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奇记者撬开“北溪门”

2023-02-23毛予菲

环球人物 2023年4期
关键词:北溪管道

毛予菲

西摩·赫什

“拜登秘密炸掉了‘北溪’管道!”2月8日,震惊世界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在全球舆论场发生了一次更为重磅的爆炸。

美国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文称,2022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下令让美情报部门和美军人员炸掉了“北溪”。

在美国新闻界,赫什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揭露美军在越战中制造的美莱村屠杀,由此一举成名。他还揭露过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掀起轩然大波。此次赫什的调查报道,再次在全球引发惊诧与愤怒。

在个人社交媒体页面上,赫什发布了调查报道《美国是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撬开了“北溪门”。全文长达5000字,种种细节令人脊背发凉。

赫什写道:“在华盛顿国家安全圈子秘密讨论9个多月后,拜登做出了炸毁‘北溪’的决定。”他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话说:“如果追溯这次袭击的源头,那就是美国。这是一场战争行为。”

按照赫什的说法,拜登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国务卿布林肯和负责政策的副国务卿纽兰等人,一直对俄罗斯用来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两组并排运行的“北溪”管道“持毫不避讳的敌视态度”。

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1年底,华盛顿就已经开始秘密筹划此事——当时,拜登授权沙利文召集一个跨部门小组,制定对付“北溪”管道的计划。

2022年9月29日,“北溪”管道泄漏,天然气喷涌而出。

赫什发布《美国是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

2021年12月,在白宫附近的行政大楼会议室内,沙利文主持召开了一次会议。与会者来自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国务院和财政部等部门。会议上,沙利文提出,要制定一个破坏“北溪”的计划。

关于袭击计划的讨论持续了9个多月。美国海军提出直接攻击管道,空军讨论了投掷炸弹远程引爆的方案,中情局则强调,重点是如何不留下证据。“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必须保密。”

经过一番研究,他们认为,挪威是执行任务的最佳地点。据赫什分析,炸毁“北溪”,挪威也有利可图——能够向欧洲出售更多自己的天然气。

赫什写道,时任中情局局长威廉·伯恩斯具体负责此项任务。在后来的采访中,赫什进一步爆料,称曾在奥巴马政府担任副国务卿的伯恩斯,想在此次“事成后”当上国务卿。

伯恩斯接到指令后,迅速授权组建了一个工作组,其成员包括熟悉深海状况的潜水员。他们决定,让潜水员潜入深海,在管道沿线安装炸弹。

2022年6月,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了远程遥控炸弹。9月26日,一架挪威海军侦察机进行了一次看似常规的飞行,投下声呐浮标,引爆炸弹,炸掉了“北溪-1”和“北溪-2”4条管线中的3条。几分钟内,喷涌而出的天然气在水面上形成不断扩散的泡沫区,全世界都震惊了。

赫什还写道,那位全程参与的消息人士透露,在筹备这些阴谋活动的过程中,连中情局的工作人员都在不断地提醒:“不要这样做,这将是一场政治噩梦。”但中情局工作组总是如此向沙利文的跨部门小组汇报:“我们肯定有办法炸毁‘北溪’。”

“我们向自己的脚开枪,这是愚蠢行为,这是犯罪。”在采访中,赫什如此说道。

86岁的赫什在美国新闻界声名显赫。

他获得过许多奖项:1970年获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1969年、1973年、1974年、1981年、2004年五次获得乔治·波尔克奖,甚至在2017年80岁高龄时,还获得了萨姆·亚当斯诚信奖。

这些荣誉背后,是赫什几十年坚持不懈的真相调查。正如美国《沙龙》杂志评价:“赫什常常像狼一样嚎叫着,深入世界的最黑暗处。”

赫什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犹太家庭,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他先是进入芝加哥市新闻局工作,在服完兵役后与人合办了一张报纸,接着去了美联社,成为一名专跑五角大楼的记者。这段经历帮助他在美国军方积累了大量人脉。

