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构建策略研究
2023-02-23洪洁
洪 洁
(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本文的“应急语言服务”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采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等资源或手段,对突发事件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从而满足政府、社会团体和公民等需求的服务行为。”[1]王立非等学者认为:“应急语言服务作为应急管理和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生产生活、防灾救灾、危机管理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赵世举指出,应急语言服务的三大领域包括备急语言研究、应急处置语言研究和善后语言研究[3]。在应急语言服务的各个阶段,通过海报、横幅、电子屏、语音播报等语言景观形式所提供的应急语言服务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不仅起到信息传递、宣传号召的作用,还直观反映着城市语言生态和城市形象。
在新媒体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受到各种关注,反应不及时或处理不得当便会引发舆情危机,考验着地方和国家治理能力,影响着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语言景观作为一种有效便捷的语言宣传手段,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可利用语言景观进行宣传备急,预警防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利用语言景观提供语言援助,应急处置;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可利用语言景观帮助灾后恢复,反思复盘。语言景观在应急语言服务的备急、应急和善后三大领域分别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科学合理规划语言景观,有利于政府更高效地传递信息,更有效地建设城市语言生态、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一、语言景观研究现状综述
语言景观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Landry & Bourhis的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是语言景观研究的早期文献之一,作者指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景观的标识类型更加丰富。Gorter将电子平板显示器、触摸屏和滚动横幅也纳入语言景观的范畴,将它们命名为“多语言城市景观”,并将之视为研究多语现象的新路径[5](P1)。Jaworski & Thurlow则将语言景观定义为语言、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所进行的空间话语构建[6](P1)。针对视角多样、目的各异的西方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杜克•戈特对其研究简史进行了回顾和述评,论述了语言景观在英语传播、语言政策、教育环境中的重要性[7]。
国内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外语言景观成果的介绍、述评以及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方法探讨、成果综述上。尚国文、赵守辉重点考察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认识基础、分析维度和理论构建情况,阐述了语言景观学的研究动态[8]。张天伟对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经典文献和最新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评述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和理论进展[9]。姚晓芳综合分析了语言景观的定义范围,阐释了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统计方法[10]。
除了上述综述性研究之外,国内也不乏针对双语路牌、多语景观或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考察分析。田飞洋、张维佳考察了北京学院路街道双语路牌中所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作者指出,双语路牌的问题其实是语言符号背后的超多元性的社会文化问题[11]。许文强对杭州市4个地区的多语景观进行了分类统计,考察了杭州市语言社区的语码地位,并解读了语言景观与语言政策、民族身份、经济全球化及城市规划的内在联系[12]。洪洁具体考察了南京市旅游景点公示语在日语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翻译时应遵循的三个策略[13]。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海报、横幅、标牌等语言景观层出不穷,发挥着指示说明、宣传号召等潜在的应急语言服务作用。不过,当前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研究并不多见。包联群通过对日本新冠疫情初期实施的田野调查及媒体资料调查,分析了日本应急语言景观的潜在服务功能,作者指出,应急多语言景观不仅有单语和双语景观,也有三语乃至四语等语言景观,其内容包括疫情说明、防护用品相关信息、注意事项、鼓励性话语等[14]。孙慧莉等学者则以“新华网”和《中国日报》的虚拟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虚拟语言景观的特点[15]。
以上研究表明,目前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它在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构建、应急语言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同时,在应急语言服务方面,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它在模态呈现、语言数量、话语策略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的空间。有鉴于此,本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新冠疫情期间的海报、横幅、标牌等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语言景观的具体呈现形式和话语策略,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研究设计
