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作品风格的影响因素探索

2023-02-23彭晓慧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6期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

彭晓慧

张爱玲本身就是个传奇。自20世纪至今,张爱玲及其作品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注意。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她显赫的家世令人羡慕,她漂泊的一生令人唏嘘,她不羁洒脱的性格令人熟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令人钦佩,她传奇性的爱情经历令人叹惋。许多学者以张爱玲为研究题材,甚至很多作品都以她为主题,其中有张爱玲传记、张爱玲小说分析等。由于其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因而关于其女性形象的评论性作品数量巨大。我国文学作品大多以男性视角去思考社会,而张爱玲则更多地关注女性。

作为一名女性,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视角与其他视角的作品相比,具有一些独特之处。读者所看到的表面文字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这就需要反复品味、细细揣摩,才能领悟并得出其中的内涵。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觉察出,她以女性为创作对象,又以女性为同情对象,她打破了阅读的女性与被阅读的女性之间的界限,又以其客观沉静的视角审视女性自身,肯定女性存在的价值,将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张爱玲的作品触动了许多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引起他们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一、张爱玲的生平及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

“民国”才女张爱玲于1920年9月出生在上海,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张家在上海可谓是声名显赫。她的祖母李菊耦是晚清著名官员李鸿章的长女;她的祖父是晚清“清流派”的张佩纶;她的父亲张志沂,出身官宦,以祖辈遗留下来的产业为生;而她的母亲黄逸梵,是南京黄军门之女,是一个受先进思想熏陶的新时代女性。不难想象,在这样家境中成长的孩子,自会比家境一般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其实,张爱玲的出色与她良好的家庭背景及其幼时接受的完整的古文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这样一个从小便天资聪颖的女孩儿,因为长期受到父母之间不和情感及不幸婚姻的影响,而失去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张爱玲的成长既没有得到父亲的保护,也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因此,她自幼便养成了细腻敏感的个性,总能迅速抓住社会中出现的人和事,从中挖掘出其意义所在。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我的天才梦》)华丽外表的背后,往往深藏着许多难以言喻的痛楚。虽然张爱玲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有着看似强大的物质支撑,但张家的宅院再深也挡不住时代汹涌的浪潮。这是一个逐步衰败的贵族家庭。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就注定了她一生的不平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爱玲对世间百态的观察似乎比一般人来得更早、更敏锐。她曾说:“我从小就活在遗老遗少的家庭阴影中,见到听到的都是那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自己的文章》)时移世易,封建士族已经衰落,但是富家子弟们仍然未改变过去的奢侈做派,他们仍旧按照以往的方式生活。这些与时代相背离、与世人格格不入的群体,自然也就成了落后势力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股力量。当时代向前发展,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时,这些落后群体身上所具有的与时代不相符的思想观念就越发显得陈旧、尖锐起来。于是,当张爱玲以一种比较客观冷静的视角审视这些人、这些事时,对世态人情自然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这些思想在张爱玲早期作品中已渐露端倪,如《第一炉香》《金锁记》《小团圆》等。尤其是《小团圆》,这是张爱玲一生中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小说,其“冷”与“诚”的写作特征在《小团圆》中得以再现。生活经验是张爱玲最好的脚本,正因为她亲身体会到了那种苍凉的感觉,所以荒凉弥漫在她作品的每一个角落,如葛薇龙对乔琪乔的冷漠和失望,白流苏和范柳原竭力维持的婚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张爱玲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女性对男性永远只是经济依附的关系。在张爱玲笔下,爱情只是虚无的神话。

二、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是深刻而又长久的。同时,她对西方文化的自觉接受和学习,也让她的作品更具创新性和实验性。张爱玲作品中以世俗生活的描摹为基础,自觉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格调与西方现代心理分析的技巧相结合,也让她的作品带有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张爱玲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充满了丰富形象的艺术的产物。因此,这种独特而又极具个性特征的“张爱玲”体,也就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面对如此独特的“张爱玲”体,夏志清采取了中西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正面评价。他认为张爱玲虽然受到西方文学思想影响较深,但是她所受到的传统文化影响占比最大,因此她的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也就是在表现人性问题上的深刻描写。她吸收了众多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极力展现了中国古典的美,其隽永的艺术魅力引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兴趣。她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张弛有度,具有和谐统一之美和意境之美。张爱玲不是为了迎合读者而去塑造人物形象,她多是从第三视角入手,借助这种上帝视角将其笔下人物的鲜明个性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她注重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抓住心灵的颤动和波动的感受,很自然地将读者代入人物中去细细品味。

《儒林外史》《紅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张爱玲几乎在小时候就都一一读过,因此不难猜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张爱玲本人对《红楼梦》也是极其喜爱,她曾经在《论写作》中说:“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张爱玲不仅在阅读古典小说上下功夫,还能从中汲取精华,将其文章润色成自己的风格。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难免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晦涩难懂,让人难以下咽。她的小说之所以没有被大众读者所接受,是因为张爱玲的小说在字里行间有一种古典白话文的韵味,好似在读四大名著之类的小说;但又别具一格,没有拖泥带水,让人通篇读下来畅快淋漓。她的小说大多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手法,有头有尾,环环相扣,按照正常的叙述顺序,依次展开情节。这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张爱玲影响之深远。

