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

2023-02-23张家旗周在祥

北京测绘 2023年1期
关键词:航空港产城实验区

张家旗 周在祥

(郑州轻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言

中国城镇化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期,我国的规模城市总数量也已经位居于世界第一位。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各类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诸如“产强城弱” “有城无产”或者“有产无城”的问题逐渐突出,产业与城市的功能相互不够匹配、不够协调等问题也愈发普遍且凸显[1-2]。因此,“产城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所谓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是强调产业和城市的相互融合以及协调发展,“有城无产”或者是“有产无城”都将成为制约区域或城市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3]。长期以来,产业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产城融合发展指标体系,来测度特定区域产业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识别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从而引导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关于产城融合发展评价的定量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种是结合产城融合的内涵、目标直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融合度测度[4-5];另一种是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互动关系出发间接评价产城融合度[6];第三是从职住平衡的角度出发去衡量产城融合度[7]。主要的测度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和回归分析法等[8-10]。然而,以往产城融合的研究对象缺乏对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关注,大都集中在开发区和城市新区,未充分考虑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人口结构组成有别于一般开发区的特点,且往往仅从产业和城市两个角度构建产城融合评价体系,缺乏从空间角度对土地要素的考虑,也未充分利用新兴大数据进行临空经济区社会公共服务的评价。

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产城融合为研究主题,从土地混合利用的视角出发,引入土地混合度计算模型,结合叠置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网格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评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研究结果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创造和谐的产城空间关系、推进经济区提质增效及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经济先行区,规划面积415 km2,规划人口260万人,在地理位置上涵盖新郑、尉氏、中牟的部分区域。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报告(2018)》,近年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成就显著,进出口总额完成482亿美元,招商引资连续5年实现“超千亿”。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018年中国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来源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徐冰教授牵头完成的《中国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制图:2018年结果》[11]。

(2)宾馆、餐饮、地产小区等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s,POI)数据来源于高德地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范围及空港核心区范围由作者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内的图件矢量化得来。

1.3 研究方法

(1)空间统计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是通过不同图层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交和包含关系,统计某图层中包含其他图层要素的数量信息,同时可以直观地展示某图层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12]。格网分析是把研究区域划分为相等大小的格网,然后统计落入每个格网中的其他空间要素的数量信息,以此来研究某要素的空间分布位置和疏密情况。

(2)用地混合度。通过熵的概念来计算用地混合度,熵是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的不确定程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不确定性越大,熵值越小,不确定性越小[13]。用地混合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H表示用地混合度;Pi为某类城市用地占研究区域的比例,用不同种类POI的个数来代替不同的城市用地类型。

(3)空间相关性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可以对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具有一定成效的解释和认知,目的是确定目标变量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以及相关程度的大小。空间相关系数可以用来定量分析事物的空间依赖关系[14]。空间自相关是指一些变量在同一个分布区内的观测数据之间潜在的相互依赖性,是用来测度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探测地理样点的集聚式、间隔式或随机性[15]。

2 结果分析

2.1 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2018年中国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18年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及空间分布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由结果可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城市建设集中在西部沿京港澳高速地区,城市建设土地利用面积为131.359 km2,占到规划总面积的31.65%。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26.703 km2;公共管理和服务用地面积为18.738 km2,主要为公园和绿地、体育与文化用地,医疗和教育用地相对较少,尤其是医疗用地仅为0.333 km2;交通用地面积为26.3 km2,以机场设施用地为主;居住用地面积为59.262 km2,是最主要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商业用地面积为0.356 km2,商业办公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面积均较小。

表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18年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图1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整体上看,实验区“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的规划功能空间布局已经显现。“一核领三区”是以空港为发展极核,围绕机场形成空港核心区,以轴线辐射周边形成北、东、南三区。目前,北部城市综合性服务区和南部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已经逐渐成形,而东部临港型商展交易区的建设还有待加强。“两廊系三心”是指依托南水北调和小清河打造两条滨水景观廊道,形成实验区“X”形生态景观骨架。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形成三大城市中心,即北区公共文化航空商务中心、南区生产性服务中心、东区航空会展交易中心。目前来看,同样是北区公共文化航空商务中心和南区生产性服务中心建设成果显著,而东区航空会展交易中心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

