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碳排放权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2023-02-24牛远远马青青

上海节能 2023年2期
关键词:发文聚类领域

杨 丽 牛远远 马青青

1.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银川科技学院

3.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0 引言

全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1]。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而导致的气候问题被视为21世纪主要挑战之一[2],这对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3]。因此,控制CO2排放成为旨在减缓全球气温上升政策的主要焦点[4]。从1992年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2009年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到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都展现出各国努力想要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决心[5-6]。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一直被认为是缓解全球变暖的一种有效政策工具[7-8]。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承担的国际责任[9]。在习近平主席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和愿景的背景下,中国于2021年7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1世纪初,发达国家就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对比较丰富[10]。

现实需要和政策引领使得“碳排放权”不仅成为持续的时政热点议题,也获得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都开始不断丰富在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推动了“碳排放权”的研究走向新高度[11-13]。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各国在碳排放问题上寻求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国内对于“碳排放权”主题的综述性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一些综述性文献使用的是传统文献梳理方法,很难客观展现该领域内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结构关联,并且研究视角比较单一,仅有吴方等(2018)[14]从国外视角对“碳排放权”的发展进行追踪和辨析,还未有文献从国内外两个视角进行辨析和对比。基于此,本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运用CiteSpcae软件对1997-2021年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碳排放权”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发文趋势、高引作者、高引文献、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突变率检测对国内外“碳排放权”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该方法以特定学科领域为研究对象,将数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文献计量学方法相结合,从而客观揭示一个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与热点等[15]。CiteSpace是知识图谱的分析工具中应用最广泛、最活跃的可视化工具之一[16],其不仅可以分析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期刊或科学文献中的参考文献之间的联系,还能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科学计量、绘制图谱等一系列处理,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17]。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5.8.R3版本,对国内外在碳排放权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来探讨“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特征是什么,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何异同,该领域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哪些?”三个问题。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国内外“碳排放权”研究的期刊论文为数据依据。其中,英文数据以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为检索平台,中文数据以CNKI为检索平台。具体检索方法为主题设置“carbon emission permits”OR“carbon allocation rights”,语言设置“English”,文献类型设置“All document types”,检索时间跨度为“1997-2021年”。经过人工筛选和软件除重后,最终得到2 850条文献数据。

为了解国内“碳排放权”领域较为权威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并考虑到文献的集中度和精准度,本文的中文文献以CNKI中的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为来源期刊,检索策略主题设置为“碳排放权”,文献类型为“期刊”,检索时间跨度为1997-2021年。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将下载文献中的无关文献以及重复文献剔除后,最终得到1 014条数据。

2 碳排放权研究的文献特征

2.1 文献发表趋势分析

发文量的时间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历程。通过对1997-2021年国内外碳排放领域文献的当年发文量以及累计发文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整理并绘制得图1,其中柱状图表示每年的发文量,折线图表示发文累积量。从整体来看,来自CNKI和WOS数据库的S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中关于“碳排放权”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均呈递增态势,国外研究早于国内,且国外文献的当年发文量和发文累积量一直多于国内。从国内发文数据来看,1997-2009年国内在“碳排放权”领域的发文量和累积量都小于10篇,远低于国外,但在2010年激增到83篇。究其原因,2009年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中国更加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不仅激发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动力,也给各领域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导向。此后十年每年在该领域的高质量文献的发文量都远高于2009年前各年的发文数,并在2012-2014年达到巅峰,此后几年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从国外发文数据来看,1997-2016年均保持缓慢上升的趋势,在2016年达到峰值244篇,此后到2021年逐渐回落,但发文量仍高于2009年以前各年的数量。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研究仍处在一个以大环境引领为契机的热潮期。

图1 国内外“碳排放权”领域发文数量对比图

2.2 高产作者分析

对文献作者进行共被引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作者以及各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分别将国内外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Time Slicing为“1997-2021年”,Node Types为“Author”,时间切片为“1”,运行软件分别得到国内外“碳排放权”领域的作者知识图谱(图2和图3)。图中节点的大小和该节点作者的发文数量相关,节点越大,该作者的发文数量越多。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表示各个作者之间合作关系的强度,连线越粗,表示连线两端的作者合作关系越密切。

