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打造草产业链的现状及对策选择
2023-02-23李楠
李楠
甘肃是全国的草业大省,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草食畜牧业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条件。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对新时期草产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要求,这就是草产业发展必须围绕打造草产业链这个主线,要工业化改造提升草产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草产业向企业化、产业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的方向综合性发展,着力打造“四位一体”发展格局。本文对当前国内外草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走势等进行了分析判断,对近年来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过程和产业链打造现状进行了讨论,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甘肃中长期打造草产业链工作的基本思路、模式选择和实践举措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对策建议。
甘肃是全国畜牧业大省,也是全国草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之一。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饲草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中国草产业发展新目标,即“到2025年,全国优质饲草产量达到9800万吨,牛羊饲草需求保障率达80%以上,饲草种子总体自给率达70%以上,饲料(草)生产与加工机械化率达65%以上。”甘肃省按照规划要求,科学做好草产业的空间布局,瞄准市场需要,以先进技术和企业为主干,打造甘肃立体型草产业链,推动甘肃草产业上水平上档次。
一、政策依据和发展动态
(一)草产业发展新要求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支撑。在新时期,推进甘肃打造草产业链的工作,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的主导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指出推进城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一定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此,培育甘肃草产业和打造草产业链,必须突出“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甘肃草产业发展格局。这个格局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一是企业化。企业和企业组合将成为草产业经营的主体组织形式,这是草产业的主体链;二是产业化。必须建设草产业的全产业链,从种子到种植、管理、收割、加工、销售全包括,这是草产业的核心链;三是科技化。用技术创新保证草产业的高质量,这是草产业的动力链;四是市场化。草产品种植规模化,加工工业化,销售贸易化,这是草产业的市场链。
(二)草产业国际发展新动态
近年来,草产业现代化的速度非常快,草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农村的新型产业,与草食畜牧业一起构成农村现代化的产业链,其经济价值已经超过传统的粮食产业。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中,草产业所形成的产值已经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70%,牧草种植面積占其耕地面积的60%以上。这个趋势还在进一步增强。
(三)中国草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天然草原面积达3.928亿公顷,约占全球草原面积12%。我国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和四川六个省区,人工种草和秸秆饲草化在全国各地在技术上已很成熟了。根据统计,从2020-2022年,我国每年生产优质饲草量约为7100万吨,比2015年的生产量增加了2400万吨。其中,90%的全株青贮玉米达到良好以上水平,苜蓿草二级以上的占比为70%。2021年,全国完成粮改饲133万公顷,收储饲草5500万吨,相当于养殖业减用粮食720万吨,客观上减少了173万公顷的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需求量,节约耕地40万公顷,达到了“化草为粮”的效果。
(四)国家政策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发展有关战略和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草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产业内容越来越充实。草产业开始从“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型发展,即从草食畜牧业向生态产品、草产品、畜产品和旅游资源等综合性方向发展,产业综合特征明显。二是产业功能多元化。草产业的畜产品供给保障功能逐步向保障和产品多样化发展。三是草产业发展方式不断升级。草产业发展方式开始从粗放型向科学化、现代化、制度化转型,草企业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四是管理方式进一步改进。从传统的牧户和游牧方式为主,开始向联户规模放牧、牧民合作社以及标准化轮牧等转型。
二、甘肃草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总体形势
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全省目前的草资源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天然草原,有2.67亿亩。二是人工种草,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65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其中苜蓿达到70万公顷,占全省人工种草的41.9%,占全国的1/3。随着草资源的增长,全省草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增加到115家,草产业合作社超过800家。每年可以加工草产品500多万吨,其中约有100万吨销往省外。甘肃也是全国重要草种生产基地,累计建成牧草种子田基地8.34万公顷,年产牧草种子2.93万吨,培育草种生产企业64家,经营企业182家。
(二)产业分区
按照生态和产业两方面要素来划分甘肃的草产业分布区域,大致可以分成五大区:甘南临夏水源草原区,以自然草原为主体;河西寒旱草产业集中区,以种植牧草为主;陇中沿黄草业区,包括定西、兰州的部分区域,属于干旱草业区;陇东黄土高原草业区;陇南和天水部分区域,属于山地草业区。其中,陇中和陇东两大区域目前已经是牧草主产区,牧草种植面积达到329万亩。相比较而言,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由于有比较好的灌溉条件,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产业化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比较大。
(三)基本模式
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草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基本特点是“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企业运作、农户参与、技术保障”。主要模式有四种:一是河西绿洲区高端商品草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建立起流程性技术体系,一级草占比达到60%以上,个别地方达到70%以上。二是陇中陇东旱作企业订单草产业发展模式,农户分散种植,企业集中收购和加工,负责市场销售,达到草产品变成草商品,秸秆变草的目的。三是全省分散布局的“草粮兼顾”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普及面积比较大,范围比较广,适应性比较强,重点是粮食秸秆饲草化,目前可以达到80%以上。四是甘南牧区草原牧业发展模式,这个模式比较注重“人工种草+植物生产+动物生产”的循环发展。