西方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张爱玲是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上海生长起来的。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彼时的中国社会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在这个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民族复兴之路,主动地向西方学习外来文化。西方现代主义思想也是在这个时代于中国土地上传播开来的。因此,这一时期对西方文化的译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也是旧式家庭中的新女性,她是个特立独行、向往自由的人,几次赴法,足迹遍布欧洲诸国,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在教育子女方面颇有心得。张爱玲的钢琴、英文、言谈举止都是黄逸梵一手教导的。当黄逸梵生活窘迫时,她仍为张爱玲请来英国家教,只为让她成功踏进伦敦大学,进修学业。这些不仅让张爱玲对西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使她的现代文明意识得以觉醒,进而影响到她的文学创作。

但是,张爱玲的小说在叙述策略上是与中国传统的叙述方式不同的,虽然她偏爱传统的叙述顺序,但她并非中国传统小说模式的忠实实践者,其小说作品中也有采用倒叙、插叙的策略。张爱玲不排斥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吸收融合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如蒙太奇手法。她的作品在中西文学的碰撞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融合”之美,且不显得突兀。

除了大篇幅的人物心理描写外,李芳在《论中西文化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中还特别指出,张爱玲在小說中实现了西方的心理描写手法与中国传统的巧妙结合。在具体操作上,李芳在论文中分别从心理独白与自由联想的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她认为,张爱玲能够在手法上运用自如,既能够关注内在心理,又能够提示外在处境。具体表现为,在使用意识流手法时,张爱玲将意识流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以人物内在心理状态作为依据,另一方面又借助人物的外在处境来展开;在使用意识流手法时,张爱玲也将意识流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做法不会因为侧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这些创作模式在张爱玲后期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她能够将自我的独特风格与旧有的创作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完成了后期自我与文学上的双重新变。

三、社会因素对张爱玲作品创作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是都市文化发展最成熟的时期。那时候的上海,是一座时髦、西化的繁华城市。大光明电影院、国泰大戏院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张爱玲既然生长在上海,那么上海自然是她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张爱玲曾说自己“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我的天才梦》)。“上海”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标志词,作为最早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它的整个近代史是由外国租界和旧城的中国人共同演绎出来的。上海知识分子自觉地坚守立场,不追求英雄或圣人形象,而是以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和城市哲学为精神特征,主动脱离了传统的忧患意识,因此一种以人为本的上海文化应运而生。

上海奇特的社会及文化环境是张爱玲创作的土壤;上海的商业文化氛围、人际交往中的复杂、人类的阴暗面、女性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等,也是张爱玲写作的素材。从《倾城之恋》到《金锁记》,“张爱玲所需要的上海,仅仅是一种背景,一种隐性的映衬,时不时提到老洋房、墓地、电车……似乎在提醒你不要忘记这是在上海”(孙姝《〈长恨歌〉与〈传奇〉—王安忆与张爱玲笔下的上海》)。

在这个传统社会与现代转型的节点上,张爱玲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人们在生存上的尴尬处境。自古以来,文人自命清高,远离世俗。而与众不同的张爱玲大大方方地承认她对金钱和世俗世界的喜爱。她无法从家庭中获取安全感,在乱世中向他人寻求安全感更是荒诞可笑。于是,张爱玲把目光投向金钱,自认为是一个俗人,不愿意因为缺少几两碎银而狼狈不堪。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大部分女性都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她们选择爱情的首要标准和目标就是金钱,这也就使得她们没有勇气去追求纯洁的爱情,所以她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她的笔下,曹七巧的“救命稻草”是金钱,白流苏选择爱情时将经济作为选择标准。张爱玲对其自身的定义是新女性形象,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旁人如何评价,她仍然过着独属于她的平淡而稳定的世俗生活。

再者,张爱玲这种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观与上海浓厚的文化传统不可分离。上海这座时髦、欧化的繁华城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娱乐至上的社会风气,身处其中的民众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张爱玲在上海长大,不可避免地被这种风气所影响。她在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也许只有上海人能够理解她和她的作品,因为其中有太多共鸣之处。

在文学史上,张爱玲无疑是一位具有引领性地位的天才作家代表。她辗转沉浮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家庭、金钱、情爱,每一段经历都为她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她凭借敏锐的创作视角和独到的创作法则,使她得以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世界中开辟出属于其自身的文学一隅。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通过描写她们的真实生活状态,突出了她们的心理。同时,她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会让人体会出其作品中流露的一种恒久的荒凉感,这与她漂泊的人生紧密相关。她还详细描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祖父母和孙子、父亲和儿子、父亲和女儿、母亲和儿子、兄弟姐妹、叔叔和侄子、丈夫和妻子之间,并且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她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委婉、准确,能让读者把她的小说与她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在张爱玲塑造的许多形象中,可以看到张爱玲的童年回忆、家庭态度、中西文化、社会环境,以及她的生活经历等多个方面在作品中的投射,也正是这些生活经验对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小说的成就远远高于散文,这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基于世俗生活,创造性地把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的写作风格和西方现代心理分析的主要观点融合,加之丰富的意象使用,形成了独特的“张爱玲”体,也因为她将其个人经历和独特的生命感悟渗透到文本中,以锐利的眼睛和敏锐的触角穿透特定时期的城市生活的层层迷雾,以她独特的见解指向人性深处。

猜你喜欢

张爱玲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九月雨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