、请缨报国卓有建树。

典外有典,这位少有学霸之名的“请缨贤”,是货真价实的“博士”,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辩才和见闻。

《汉书 终军传》记载:元鼎年间,朝廷派博士徐偃到下属国巡视风俗。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国煮盐铸铁。返京后,汇报情况,调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陈述假称受诏危害大焉,按法论死罪。徐偃死不认账,振振有词:《春秋》经义,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张汤能施加法律,却无法让其心服口服。紧急之下,皇上责令终军去审讯。

皇命在身,以博学、奇文著称的终军毫不怯场,胸有成竹,连发三问,至驳的徐偃哑口无言,认罪伏法。

首问:“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大意是,古时候,各个诸侯国习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时有朝见天子和参加盟会之类的事情,形势安危,瞬息万变,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诏令允许自作主张的道理;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趋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

再问:“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大意是,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你让二国煮盐铸铁,国家不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

三问:“胶东南近琅琊,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大意是,胶东南近琅琊,北接北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从四郡得到盐铁,徐偃你估计四郡的人口田地数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盐,不够用来同时供给二郡国吗?

最后,终军发起致命一击,成为徐偃的死穴,“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大意是,竟然假称受诏,自作主张,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这是圣明天子必须加以严惩的。

“上善其诘”,皇上对终军“三问”称赞有加。

终军既是少年英雄,亦是博学之士。“今亦有人知豹鼠,不妨身世老烟霞。”清代济南诗人范坰诗中“知豹鼠”另有故事:郭璞《尔雅注》记载,西汉时期,有人抓到一只小动物,貌似老鼠,却比老鼠大了好几倍,更为奇异的是,这只小动物的脊背上,有着像豹子一样的花纹,于是当地官员将其视为祥瑞,敬献给武帝刘彻。不曾想,皇帝和满朝文武不知此为何物?唯有“孝廉郎终军知之”,出班跪奏,此乃“鼮鼠”,刘彻派人找来《尔雅》查阅对比,果是“豹文,鼮鼠”,武帝龙颜大悦,“赐绢百匹”,并在宫中专门设立《尔雅》博士一职,使雅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此,郭璞专门写《鼮鼠赞》:“有鼠豹采,厥号为鼮。汉朝莫知,郎中能名。赏以束帛,雅业遂盛。”

“故周至成王,然后制定,而休征之应见。”终军在其《白麟奇木对》中,以其拳拳之心表达了“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言之凿凿,情之切切!

“终军故里终翁聚,水绕山环百姓家。”这个水绕山环的“终翁聚”,便是开篇朱倬《终宫镇怀古》中的“终宫镇”,即终军故里,因历史沿革,今为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街道办事处。幸而眼前山水,仍如当年三川映秀,林壑尤美,风景宜人。

清道光年间进士冯询赋杂诗赞终军:“汉学古,儒宗胡为乎?释麟辨鼠,乃仗一童。童兮起家以博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要使世间知有奇男子。奇男子,举动不平平,能弃繻兮能请缨。”

弃繻请缨奇男子,留下多少傳奇。可叹其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济南府志》记载:“汉终子云(终军)使南越而死,时年二十余,其后归葬济南郡”。

悠悠千载,终军故里,广场上一座汉白玉雕像巍然肃立,终军手持竹简,为国请缨,表情肃然凝重。每一次驻足仰望这位老乡,内心总有被洗礼的触碰。不远处是济南最长、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板街——仲宫老街,又称终军街,写满沧桑的老屋,幽深狭长的胡同,含道映物,澄怀味象,似可以扑捉到两千多年前那位年轻有为且俱槃槃大才的政治家、外交家的踪影。“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这里的乡亲们薪火传承,代代追忆“请缨贤”。

饮水思源,抚今追昔。享受着和平岁月的幸福和安宁,不由感谢并庆幸生长在济南这样一个英雄之城、英雄之地。

Speaking of the scenery and the food, Jinan is worthy of praise. Of course, there are much more interesting things to talk about. Jinan deserves to be called the city of mountain and water views, the city of delicacies, and also the city of heroes.

猜你喜欢

辛弃疾济南英雄
英雄犬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重走英雄路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绛红英雄谱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