从图2可以分析出中文文献高产作者情况,CiteSpace所分析的1 014篇中文文献中,共涉及作者426位,其中有253人发表了1篇文献,131人发表了2篇文献,42人发表了3篇及3篇以上的文献。发文量最多的前三位作者为刘明明(中国农业大学)、杨博文(南京农业大学)和吕靖烨(西安交通大学),分别发表了10篇、8篇和6篇。由此可见:以本文分析的发文量为依据,国内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研究主要由刘明明、杨博文、吕靖烨、杨来科、赵道致等具有影响力的作者为代表;国内作者在“碳排放权”领域大都处于独立研究的状态,少数建立合作的基本都是单线合作为主;高产学者的研究方向基本集中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体现了对“碳排放权”研究的专业性,还有部分作者在国际法、企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数学、金融、投资等领域有所涉猎,体现了国内学者在“碳排放权”领域研究的广度。

图2 中文期刊高产作者合作可视化图谱

从图3可以分析出英文文献高产作者情况。CiteSpace所分析的2 850篇外文文献中,包括了803位作者,其中535位作者仅发表1篇相关论文,221位作者发表了2篇相关论文,47位作者发表了3篇及3篇以上的相关论文。英文文献在“碳排放权”研究领域发文量前三位的作者为YIMING WEI(Beijing Inst Technol)、G H HUANG(Beijing Normal Univ)和KE WANG(Beijing Inst Technol),分别发表了11篇、9篇和8篇。依据统计结果分析可知:仅有47位作者在国外“碳排放权”领域发表了超过3篇及3篇以上的论文,在统计作者中占比5.9%,已经形成了一批以YIMING WE、G H HUANG、KE WANG、RAYMOND R TAN、A FANGMEIER等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作者;发文量靠前的作者基本都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比如FEI TENG、GEHUA WANG、XUNZHANG PAN的团队主要致力于在Climate change&Carbon equity等方面的研究;高产作者的研究领域大都集中在Energy、Fuels Engineering、Ecology等,可见在“碳排放权”领域研究的专业性,也有少数在Economics Operations、Management Science等领域的作者,能够看出在“碳排放权”领域研究的多元化。

图3 英文期刊高产作者合作可视化图谱

3 碳排放权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3.1 研究热点分析与对比

3.1.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共现分析可以把握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18]。关键词的频次能够体现该领域内最受关注的热门词汇,中心性度量了节点在网络中位置的重要性,反映了其在整个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重要程度。运行软件得到国内和国外关于“碳排放权”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和图5),整理得到共现频次Top 20的关键词,对其中心度进行计算(表1),并比较其异同。

表1 国内外“碳排放权”研究文献关键词词频分布

图4 中文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5 英文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中文文献对于“碳排放权”的研究十分丰富。从频次来看,检索主题词“碳排放权”的频次最高,为314次;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低碳经济”和“碳交易”,频次为84和69,这也是研究者在该领域最为关注的三个主题。“碳排放”(49)、“碳金融”(42)、“碳市场”(40)也是该领域研究较多的关键词。从中心性来看,“碳排放权”(0.71)、“碳排放”(0.12)、“碳减排”(0.1)、“气候变化”(0.12)有较好的中心性且均大于0.1,说明这几个主题关键词在该领域研究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英文文献中,从频次来看,“carbon”和“carbon allocation”有高的频次,分别为419和376,表明这两个主题研究者关注较多。其次,“growth”(243)、“emission”(221)、“plant”(207)、“model”(189)、“impact(189)”和“climate change”(184)也具有较高的频次,也是研究者们所重点关注的几个主题。从中心性来看,大于0.1的关键词有“growth”(0.1)、“emission”(0.11)、“dynamics”(0.11)和“soil”(0.11),表明这几个关键词是该研究领域中的重点。

国外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有一定的重合和差异。我们将从相似性和异质性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碳排放权”基于关键词共现得到的研究热点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性: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都集中在碳排放相关问题上,其共同关键词有“碳排放”“碳减排”“emission”“co2emission”;国内外研究均认为“碳排放权”可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共同关键词有“低碳经济”“growth”;国内外研究都十分重视碳分配问题,其共同关键词有“碳配额”“配额分配”“allocation”;国内外均认为对“碳排放权”的研究是基于气候变化,进而引发全球对于“碳”的关注,其共同关键词有“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异质性:中国“碳排放权”的相关研究均基于国家重大战略和方针,比如碳中和、碳达峰、低碳战略等,其关键词有“碳中和”“绿色金融”“低碳经济”等,国外学者较为关注模型在研究“碳排放权”领域中应用,其关键词有“model”;中国学者偏重于对碳会计的研究,中国正处在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的初级阶段,更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其关键词有“会计确认”“碳会计”“会计处理”“信息披露”,国外学者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研究偏向在以生物圈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的立足点之上,其关键词有“nitrogen”“bioma”等;中国更注重对碳市场金融化的研究,其关键词有“碳交易”“碳市场”“碳金融”等,国外学者更加关注政策效应和碳成本在“碳排放权”问题中的研究,其关键词有“policy”“cost”。