从典型区域看,全省各地都有比较典型的发展案例。比如,庆阳市坚持龙头企业带动草业发展,把做深草畜加工作为延伸产业链条的主要举措。截至目前,全市紫花苜蓿留存面积500多万亩,培育饲草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42家。其中,环县比较突出,被评为全国“粮改饲”项目试点县。到2021年,环县已建成优质牧草基地8万公顷以上,年产草120万吨,其中商品草35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种草农户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再比如定西市,主要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加工贸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到2022年,定西市的多年生和一年生牧草面积合计为23万公顷,种植全株饲用玉米3.67万公顷。全市年产饲草800多万吨,饲草加工能力为150万吨。全市6县1区共建成10万吨以上裹包青贮饲料生产企业13家,加工能力达200万吨,年均商品化青贮饲料的产值可达50亿元左右。其中,安定区共培育饲草种植大户2000多户,组建草产业合作社81个、牧草种植服务队19个,建立牧草收购点123个。
(四)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当前甘肃草产业发展总体形势向好,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链的起点不高。鉴定和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目前种植的牧草品种优良率不超过100%,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在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方面,比较侧重于粮食类,而忽视牧草类。二是良种化水平低。在这方面,美国在国际上登记的禾草品种就有5000多个,我国共有651个,甘肃只有几十个。优良草种培育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始创新性技术。三是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创新不足,尤其是企业链打造不力,产业分散度高,产业不集中。四是管理水平低。包括草种管理、草产品品质认证和草产品对外贸易制度都存在薄弱环节等。
三、打造草产业链的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思路
甘肃打造草产业链应坚持以下基本思路:一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发展草产业是保护生态的主要技术手段,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要融合发展。二是坚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沿黄草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将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战略作为甘肃草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契机,将草产业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三是草产业发展必须以打造产业链为重点,着力实现甘肃草产业发展的“四位一体”目标。四是进一步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快速形成草食畜牧业与草产业互补互促的发展格局。
(二)布局优化
总体来看,由历史和自然条件所形成的甘肃五大草产业区的格局是符合甘肃省环境条件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基本布局的基础上解决好这五大草产业区的进一步优化发展问题:一是明确五大草产业区,包括陇东草场区、陇中草场区、南部高原草场区、河西寒旱草场区、陇南山地草场区。二是进一步解决好资源组合、集中连片、统一基地建设、实施标准化政策等。可以跨市、跨县、跨乡镇进行草产业的布局规划和基地建设。三是在五大区的基础上,做好草產业的功能分区,比如,国内外优质牧草种子引进试验区、陇系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区、草种产业区、草产业区、草产品加工区、草产品贸易区等。
(三)品种优化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可知,种子结构化水平低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理论上说,草品种主要包括10大类,包括饲用草、生态草、草坪草、观赏草、绿肥草、木本草、食用草、药用草、能源草、工业草等。甘肃的草产业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集中在饲料草、生态草、草坪草、木本草等几个方面。实际上草产业的用途和市场空间很大,今后还可以在药用草、食用草、工业草、能源草等方面试验和开发产业空间。比如,可以把药用草与发展中药材结合起来,开发食用草生产项目,河西地区可以发展沙地灌木,用灌木平茬的材料发展生物质能源等。
(四)对策选择
一是明确“四位一体”发展总体战略思路。将实现企业化、产业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等作为甘肃打造草产业链的主攻方向,坚持下去,必然会产生明显效果。目前,甘肃在这四个方面最迫切的是要突出企业化和科技化。强调企业化是因为目前甘肃虽然草业面积不小,但是经营主体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企业的集中度不高,资本和技术运作能力有限,难以提高经营规模和打造产业品牌。强调科技化是因为草原面积大,人工种草多数地方品种老化和良种化率比较低。
二是进一步完善草畜同步发展的战略框架,促进草产业与畜产业链高度对接。在这方面要突出草品种改良和国内外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特别是要将草品种优化、草业结构化与发展寒旱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打造甘肃特色的寒旱草品种资源库、试验区和产业区,逐步形成甘肃独特的草品种系列。提高优良品种的占比,培育甘肃寒旱特色草品种种质资源库,扶持草种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进一步完善草食畜牧业发展机制.沟通生产基地与城市消费市场之间的渠道,以畜带草。
三是将打造草产业链与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草产业的科学布局。要做好沿黄干流区、支流区的草产业布局,争取建设甘肃沿黄草产业带。其中甘南和临夏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是重点。这是因为,甘南和临夏的生态状况和草产业发展直接影响到黄河首曲和水源补给问题,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重大。陇中陇东的草产业既与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有关,也与生态产业发展有关。河西走廊是广受关注的丝绸之路的生态通道关键区域。
四是将打造草产业链与甘肃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科技化水平。将草科学、草技术、草业人才培养等,作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的战略领域,大力支持草科学研究、草技术开发和草品种研究工作,建议成立甘肃草业科学和技术研究院,隶属于甘肃省林草局。在这方面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科研单位和科研力量比较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要打破单位所有制,科研人员可以跨部门、跨区域兼职,也应该在报酬方面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把与草产业相关的科研单位和人才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五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管理沟通,促进草产业链与管理链的对接。目前,甘肃草产业科技联盟,甘肃草产业协会等草牧业发展平台已经搭建,建议尽快加强草业部门与产业部门、市场管理、外贸部门的行业组织管理,理顺职责,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草产业既是农业问题,又是工业问题,更是贸易问题。要立体地认识草产业链打造工作,所谓“立体”就是指草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需要城乡融合、部门配合和政策互补。要鼓励全省干部和群众都关心草产业的发展,为做大草文章出力。
六是加强对国家草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产业链与政策链的全面对接。政策是保障,政府是服务,社会是协调,市场是推动。要进一步健全草种业法规政策体系,补齐政策短板。进一步完善与草产业相关的草原、土地、信贷、税收等配套政策。坚决落实好国家有关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提高生态补偿的标准。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完善对大型草业公司、草科技公司、草外贸公司以及大型草基地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草技术与草生产企业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