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语言景观的应急语言服务作用愈发凸显,科学设置、合理规划城市语言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还可以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一)研究问题
为考察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建设现状,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美观的城市语言景观,本文以新冠疫情期间南京市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模态形式;2.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服务语言;3.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话语策略。
(二)语料收集
本文通过现场调查、拍照的方式收集语料,特别注重基于第一手的资料收集。调查地点为南京市,调查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2020年2月16日—3月6日;2.2021年7月20日—8月8日;3.2022年3月15日—4月3日,每个阶段各20天。上述三个阶段与南京市疫情形势密切相关,第一阶段为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时期,第二阶段是南京市禄口国际机场以俄罗斯入境航班为源头爆发疫情时期,第三阶段是南京市新一轮疫情爆发时期。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共时层面,调查分析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在模态形式、服务语种、话语策略方面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即三个阶段语言景观的共同特征。在历时层面,对比分析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在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包括模态形式的多元化、服务语言的多样化、宣传话语的策略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的构建策略。
TotalFORCE 专利技术的功能扩展还包括更强大的自适应控制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控机器特性随之变化,TotalFORCE技术可以让变频器对此予以自动补偿。自适应整定功能利用多达 4 个自动跟踪的谐波滤波器,防止那些可能影响质量、增加能耗或导致机器过早磨损的共振和抖动。
三、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特征分析
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在模态形式、服务语言、话语策略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征,不同阶段的语言景观之间既具有共性特点,又体现出发展变化的一面。
(一)语言景观模态形式
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大多以横幅、海报、标牌、电子屏幕以及语音播报的形式呈现。本文的考察重点关注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的语音播报不作为研究对象。在上述视觉模态的语言景观中,文字或文字+图像的模态形式占据主体地位,虽然疫情防控宣传中使用了电子屏幕,但电子屏幕大多呈现的仍是文字+图像,几乎未见视频模态的语言景观。
在本文调查的三个阶段中,其语言景观的模态形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第一阶段,语言景观的主要呈现形式为文字模态的横幅。到了第二阶段,语言景观的呈现形式渐趋多样化,除了文字模态的横幅之外,还出现了文字或文字+图像模态的海报。进入第三阶段后,语言景观的模态形式进一步丰富且美观,在原有模态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字+图像模态的标牌以及文字+图像模态的电子屏幕。可见,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充分调配资源,切实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和城市治理能力。多模态、多样化、版面美观、布局合理的语言景观,不仅可以高效传递信息,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还能够美化城市形象,打造良好城市语言生态。
(二)语言景观服务语言
李宇明指出,政府应急信息发布所使用的语言应包括普通话、“简易汉语”、若干汉语方言、若干民族语言、多种外语、盲聋等残障人士的特殊语言等[16]。在本文所调查的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城市语言景观中,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普通话的单语形式书写,偶尔存在用汉英双语书写的情况,几乎未见用多语言书写的语言景观。这一特征贯穿本文所调查的三个阶段。
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网站显示,南京是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典型的多民族汇集与融合的城市。全市总面积6587.02平方公里。2020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31.97万人,56个族别齐全,常驻少数民族人口14万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其中,在校少数民族学生4.3万人。全市有1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3个民族村、1个民族组[17]。在本文所调查的语言景观中,并未见到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书写的语言景观。其原因或许是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汉语普通话水平和能力。