3.1.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挖掘各研究热点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关键词共现基础上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分组,这一过程称为聚类,通过聚类能够对研究热点中的多条线索进行解读和追踪。关键词聚类的参数设定与共现的基本相同,采用LLR算法并以“K”为标识来提取聚类标签。由于聚类数目较多,因此本文仅选择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聚类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聚类进一步分析。在CiteSpace中,当Q值大于0.3时,表示运行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越接近于1时,则代表其同质性越高,聚类结果合理。本次运行中,中文关键词聚类Q=0.868 1>0.5,S=0.970 8,接近1。英文关键词聚类Q=0.743>0.5,S=0.906 2,接近1。由此可见,本次中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结果均适用于分析。

结合关键词共现图谱,将中文关键词聚类分为五类。第一类对“碳排放权”存在机理的探索,聚类为#4气候变化,涉及的关键词有气候变化、中美战略、减碳利用等。第二类对碳定价机制的研究,包括#3碳税、#11排放权交易、#13碳交易三聚类,涉及的关键词有碳中和、碳达峰、决策模型、碳排放额、碳交易、交易价格等。第三类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研究,包括#1 cdm、#10分配这两个聚类,涉及的关键词有初始分配、定价策略、公平、SBM等。第四类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研究核算,涉及的聚类有#6公允价值和#12会计确认,主要包括信息披露、低碳金融、计量、初始确认、会计报告等关键词。第五类对减排路径的研究,包括#7碳减排、#14低碳发展、#15低碳经济,涉及关键词为低碳技术、低碳试点、新能源、减排措施等(图6)。

图6 CNKI收录的“碳排放权”领域文献关键词聚类图

英文关键词聚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对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包括#1 lca和#3 emission两个聚类,涉及system、energy、model、canbon sequestration等关键词。第二类对“碳排放权”交易保障机制的研究,有#7 policy,涉及enviornment policy、efficiency、emission trading scheme、chin等关键词。第三类对碳定价机制的研究,涉及#0 carbon allocation和#2 price,包括growth、land use、carbon budget、carbon market、cost等关键词(图7)。

图7 WOS收录的“碳排放权”领域文献关键词聚类

通过比较关键词聚类图谱,发现国内外“碳排放权”研究的主题聚类既有相似又有差异。相似性:主题类型上,国内外文献都涵盖了对碳定价机制的研究,且均分别对碳税和碳排放权这两种主要碳定价机制形式进行深入探索。差异性:中文文献的主题聚类仍在关注气候变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的热点较为分散,而外文文献在“碳排放权”领域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主题更为聚焦;中文文献重点研究碳减排路径尤其是对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因素分解、核算方法、设计等,外文文献更侧重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保障机制,比如经济政策工具、碳减排法律制度等。

3.2 研究前沿辨析与对比

本文在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突变率检测从而挖掘出突现词并对其进行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识别出该学科领域在某个时段的研究热点,突现强度和突现开始时间代表该关键词在特定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通过突现词检测后分别得到国内Top 20关键词突变图谱(图8)和国外Top 20关键词突变图谱(图9)。根据相关文献以及突变词变化,将国内外“碳排放权”研究分为三个演化阶段进行主题归纳和对比分析。

图8 中文文献Top 20突现词表

图9 英文文献Top 20突现词表

3.2.1 国内研究前沿

1)第一阶段萌芽期(1997-2006年)

该阶段的突变性术语有“排放权”和“气候变化”,强度分别为2和3.35,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碳排放权”产生的背景和内涵。1998年中国签署《京都议定书》,成为其第37个签约国,国内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对“碳排放权”的分配准则、分配机制、碳权交易市场等内容(徐高玉等,1997;陈文颖等,2005),同时国内学者对于“碳排放权”的分配是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国际合作的基础这点达成了共识(王伟中等,2002;陈文颖和吴宗鑫,1998),且研究视角大都从全球视野来探讨各国“碳排放权”分配问题。该阶段属于研究起步阶段。

