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猗猗青士寄幽篁

2023-02-24撰文

浙江林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竹子

●撰文/严 垠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淇水岸边,竹林茂盛苍翠,清澈的歌谣从上古唱至现代,唱尽了竹对于中华民族的无尽关切。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国竹种是世界的三分之二,约400 种,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竹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国家。竹之于中国重要无比,之于浙江更是密不可分。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便存在着底部留有竹编织物印迹的陶器,而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文化遗址中甚至出土了竹林和大批竹编器物。

竹伴随着浙江走过了历史的沧海桑田,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浙江人重文,竹便成为了物质与精神的媒介。浙江湖笔是毛笔中的珍品,笔杆以竹为原料;富阳以竹浆造纸,宋真宗时被列为朝廷贡品,称“御用文书纸”。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提出:“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次之,福建最下。”

从竹箭、竹篮等实用之用,到养竹、咏竹等无用之用,竹从农具不断衍生成礼器、乐器甚至精神的原料。竹不再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简单植物,而是走入了人类社会的一种人格,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与无穷的想象力。无怪乎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将中国古代文明称作“竹子文明”。

宋代,画竹之风极盛,著名画家文同自称“竹如我,我如竹”,竹又从精神的外化走入了人的灵魂,化身为人格的一部分。《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宋高宗大刘妃“婉容进茶讫,遂奏太后云:‘近教得二女童琼华、绿华,并能琴阮、下棋、写字、画竹、背诵古文,欲得纳与官家则剧。’”可见墨竹不仅是文人画的重要题材,更是自上而下的文化基因。

“无竹不成园”,竹没有明艳动人的花朵,却是园林艺术的重要成分。宋人尚清雅,在湖州,叶梦得的故园——著名的叶氏石林中“竹凡见隙地皆植之……”;而位于绍兴的陆游故居三山别业亦是“虚堂四檐竹修修”。竹陪伴着人们走过四季与山川,为中华文化浸染出恒久的芬芳。

竹之芳迹

《竹谱》:版本繁多,目前以戴凯之编撰为最早作品。最早著录戴凯之《竹谱》的典籍是《隋书·经籍志》,关于戴凯之年代有人认为是晋代,自清人王谟以来多认为其为南朝时期刘宋人。书籍记载竹类共70余种,内容以四言韵语记述竹之种类、性状、产地、用途,然后逐条附于注释。目前认为是中国有关竹子的最早专著,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观赏植物专谱。

竹之意趣

伶伦凤律:《吕氏春秋》曾记载音律的来源,后因以“伶伦凤律”为创制音律的典故,也指代善知音律的人或形容精美的音乐、笛箫等。

传说黄帝命乐官伶伦制定声律。伶伦从大夏往西,到昆仑山北,在嶰谷取得良竹,截取六寸九分长的竹节吹奏,以其声为黄钟之宫,是声律之本。

王家看竹:《晋书》《世说新语》皆有记载。后以此表示魏晋之风流,引申高雅情趣。

王子猷在吴中时,了解到有一个士大夫家中种着良竹,想要观赏,于是便直接去往竹林下,啸咏良久。主人闻讯出来迎接,王子猷却不曾拜访就离开了。王子猷曾借住在别人的空宅之中,便让人种植竹子。有的人问起为何,他只是啸咏着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竹先生呢?”

竹报平安:《酉阳杂俎》记录此典故。后引申比喻报平安的家信,简称“竹报”。

据说,北都(即唐代北都太原府晋阳城)只有童子寺有一根竹子,仅有几尺长。其寺司事僧每日都会通告竹子是否安康。后宋代王十朋引用此典:“谁栽窗外碧琅,潇洒尤宜老眼看。寄语后人毋剪伐,更须时为报平安。”

竹之芸窗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杨万里)

松影半坛日,竹声一槛秋。每番看鹤过,疑似有仙游。(贾似道)

借居未定先栽竹,为爱疏声与薄阴。一日暂无便鄙吝,数竿虽少亦萧森。窗间对了添诗料,郭外移来费俸金。自笑明年何处在,虚檐风至且披襟。(刘克庄)

竹之清音

○水龙吟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剪,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看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苏轼)

○谒金门

西风竹。吹入翠烟斜矗。红小栏干知几曲。声声敲碧玉。

窗下凤台银烛。断梦已惊难续。曾伴去年庭下菊。夜阑听雨宿。(陈东甫)

○沁园春

竹焉美哉,爱竹者谁,曰君子欤。向佳山水处,筑宫一亩,好风烟里,种玉千余。朝引轻霏,夕延凉月,此外尘埃一点无。须知道,有乐其乐,吾爱吾庐。

竹之清也何如。应料得诗人清矣乎。况满庭芳色,对拈彩笔,半窗凉影,伴读残书。休说龙吟,莫言凤啸,且道高标谁胜渠。君试看,正绕坡云气,似渭川图。(严参)

猜你喜欢

竹子
竹如国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抱竹子的大熊猫
大熊猫吃竹子
大树和竹子
熊猫找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和竹子在一起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