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服装史”的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与体系重构

2023-02-24葛梦嘉

西部皮革 2023年1期
关键词:服装人文思政

葛梦嘉

(1.新疆大学 纺织与服装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北京服装学院 美术学院,北京 100029)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据服装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外服装史》的课程特点及其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以及课程内容也更易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培育。在衣食住行方面,服装作为基础的民生产业,不仅是作为遮羞蔽体、防寒保暖的必需品,也是融合了科技文化、纺织面料、时代背景等方面。课程内容不仅是对历史上服装形制及其特点的归纳概括,也是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思想的折射。

1 现状分析

《中外服装史》课程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课程在专业二年级汉语言本科第四学期的教学中展开,总学时为32 学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以通史的串讲为主,它是服装款式设计的历史依据、是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前提。《中外服装史》是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之一,服装史论的学习是服装产品设计的历史依据、是服装产品开发的理论前提。《中外服装史》的课程教学主要是阐述分析中西方服饰的特点及风貌,并结合历史时代的背景,以及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服饰形成的思想背景、环境背景。并阐述服饰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服装结构形制,服装面料特点,配饰风貌。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眼界,为今后的服装设计提供相应的创作基础。在传统的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中,以通史的串讲为主,通常只注重对中西服装演变、典型服装特征等进行讲解,与现实生活、设计需求、行业发展缺乏衔接,对于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可有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形成具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特色课程和教学模式。

中外服装史的教学旨在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服装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学习掌握服装演变的规律和现象,分析服装的构成元素,总结前人的服装语言更好地利用时尚元素[1]。目前高校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还在摸索的过程中,通常专业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依旧多注重对不同年代的服装款式、服饰特征、服装结构、裁剪结构进行分析,较少地涉及思政元素,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方面。因此在目前的教学环节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地从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1 改革内容

1.1.1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外服装史》的思政元素挖掘

《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和2035 年远景目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尽管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服装行业和国际先进时尚强国及我国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以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时尚文化为代表的产业文化创新体系亟待完善,特别是对当代生活方式变迁的洞察与分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吸收和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当代化表达及中国时尚文化态度和主张的体现与构建,都亟待文化创造力的提升。”提出到2035 年我国服装行业要成为世界服装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2]。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之一就是“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行业时尚生态,推进基于文化进步、创意引领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内涵式发展,以文化引领风尚,以创意重塑价值,以包容彰显个性,中国创意、全球设计加速形成中国服装业世界级时尚话语权。”

服装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涵养及文化底蕴。重技能而轻素养导致了长期以来艺术学科的学生因人文素养相对薄弱而被诟病。服装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具有较强的人文背景与美学背景。《中外服装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跨越国界、时空,从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到生产技术、制作工艺的发展以及服装所呈现出的形象风貌,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学科水平和艺术修养。《中外服装史》正是服装专业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媒介,直观感受人类服饰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课程内容上即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服装大师精神、服装大国情怀、服装科研情怀等等。教材中既有“技术型”课程内容,又饱含“辛勤劳动与时代承接者”的工匠情怀。

1.1.2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外服装史》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构建

除了传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之外,利用互联网技术查阅教育资源共享与整合,使得课堂教学能有效延展。除了单一的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超星学习通、学堂在线等在线学习平台以及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数字虚拟博物馆获取学习资源。故宫博物院、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等专业的文博单位都具有大量的数字化文物资源,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方便快捷的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获取到相关文物的资料,来拓展服装史教学的内容。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展览实现能够采用多元化的形式,拓展教学渠道。以及目前普及的云端直播展览,线上看展等,伴随着文保专业人士的解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此种观展学习模式,可作为学习素材的补充资料。

《中外服装史》课程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两个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32 学时,每周2 学时,《中外服装史》的课程内容不仅是对古今中外服饰文化及创作理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对思想意识形态的一种映射。历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思想、深刻地预示和警示作用,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是形成“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设计观念的理论基础。在传统的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中,以通史的串讲为主,通常只注重对中西服装演变、典型服装特征等进行讲解,与现实生活、设计需求、行业发展缺乏衔接,对于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可有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形成具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特色课程和教学模式。

1.1.3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外服装史》实践化教学模式探索

《中外服装史》的课程为理论专业课,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代服装的学习仅依赖于教材上的图片内容与文字描述。对于本科生来说内容相对抽象且枯燥,这也是导致此门课程没有发挥出其应用价值的很大阻力。在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过程中,融入对古代服装款式复原的实践制作环节,针对不同的历史朝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结合对博物馆出土实物的考察与分析、文献报告检索的研读,有机融入服装缝纫与裁剪的基础课程内容。按照分组制作的方式,让学生对古代服装进行复原制作,如此不但能有效加深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能使得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课程高校融合。

1.2 改革目标

让《中外服装史》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载体。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立德树人方面,《中外服装史》课程作为为数不多的理论类专业基础课,是搭建起立德树人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桥梁。《中外服装史》课程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两个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32 学时,每周2 学时,《中外服装史》的课程内容不仅是对古今中外服饰文化及创作理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对思想意识形态的一种映射。历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思想、深刻地预示和警示作用,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是形成“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设计观念的理论基础。在传统的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中,以通史的串讲为主,通常只注重对中西服装演变、典型服装特征等进行讲解,与现实生活、设计需求、行业发展缺乏衔接,对于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课程思政推动课题教学改革,挖掘和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中西结合,运用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以此达到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文化自信的目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积累、探索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质量。

2 实施方法

对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印发的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美育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地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分析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育人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精神。根据课程内容与科研、教研项目相结合,实现以研促教。以服装史理论研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利用”。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可有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形成具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特色课程和教学模式。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探索课程公选的培育内容。

3 课程思政改革目标

3.1 教学大纲及教案的完善

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配合,连接传统与当代,经典与时尚,加入中国服装品牌化及时尚话语权等内容,实现对中国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精讲,力求内容组织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为人民而设计”的艺术观和创作观[3]。

3.2 《中外服装史》公选课培育

公选课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而开设,根据高校公选课程的目标与宗旨,《中外服装史》课程满足公选课所需具有的“人文关怀”与“人文诉求”,课程全程贯穿人文理念,传播人文知识,弘扬人文精神,以培养综合人文素质为旨趣。服装史课程以历史为依据,以“衣”为主题线索,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地的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以当代视角与现代价值去审视和阐述人类历史上所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服装”这一小的视角去展现人文知识与文化底蕴,涵盖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生产技术、制作工艺,再到服装所呈现出的形象风貌,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媒介。

3.3 创新教学方法

将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国家级一流课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活、艺术与时尚:中国服饰七千年》课程资源,作为《中外服装史》中国部分的线上学习资源。以东西服饰文化交流为主线,开展《中外服装史》外国部分的线上资源建设及线下教学组织。线下重点讲授二十世纪时尚文化的发展变迁,以及当今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民族时尚观。

4 中外服装史教改成果的展现

4.1 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特色课程及课程思政考核评价

将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无缝衔接。面向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展不同的课程考核及评价,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4.2 《中外服装史》的公选课培育探索

《中外服装史》的教学以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传统服饰作为线索,其授课内容以“衣”为核心而展开,课程内容富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与人文诉求。服装作为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媒介,直观感受人类服饰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课程贯穿人文理念,传播人文知识,通过课程的教学可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情怀,通过服饰的外在装束培育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强烈认同和时代感。

5 结语

将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无缝衔接。面向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展不同的课程考核及评价,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服装人文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人心碎的服装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人文绍兴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