2)第二阶段成长期(2007-2016年)

该阶段的突现词有“低碳经济”“cdm”“绿色发展”“碳减排量”“碳会计”等,突现强度分别为15.36、6.24、2.93、2.67、2.07。基于时代背景和国家政策方针,该阶段学者们将研究集中在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碳交易机制的博弈等方面(陈兵等,2014;许广永,2010;朱跃钊等,2013),研究视角也从全球问题转向中国问题(刘惠萍和宋艳,2016;潘家华,2016)。同时上阶段“碳排放权”和“气候变化”仍然具有稳定突变性,表明对于这两个主题的研究在此阶段仍然具有热度(杨仕辉和魏守道,2015)。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碳排放权”研究进入缓慢增长期。

3)第三阶段爆发期(2017-2021年)

该阶段突变性词语有“绿色金融”“碳市场”“碳配额”“碳减排”等,突变强度分别为5.41、4.13、4、3.18。这一阶段的研究紧密结合实际,既回应了现实需要,又充分体现了政策引领作用。在2016年11月发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双碳”的重大战略目标、2021年10月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或者战略的指引下,国内研究者进一步将研究视角转向省际区域和企业行业(吴立军和李文秀,2019;田云和陈池波,2020),同时,关于双重差分方法应用碳减排权重也表现出了较好的突变强度(2.3),并逐渐成为中国区域间碳排放权分配机制研究领域的主流研究方法(郭蕾和肖有智,2020;周迪和刘奕淳,2020)。该阶段“绿色金融”“绿色发展”“碳市场”“碳减排”比较活跃,在未来很可能继续成为研究热点。

3.2.2 国外研究前沿

1)第一阶段成长期(1997-2006年)

该阶段突现性较高的有“growth”“photosynthesis”“soil”,突变强度分别为12.43、11.79、9.5。从宏观上来看,学者们更加关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分配碳排放权、进行碳权交易、分担温室气体的排放义务来实现可持续发展(K.Hashimoto,1999;Shenglei Fu,2000),从微观上来看,学者们更加重视探究碳排放的来源及其减排路径,比如由于森林砍伐、生物质燃烧、土壤侵蚀以及与土地利用转化有关的其它活动而产生的CO2和其它温室气体排放(R.Lal.,2003;Brian R,2005)。

2)第二阶段爆发期(2007-2015年)

“growth”“photosynthesis”“soil”“tree”等 在该阶段仍有较强突现性,说明该阶段仍迫切需要推动国际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Fodhaa和Zaghdoud,2010)。同时,“vegetation”“dynamics”“optimization”在该阶段的突现性较高,分别为8.46、10.88、8.63。学者们进一步加深对土壤碳和植被碳的有机碳核算(Werne et al.,2010;Timilsina et al.,2014),同时构建模型来对温室气体排放效率进行模拟、计算和仿真,如CGE模型、DEA模型、EPPA模型(Moriarty和Honnery,2010;Yeluripati et al.,2015;Wang et al.,2015)。在此期间,2007年11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份综合报告,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动刻不容缓,为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国际上引发了新一轮对碳排放问题的关注。

3)第三阶段持续增长期(2016-2021年)

该阶段“碳排放权”领域进入高度活跃期,涌现出较多高强度的突现词。其中,“CO2emission”、“China”和“efficiency”是强度最高的突现词,分别为15.77、14.04和12.92。经过33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Zhang et al.,2020),因此学者们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聚焦在中国问题上,如何合理分配中国各省排污权,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和挑战(Kong et al.,2019)。其 次,“impact”“performance”“reduction”“carbon emission”“industry”的突现性亦较高,分别为12.76、11.64、11.1、9.09、8.62。学者们在关注如何合理分配中国各省的排污权的同时,进一步将目光聚焦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点行业上,比如电力行业、能源行业、交通运输业等(Fang et al.,2018),以期望建立合理有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此外,“equity”“economic growth”“consumption”等突现词关注的是如何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上实现经济增长和减排的双重目标(Weiq et al.,2018)。该阶段学术界对碳排放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认识更为深刻,研究主题也日益丰富,学科交叉众多,在未来该领域的文献质量和数量会持续提高。