除此之外,在本文调查的第三阶段中出现了使用“简易汉语”书写的标牌景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使用“简明汉语”书写的标牌景观
(三)语言景观话语策略
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话语主体均为政府机构或相关部门,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官方或半官方话语模式。在新冠疫情期间,语言景观所传递的信息主要是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包括疫情说明、疫情防控、个人防护、核酸检测、接种疫苗以及鼓励号召性话语等。其中,海报和标牌大多是疫情说明、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信息,其主要作用是提示信息、说明内容、指示行为。相比之下,横幅则主要起到宣传号召、鼓励共勉、情感沟通的作用。
在这次所调查的新冠疫情防控语言景观中,话语类型包括信息提示型、行为指示型、号召鼓励型、情感共鸣型四类。信息提示型话语主要用于提示信息,大多出现在海报和标牌中,向人们提供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信息。行为指示型话语用于指示人们采取或避免某种行为,主要出现在横幅、海报和标牌中。号召鼓励型话语大多是号召人们响应疫情防控相关政策,鼓励人们共同抗击疫情,在横幅、海报、标牌中都可出现,主要是使用“加油”“必胜”“一起”“共同”等号召、鼓励型词汇。情感共鸣型话语旨在与民众产生情感共鸣,多使用积极词汇,如“与你同在”“谢谢您”“温暖”“万众一心”等,给人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信息提示型和行为指示型语言景观注重信息的高效传递,在话语风格方面偏向简洁、直白、严肃、庄重。情感共鸣型语言景观注重拉进与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传递正能量,在话语风格方面注重亲和、真实,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官方话语模式。号召鼓励型话语既注重信息传递,也强调情感共鸣,因此,在话语风格方面兼具直白、庄重与亲和、真实,话语模式也不再局限于官方话语,而是努力构建平等亲密型话语体系。
在话语策略方面,与新冠疫情相关的语言景观都注重语言表达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过目难忘,同时,也注重话语表达的新鲜感、幽默感和互动性。其具体策略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灵活使用同音字、谐音字遣词造句,增加话语表达的趣味性。如:“一‘码’当先”“万全之‘测’”“‘量’全其美”“有‘苗’无患”等话语表达,分别模仿了成语“一马当先”“万全之策”“两全其美”“有备无患”;与“出示健康码”“核酸检测”“测量体温”“接种疫苗”相比,更加风趣、生动。除此之外,还有“‘疫’尘不染,‘净’候春暖花开”“‘疫’往无前,‘净’候佳音”等表达方式,分别模仿了“一尘不染”“静候春暖花开”“一往无前”“静候佳音”等。在突出“疫情”“洁净”的同时,也蕴含着抗击疫情胜利终将到来的美好寓意。
其次是套用流行句式,增加话语表达的韵律性。比如,“健康防护千万条,佩戴口罩第一条”,就是模仿了2019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流行表达“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充分说明了佩戴口罩的重要性。再如,“核酸检测人人动,叫到哪栋哪栋动,未叫楼栋不要动,动了下来也挨冻,让动再动”,则是灵活运用了传统曲艺表演形式“三句半”,此处为“四句半”,呼吁人们在核酸检测时应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再次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加话语表达的感染力。比如,“为了长远的安康,忍住眼前的阵痛”,就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疫情”比喻为“阵痛”,利用这一隐喻,体现出人们战胜“阵痛”的坚定信心。再如,“静为蓄势,慢为重启,南京加油”,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京这座城市比拟为人,当前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而“南京加油”这句话,又表现出一种衷心的祝愿。
最后是转变话语风格,注重情感沟通,增加话语表达的共情力。比如,“谢谢您,慢下来,为南京抗疫助力”,表达了对广大民众同心抗疫的认可和感谢,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再如,“春暖花开疫霾散:春天到了,我们一起去踏青,疫情终究会过去”,这一温婉亲和的话语,让人们对取得抗击疫情胜利充满了期待。这些话语策略不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信息传递、宣传号召的作用,也彰显了汉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就历时层面而言,在本文所调查的三个阶段,语言景观的话语主体虽然都是政府机构或相关部门,但其话语风格从原先的严肃、庄重转向亲和、真实,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官方话语模式,话语类型不断丰富,话语策略不断成熟。
四、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构建策略
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可以改进之处。本文基于当前语言景观建设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构建策略。
(一)构建多模态话语,合理布局语言景观
当前,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大多以文字、文字+图片的模态呈现。纯文字的语言景观多见于横幅,文字+图片的语言景观多见于海报和标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商铺临时张贴的标语等。这些语言景观大多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同时缺乏美观性和布局合理性。对此,除传统语言景观外,还应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构建文字+图片、文字+图标、短视频等多模态语言景观,如电子屏幕、车载广告等。
