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心城区基层治理新路径
2023-02-24赵文韬
本刊记者 赵文韬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强调“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秦淮区是南京市中心城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的美称。近年来,秦淮区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探索出街道“两赋两强”、社区“双做双增”等一系列基层治理成功经验。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秦淮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党建为核加强基层治理组织领导。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秦淮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核心,把党建工作传递、融合、渗透到基层治理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凝聚作用。建强党的组织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不断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四级组织架构,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大支部”的全域“党建联盟”。扎实推动党委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确保党的领导一贯到底、执行有力。加强党对“两新”组织的领导,支持党组织健全、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成立外卖配送行业党委和网约配送行业协会党支部,积极有效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下沉基层治理一线。坚持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区委常委挂包街道,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社区,对重点事项、紧急问题实行提级管理,进一步增强基层统筹协调能力。深化民生工作站机制,经常性开展“组团服务”,应急时下沉“组团作战”,围绕解决居民诉求热点,社区“第一书记”每年至少领办1—2 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身入心到。把下沉社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有效举措,新任公务员全部到社区跟岗学习三个月,上好入职“第一课”。街道社区对支援机关单位下沉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机关单位年度考核。发挥红色物业基层治理关键效能。以“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建设为切口,踩准基层治理关键点。完善物业行业党建工作架构,区级层面成立物业管理行业党委,12 个街道全部成立物业党总支,推动社区党组织与物业、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物业协调共治机制,定期召开物业工作联席会,加强对话协商、及时化解矛盾。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对辖区物业企业的综合评价权,深化物业企业服务质量“红黑榜”制度。
集成改革激活基层治理动力引擎。秦淮区立足自身区情特征,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着力点,多措并举深化基层机构集成改革,优化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动力引擎。构建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的“两赋两强”街道集成改革,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政府治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改革向社区延伸,探索“做强社区、做实网格,增加服务资源、增强治理能力”的“双做双增”社区治理集成改革。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依法赋予街道在城市管理、建设等领域相关执法权,整合街道城管中队、市场监管分局等多支队伍,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打破执法流程壁垒,编制全科执法清单,集合33项多个领域高频多发的“一张检查清单”,以证据互认、流程互通实现“一次上门、全面体检”。形成指挥调度联动机制。发挥街道在基层治理中“承上启下”作用,赋予街道指挥调度权,形成区、街、社区指挥调度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问题主动发现和快速处置,确保城市治理顽疾及时妥善解决。进一步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动街道和部门紧密配合、协同联动。2022 年,各街道围绕治理难题累计吹哨300余次,涉及50余个单位报到,问题解决率达80%以上。
科技支撑赋能基层智慧治理。特大城市主城区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各类“大城市病”,都是对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挑战。秦淮区结合基层治理实践,强化科技赋能基层智慧治理,推动基层治理由“人防人治”向“智防智治”转变。全面汇聚数据资源。组建区级城市数字治理中心,按照“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原则,打破部门壁垒,打通数据渠道,全面汇聚数据资源。区级平台实现了与南京市应急局“181”平台、12345 热线、重大紧急事件协调指挥等系统的直接接入,完成了跨部门、跨条线、跨层级的数据集成。高效处置各类事件。各类事件处置可在一个平台内无障碍流转,实现了多维度监测、精准化派单。区指挥中心接收公众投诉事件、上报事件、物联感知设施自动发现的事件等信息,及时将事件流转到责任单位。街道指挥中心统筹部门、综合执法、网格化治理力量,做好处置信息反馈。两级指挥中心均可根据事件需求,统筹调度事件周边人员等相关力量。社区网格员和城管队员通过手机小程序完成街道指挥中心分派任务。积极构建应用场景。结合公共安全的高频事项和风险事项构建多种应用场景。针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四个方面,研发群体性事件预警、社会面安全隐患预警、消防警情及隐患预警等7 个应用场景。各类应用场景通过人工智能对监测到的各种城市问题进行分析,推动了防控由事中事后处置向事前预测预警转变,实现了风险隐患的全方位立体防范。
“三治融合”提升基层治理境界。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为根本目标,积极探索“三治融合”有效路径,切实发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作用,组织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正确的方式、崇高的责任建设自身的美好生活,将基层治理提升到新的境界。自治提高基层治理参与热情。积极拓宽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通过“社区共建中心”“居民议事会”“向前一步”等协商议事平台,围绕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开展说事议事,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进一步推广“院落自治”“楼宇自治”等模式,着力提升居民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居民守护家园的共同意志。增强居民自治与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之间的良性互动,打造“向人民汇报”的工作品牌,从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向辖区居民汇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等方面工作情况,让广大群众监督、评判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法治保障基层治理规范有序。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法治化轨道走深走实。完善街道、社区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基层调解、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政法网格员队伍建设,健全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人员下沉服务机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升居民群众法律素养,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德治引领基层治理新风新貌。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社区、进家庭。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清洁家园”等活动,倡导“负责任的市民行为”。加强对道德典型和群众身边好人好事的选树宣传,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培育时代新风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