揭露美莱村屠杀,是赫什记者生涯中的重要“战绩”之一。1968年的一天,五角大楼里的一位消息人士告诉他,一名美军军官因为在越南杀害平民,将被送上军事法庭。这名军官就是臭名昭著的卡利中尉。

顺着这条消息,赫什找到了卡利中尉的辩护团队,一点点挖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1968年3月16日,美军一个连队进入越南广义省美莱村,开始了一场持续几个小时的血腥屠杀,杀害了500多名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

令赫什没有想到的是,多家媒体最初拒绝刊登美莱村屠杀的报道。赫什后来说:“这些媒体或许对越战新闻已经极度厌倦,不觉得这是大事件。”

赫什四处寻找发表机会,最终在一张小报《圣路易报》上刊发文章《在美莱,我们发疯了》,揭露了美军的恶行。第二天,媒体争相转载这篇报道,引发了大规模反战游行。有人说,是赫什的報道,间接导致美国最终从越南撤军。

“美国人意识到,他们的孩子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变得和纳粹一样凶残。” 赫什说。

因这一报道,赫什一举成名。但他没有因此止步,而是跑遍大半个美国,找到参与屠杀的每一名士兵,在《圣路易报》上连续刊登了他们的故事。后来,这些报道集结成书,赫什凭此获得1970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国际报道奖。

1972年,赫什进入《纽约时报》。调查记者的工作,让他越来越厌恶战争。他后来回忆:“和官员共进午餐时,我听的全是‘资深说谎家’的言辞。他们总以尸体数量衡量业绩。”同时,赫什进一步积累了人脉,美军内部一些有正义感的人成了他的可靠信源。

1970年,33岁的赫什在他的办公室里。

1968年,美军士兵在美莱村焚毁房屋。

赫什对美莱村屠杀的调查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

此后,赫什又报道了多起爆炸性新闻。在《纽约时报》,他通过五角大楼与白宫的线人获取资料,参与了对“水门事件”的报道。

“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之一。1972年总统大选,正在争取连任的共和党籍时任总统尼克松陷入苦斗。为取得民主党竞选情报,他的竞选班子里有5人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这5人当场被捕。

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事件,全球舆论哗然。如果不是供职于《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幸运地先接到了消息,那么“水门事件”的披露者就是赫什。

1993年,赫什成为《纽约客》供稿人。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他把目光转向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2004年,赫什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揭露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真相。这一丑闻又一次掀起轩然大波。

赫什还总喜欢叫板白宫主人。从肯尼迪、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到小布什,这些总统的“猛料”都被他收录进书里。比如他曾在书中披露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利用政变除掉“越南共和国”(南越)首任总统吴庭艳的细节。

1963年,吴庭艳的独裁统治已招致普遍不满,军事上也不敌越南北方。他放出准备与越南北方进行和谈的风声,这让肯尼迪感到不满,认为他“反共不坚决”。南越将领发动政变后,美国中情局特工收到华盛顿的指示,暗中支持政变。吴庭艳向美驻南越外交官求助,却被无情拒绝,最终被杀。

赫什曾短暂地在联邦选举委员会当过顾问。但他实在不喜欢政治,于是很快回到了新闻界,后来便一直站在新闻调查的第一线。

有人说,身为调查记者的赫什就像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他凭借敏锐的触角和永不放弃的执拗,孜孜不倦地挖掘真相,并公之于众。

“他是美国新闻界为数不多的真正从事调查报道的记者。” 赫什的朋友默里·瓦阿斯说。因报道“水门事件”名声大噪的伍德沃德“懂得左右逢源”,而赫什是“站在无产者一边的传统记者”,他不怕和当局撕破脸。瓦阿斯还说,在美国,许多记者有名望和财富,而“赫什有尊严”。