3.2.3 国内外研究前沿对比

以上各阶段均出现了较多的高突现强度关键词,从侧面反映了“碳排放权”研究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关于“碳排放权”的研究前沿演进趋势,可以发现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异质性。

相似性: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研究最初都集中在对该领域基本问题的探索上,比如“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的政策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排放的历史责任等,在现实需要和政策引领下,学者们既考察经济效应,也关注社会、生态等非经济效应,开始探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实践需要的应用,诸如如何结合实证方法来探寻“碳排放权”的有效分配路径;“碳排放权”分配问题在较长时期内都被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近几年国内外对于“碳排放权”的视角都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对区际尤其是中国问题的研究显著增加;国内外在“碳排放权”相关领域的探索都有较强的时代性,其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都和该时期的时政背景密切相关,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巴黎协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

异质性:虽然国内外研究阶段都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同。在同一时间段内(1997-2021年),国内研究经过了“萌芽期-成长期-爆发期”,国外研究经历了“成长期-爆发期-持续增长期”,究其原因是国外在“碳排放权”等领域已积累了比较深厚的研究基础(Burke,1995;Janssen,1995),因此在本文所探究的第一阶段是已经经过早期的概念化发展期之后;由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热点的不同,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研究前沿差别较大,其中绿色金融、绿色发展、碳交易市场、碳配额等相关研究成为国内最新的研究前沿,中国“碳排放权”配额问题、碳减排合作公平性问题、碳消费等成为国外的研究前沿。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内外近25年“碳排放权”的相关知识热点、知识领域、知识前沿演化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将其集成“碳排放权”知识图谱(图10)。同时,结合文献发表趋势、高产作者、重要文献梳理对全文进行总结。结论如下:

图10 国内外“碳排放权”知识图谱

1)文献特征

从发文量来看,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的文献数量整体均保持上升态势,尽管中国在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晚,但凭借着后发优势,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发文作者来看,中国“碳排放权”的合作网络还未建立,各学者间的学术联系和团队规模还有待提高。

2)研究热点

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发现,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存在相似点(国内外对“碳排放权”的研究均建立在由气候变化引起对“碳”问题的关注,且均重视对碳税和碳排放权这两种主要碳定价机制的研究)。但由于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的不同,国内外在“碳排放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题也存在一定差别(国内研究热点内容更基于国家政策方针和战略目标;国外研究更加关注碳排放分配和交易模型的构建等实践应用问题)。

3)研究前沿趋势

根据关键词突现的国内外“碳排放权”研究的前沿和演化对比可知,国内外研究存在相似性(发展路径都经历了从对初始问题探索转向对基本问题的实践应用,且研究对象都更加聚焦于中国问题),也存在异质性。在发展前沿上,国内更注重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的初始问题分配上;国外更侧重对多视角、多原则分配原则的探索。

4.2 展望

国内外对于“碳排放权”的研究比较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其发展现状、碳减排责任分担、碳交易市场机制、碳排放权测度等各个方面,所得出的研究成果也为国内外在碳排放或者碳减排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此,在前文所概述的国内外“碳排放权”研究热点和前沿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碳排放背景与文献资料,对中国未来“碳排放权”的研究方向进行预测。

1)“碳排放权”的省域分配问题

尽管过去已有部分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可以从现有的碳排放权分配体系中获得经验,但在当前“双碳”和“双控”的战略目标下,中国在制定自己的碳配额分配政策方面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且中国各地区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资源禀赋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考虑中国省域间碳排放权分配的不均衡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中国碳市场建设初期的核心环节。

2)基于多视角分配原则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问题

单独的公平原则或单独的效率原则有可能导致区域碳排放权分配效应的偏差,因此有部分学者开始综合考虑公平、效率、可持续性原则,逐渐将单一原则和单一视角的分配扩大到综合的多原则、多视角分配,这种分配考虑的是不同地区的减排潜力、减缓能力和减缓责任。这或许将成为未来碳排放权配置的重点研究方向。

3)中国碳市场减排效果问题

现有文献对碳市场的功能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多数文献以欧盟碳市场为考察对象,较少关注中国碳市场的功能问题,尤其是缺少对中国碳市场减排效果的实证研究。因此,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是否存在脱钩关系,中国碳市场的减排绩效究竟如何等问题或成为未来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4)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路径研究

为使碳排放权交易充分发挥作用,合理高效的全碳市场的机制设计至关重要。2021年12月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这也为学术界在碳排放权领域的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发文聚类领域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领域·对峙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