2.2 城市服务设施数量与空间分布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餐饮、公司企业及生活服务业的POI数量最多,其中餐饮和生活服务业POI的密度都达到了4个/km2,表明其生活服务功能发展良好;相反,购物POI的数量较少,密度仅为0.06个/km2,尽管一些大型商场可以满足周边大范围的购物需求,但整体来看购物商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不同类型城市服务设施均在空港核心区西北部分布数量较多,且集中范围较大;此外在空港核心区西南部分布数量也较多,但是集中范围相对较小;而在其他地区只零散分布有一些高值区域。

对各类型城市服务设施POI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城市服务设施之间的空间相关程度不同,但整体上各类型城市服务设施之间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较高,且均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一定程度上表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城市用地功能混合方面取得了建设成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报告(2018)》显示,实验区的发展与周边县市呈现较为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体现了实验区发展的溢出效应。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与周边县市的关系密切,尤其是新郑和长葛。而在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方面,实验区与新郑、尉氏的关系却比较弱。因为实验区目前主要还是靠招商引资、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在固定投资增速方面,与周边县市的关系呈现较为强烈的负相关关系,构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尚未能很好地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产城融合建设。

2.3 用地混合度分析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20年用地混合度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由结果可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整体上用地混合度较高,用地混合度处于中及以上的地块面积为146 k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5.18%。其中,空港核心区北部用地混合度最高,西南部区域次之;除此之外,规划区东北部及中东部地区的用地混合度也较高。对各地块的用地混合度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所得莫兰指数为0.36,Z得分为10.65,且随机产生此聚类模式的可能性小于1%,表明用地混合度高的地块在空间上有集中分布的态势。高值集聚区域主要位于空港核心区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实验区中部、东北部以及西南部地区有小范围的用地混合度高值集聚区域。以上结果一方面表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用地功能混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一核领三区”中的北部城市综合性服务区和南部高端制造业集聚区,而东部临港型商展交易区用地混合度相对前两者较低一些。此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尚有64.82%(309 km2)的土地面积用地混合度处于较低及低等级范围内,需要进一步因地制宜地提高用地混合度,进而提升产城融合的发展水平。

图2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20年用地混合度评价

3 研究结论

本文从土地混合利用的视角出发,引入土地混合度计算模型,结合叠置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网格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评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城市建设集中在西部沿京港澳高速地区,其中居住用地是最主要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而商业办公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的面积均较小。“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的规划功能空间布局已经初步显现。其中,北部城市综合性服务区和南部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已经逐渐成形,而东部临港型商展交易区的建设还有待加强。

(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生活服务功能发展良好,其中餐饮、公司企业及生活服务业的POI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购物商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类型城市服务设施之间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较高,表明实验区在城市用地功能混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整体上用地混合度较高。其中,空港核心区北部用地混合度最高,西南部区域次之。用地混合度高的地块在空间上有集中分布的态势,高值集聚区域主要位于空港核心区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尚有64.82%的土地面积用地混合度处于较低及低等级范围内,需要进一步因地制宜地提高用地混合度。

4 结束语

土地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过程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要实现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合理高效、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要继续推动用地功能混合发展,引导大分区、小聚集及适度混合的空间有机生长,使实验区具有适应多种变化的“弹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用地包括工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用地,此外还有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用地等。实验区用地混合,就是要根据空间尺度和功能的需要,把不同类型的用地在同一空间混合布局,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日常生活。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用地混合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是不同生活用地之间的混合,也可以是生活用地与生产用地之间的混合。可以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生活区内,综合布置居住、商业、娱乐、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用地,实现生活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增添整个实验区活力,也可以在生产区内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综合布置,以减少通勤距离,缩短交通时间,提升产城融合水平。

猜你喜欢

航空港产城实验区
平江县入选教育部学前教育实验区
郑州航空港区庙后唐墓地部分墓葬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
湖南新增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