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章·涉江

2023-02-23战国屈原

领导月读 2023年12期
关键词:涉江楚国屈原

[战国]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原文据中华书局1996年版《屈原集校注》)

【译文】

我从小就对奇装异服特别喜好,到如今年岁已老,兴趣却毫不减少。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帽。缀着明月珠啊,身佩美玉串串。世道混浊没有人理解我啊,我也要远远地离开这个喧闹的世界。驾起青龙白龙车啊,我与舜帝同游天帝的玉园。登上巍巍的昆仑,品尝玉花的佳肴。我要与天地比寿,我将如日月星辰一样将万物照耀。痛心啊!南方并没有人理解我,天一亮,我就渡过长江和湘水。

登上鄂渚我回头眺望啊,唉,丝丝寒风凄苦悲凉。让我的马儿在山边漫步,把我的车儿停放在林旁。我驾一叶扁舟上溯沅水啊,齐力摇起船桨,拍水击浪。船儿随波起伏不肯前进啊,陷入漩涡打转波荡。清晨时我从枉陼出发,傍晚时我落宿于辰阳。只要我的心端正坦荡,虽处穷乡僻壤但又有何可伤!

【简析】

《涉江》为《九章》中的一篇,是屈原晚年被流放于楚国江南地区时所作。全篇内容分为五段:从开头至“旦余济乎江湘”为第一段,述说诗人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阐明这次涉江远走的基本原因,以“奇服”“长铗”“切云”“明月”“宝璐”等象征诗人高尚的品德与才能。自被流放以来,屈原的年纪一天天变大,身体也一天天衰老,可他为了楚国的进步,没有放弃过,他坚持改革、希望楚国强盛的想法始终没有减弱,决不因为遭受打击、遇到流放而灰心。但他心中感到莫名的孤独,“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他的高行洁志不为世人所理解,这真太令人伤感了。因此,他决定渡江而去。从“乘鄂渚而反顾兮”至“虽僻远之何伤”为第二段,叙述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诗人的感慨。“乘鄂渚”四句,言诗人登上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鄂渚,不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途,又放马在山皋上小跑,直到长江北岸的方林才把车子停住。“乘舲船”四句,说诗人沿沅江溯流行舟,船在逆水与漩涡中艰难行进,尽管船工齐心协力,奋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此情此景正如诗人当时的处境。“朝发枉陼”四句,接着写诗人的行程,早上从枉陼出发,晚上到了辰阳,足有一日行程,行程愈往西,诗人思想愈坚定。他坚信自己的志向是正确的,是忠诚的,是无私的。同时,他坚信无论如何艰难困苦,自己都不感到悲伤。原文其后三段依次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诗人从自己本身的经历出发,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批判楚国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迫害的政治黑暗。合观全篇,该诗充分表现了屈原虽身处僻远荒凉的流放之地而与世隔绝,明知自己的结局是“愁苦而终穷”,但仍不变心不从俗,始终追求高洁的坚贞志向,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从艺术风格上来说,全诗以写实为主,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比喻与象征运用娴熟,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以丰富奇特的幻想,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神话世界,体现了伟大浪漫主义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猜你喜欢

涉江楚国屈原
“枉渚”与“辰阳”究竟在何处?
——追寻屈原《涉江》诗中两个地名所指称的地理实体①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我们记取的美丽瞬间,都是生命曾经盛开的证据——读《涉江采芙蓉》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小燕子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