对于语言景观的呈现形式,是以文字为主,或是以图片为主,还是文字与图片相辅相成;在文字为主的语言景观中,是否需要对部分文字予以强调,以何种方式强调;文字内容是分条目书写,还是仅仅分段书写;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合理;双语景观中两种语言的文字大小、位置如何分配;在文字与图片相辅相成的语言景观中,文字与图片如何布局等。政府部门对于这些问题都要进行充分研讨和统筹规划。同时,还要根据语言景观的内容和外观,合理布局其悬挂或摆放的场所,在达到最优化的疫情防控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实现美化城市形象的目的。
(二)扩充服务语言,科学规划多语景观
如前所述,南京市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绝大多数以汉语单语的形式出现,这虽然有助于本国人民及时获取信息,但对于生活在当地的外籍人士,特别是汉语水平不高的外籍人士来说,却存在一定困难,也未能体现出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影响着城市的国际形象。包联群调查了新冠疫情初期的日本语言景观,发现日本应急多语言景观不仅有单语和双语景观,也有三语乃至四语等语言景观。应急多语景观为在日外籍人士了解相关疫情防护动向及注意事项起到了重要作用[14]。因此,在构建一个城市的语言景观时,应充分考虑生活在当地的外籍人士,恰当设置双语或多语景观。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悬挂或摆放空间的限制,语言景观的内容不宜过多,这就限制了语言景观中的语言数量,并对语言景观的呈现形式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空间受限的语言景观,可以充分利用《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的研制成果,使用“简明汉语”传递信息,以拓展外籍人士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
郑璇指出,面向特殊人群的语言应急服务,由于大众认知不够、人才储备稀缺,其研究和实践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短板”状态[19]。本文在调查中也未发现专门面向盲聋等残障人士的特殊语言景观服务。对于识字的听力残障人士,或许可以通过横幅或海报等语言景观获取相关信息,但是对于不识字的听力残障人士来说,横幅和海报则成为无用的摆设。同样,对于视力残障人士而言,视觉模态的语言景观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应急语言服务应该是免费且便捷的……对于残障人士(尤其是有视听障碍的群体),要给予特殊照顾”[20]。对此,相关主管部门应提升无障碍意识,或使用专门的语言播报及盲文提供信息,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疫情防控宣传视频,并在视频中配备字幕和手语翻译,在电子屏幕上循环展示,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应急语言服务。
(三)注重话语策略,优化设置语言景观内容
在应急语言服务中,信息传递是否高效直接影响着应急救援的效果,良好的话语策略则有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起到良好的宣传动员作用和应急救援成效。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语言景观的话语内容和话语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愈加完善。
语言景观的话语主体大多是政府机构或相关部门,其话语风格偏向于严肃、庄重,“传统的行政话语固然可以树立语言景观的权威性、严肃性,但新型话语风格的缺失……没有实现传播渠道的价值,无法树立政府亲民的服务者形象”[21]。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应打破传统的官方话语模式,塑造温婉亲和的话语风格,构建服务型政府形象。为此,可采用以下话语策略:灵活使用同音字、谐音字遣词造句,增加话语表达的趣味性;套用流行句式,增加话语表达的韵律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加话语表达的感染力;注重情感沟通,增加话语表达的共情力。同时,根据不同的话语目的和话语对象,灵活运用信息提示型、行为指示型、号召鼓励型、情感共鸣型等不同话语类型。
(四)完善应急语言服务内容,提升语言景观服务作用
应急语言服务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除疫情防控外,自然灾害、消防安全、安全生产、预防诈骗等也是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应急语言服务中,应充分发挥语言景观的服务作用,覆盖多样化的应急语言服务内容,在备急、应急和善后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构建语言景观服务策略。在备急阶段,注重防灾避难知识的宣传普及和防灾演习消息的公开发布。在灾时应急阶段,重视灾害及避难信息的多语言、多模态发布。在善后阶段,努力为受灾群众提供多语言救助、咨询服务与灾后心理疏导。
在突发事件中,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发挥语言应急效力对于应急救援十分重要。应急语言能力建设不仅要注重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更应注重平时的常态化备急语言服务。就此来说,语言景观在常态化备急语言服务和城市形象构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横幅、海报、标牌、电子屏幕等与新冠疫情防控相关的语言景观为调查对象,考察了语言景观的模态形式、服务语言和话语策略,提出了面向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景观构建策略:构建多模态话语,合理布局语言景观;扩充服务语言,科学规划多语景观;注重话语策略,优化设置语言景观内容;完善应急语言服务内容,提升语言景观服务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典型语言景观之外,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非典型语言景观在应急语言服务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同时,与现实语言景观相比,虚拟语言景观的呈现形式亦独具特色。关于非典型语言景观、虚拟语言景观的应急语言服务情况,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