不出所料,美国对“北溪”爆料事件态度冷漠。在赫什发布报道后,美国白宫发言人艾德丽安·沃森第一时间通过邮件对媒体表示,赫什的指控“纯属捏造”。中情局发言人塔米·索普则在回应邮件中写道:“这种说法完全错误。”可他们都没说出究竟哪里“捏造”,哪里“错误”。

对这一报道,美国一些一贯标榜自由、专业、公正的媒体鲜有提及,不约而同保持着“惊人的沉默”。“如果你想尝试在北美的媒体上找到这篇文章,你会感到沮丧。”加拿大《西部标准报》发文称,赫什的报道是十年来最大的新闻之一,但北美几乎没有媒体愿意谈论它。

欧洲主流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则“另辟蹊径”,对赫什本人发起攻击。或许是无法用事实来推翻赫什的调查报道,英国路透社、德国《商报》等媒体发文承认赫什早年的成就,但质疑其近年来发表的报道,还敦促其披露消息来源。有评论称,“这实在令人震惊。保护举报人与信息源是新闻业基本原则的一部分”。

作为“北溪”管道利益相关方的俄罗斯,对西方媒体的“诡异”态度表示了愤怒。2月9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该报道在西方没有获得关注,“这不能不让我们惊讶”。他说:“全世界必须找出真相,找出是谁实施了破坏行动”,那些人应该受到惩罚。

在“大众舆论场”——社交媒体推特上,不少美国网民认为赫什对美方炸掉“北溪”的爆料是可信的,因为“他列举了大量的细节”。也有人对文章内容持怀疑态度,理由是“他这些说法都来自匿名消息人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和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的学者孙成昊都认为,“该报道可信度较高”。

两位学者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首先是因为赫什作为调查报道记者,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受到外界高度认可,二是因为这份报道材料十分详实,证据链比较完整。

孙成昊认为,赫什报道的可信度,还来自美方确有炸毁“北溪”的动机。在文章中赫什提到,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一直“热衷于俄罗斯的低成本天然气”,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这是美国炸毁“北溪”的重要原因。

在各种舆论场,“该报道受到各方热切关注是必然的”。钟新说,攻击和破坏重要民用基础设施,是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危险行为。如果赫什报道为真,美国这种做法严重伤害“北溪”管道的利益相关方,严重突破道德底线,推动了冲突,使战争升级。

钟新说,希望该报道能夠形成国际舆论压力,对破坏世界和平的行为进行施压,推动俄乌冲突的和平谈判进程。“各国间处理矛盾,应该回到谈判桌上。”

2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方已注意到相关报道,“北溪”天然气管线是重大跨国基础设施,有关爆炸事件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如果赫什的调查报告属实,这是不可接受,并且必须受到追责的行为。美方应当向世界作出负责任的交代。”

有评论认为,“北溪”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最后有可能会成为21世纪的一场“罗生门”。但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对真相的追寻,因为这不仅关乎道义、责任和良知,更关乎人类未来在回溯这段历史时,将为战争与和平写下怎样的注脚,这很重要。

在一些西方媒体“对真相装聋作哑,对虚假叙事高声渲染炒作”的当下,赫什被视为“美媒最后的理想主义者”,正在为“报道客观、公正的新闻做最后的努力”。正如钟新所说:“今年86岁的赫什,仍坚持一线调查、亲自写稿、挖掘真相。他是全世界新闻人的榜样,值得尊敬。”

西摩·赫什,1937年生于美国芝加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资深调查记者,曾多次揭露美国重大政治丑闻。近日发文爆料美国炸掉了“北溪”管道。

猜你喜欢

北溪管道
“北溪”管道泄漏疑云
接好煤改气“最后一米”管道
管道氦检漏泄漏性试验的应用与推广
粗氢管道腐蚀与腐蚀控制
北溪-2背后的政治博弈
构造图形法解一类代数题
北溪书画
谈谈七律《北溪村》的创作
GYFTS-(2-144) 非金属架空、管道光缆
浅析《北溪字义》“根原”范畴所存在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