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音乐综艺节目的叙事创新探析
——以《声生不息》为例
2023-02-23马斯曼
○马斯曼
2022 年是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由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香港TVB 推出的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成功“出圈”,该节目共12 期,邀请来自香港和内地的16 位歌手或组合,分为男女两队,聚焦“港乐”的发展变迁,根据每期节目主题,通过轮番竞演将不同时代的经典“港乐”搬上舞台,赋予全新演绎。节目在芒果TV、湖南卫视及香港翡翠台播出,多期节目取得CSM 全国网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累计观众规模近1.5亿人;在香港特区稳居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位,平均每场有超过118 万名香港观众观看。节目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赞为“大湾区文化融合风向标”。[1]一首首经典“港乐”不仅唱出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更让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声”入人心。除了歌者的精彩演绎,节目以“港乐”为切入点,对香港电影、香港语言文字等香港文化与城市变迁娓娓道来,创新的叙事结构、多维的叙事语言和多元的叙事视角,使观众更能沉浸其中,同时也对主流音乐综艺节目的创新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叙事结构片段化,重塑集体记忆
(一)主题选定片段式,打破年代限定
面对“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香港文化”“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这样宏大的主题以及主旋律的节目总基调,《声生不息》没有采用常见的线性时间顺序的叙事结构,而是通过片段式叙事,每期选定不同的关键词,以此为题展开,前十期节目的主题词为“港乐与我的骄傲、港乐与我的愉快少年事、港乐与我的一生所爱、港乐与我的城市人生、港乐与我的葡萄成熟时、港乐与我共此时”。由此不难看出,节目主题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定,主题词涵盖范围较为宽泛,给予歌手充足发挥空间。节目总导演洪啸在接受采访时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应,他表示,如果以年代划分会有较为明显的说教意味,另外由于受众群体年龄、认知等差异,会造成观众熟悉的歌曲分布不均,但若按照不同主题划分,将会打破年代限制,形成不同的观感。的确,形成跨代际传播是《声生不息》节目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也有网友评价“就算是和爸爸一起看节目,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即便不同观众群体间存在差异,但仍能在歌单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曲目,在唤醒过往记忆的同时,重塑集体记忆。
同时,为了更好地向观众普及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使得“港乐”这一概念阐释更为系统化、连贯性,节目在不同主题之下,根据歌手所选曲目的不同重新梳理港乐的时间线,简述香港流行音乐于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例如,在第五期节目中歌手单依纯选择中国香港歌手方大同的《三人游》,以歌曲《三人游》节奏蓝调的曲风特点以及作为香港流行音乐中节奏蓝调和灵魂音乐曲风代表人物的方大同作为切入点,由此展开针对节奏蓝调与港乐发展关联的详解。早期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林子祥等歌手将此曲风引入香港乐坛,而后诸多香港音乐人将这种曲风融入港乐歌曲的创作中并完成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进入千禧年后,方大同等乐坛后辈在源自海外的节奏蓝调中融入东方韵律,在保留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香港流行音乐创作边界。节目在理清相关历史与脉络后,以歌手单依纯的个人采访作为收尾,通过采访开宗明义直接点出港乐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关键,是在传承和弘扬经典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创新为港乐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也是《声生不息》节目回溯港乐经典的初衷和用意,通过“老歌新唱”的方式,传承香港流行音乐中的经典,擦亮港乐这张“国货”名片,在歌手的全新演绎下,用时代元素和创新理念让港乐焕发新的光彩。
(二)情感细腻以小见大,润物无声
如何从情感和文化两个维度使观众对港乐有更高的认同呢?节目从细微处切入,以小见大,引导观众跟随节目的脉络及情感基调逐步深入。情感维度方面,歌手从自身经历出发,以音乐为桥建立与观众的情感共通。例如,歌手刘惜君讲述个人经历时谈到自己童年在深圳的中英街生活:中英街的左边隶属深圳,右边隶属香港,虽然仅一街之隔但回归之前并不能随意通行,这份隔阂直到香港回归后才正式打破,因此这一天令她终身难忘。歌手林子祥也在节目中介绍了自己参加香港回归庆祝演出所目睹的盛况。在“庆祝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特辑”节目中,各位歌手分别讲述了记忆中“有关内地和香港印象最深的片段”,节目中嘉宾讲述的经历各不相同,每一段往事与记忆的回首虽带有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但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以及隶属于时代的记忆却是我们共有的,因此观众在歌手讲述过程中也自然能产生共鸣共情。两岸音乐人经历的叙述彰显了内地与香港的血脉情深,同时为观众理解港乐增添了更为生动具象的注解,因而观众在后续欣赏的过程中将自身情感代入音乐中,也会对香港流行音乐及香港的文化产生更好的理解和认同。
在文化维度上,港乐的发展映照着香港文艺的起落以及香港这座城市的变迁,节目组邀请到著名电影导演、音乐人、经纪人等讲述香港电影、香港流行音乐等创作背后的故事,例如在“港乐与我的愉快少年事”这期节目的开头,就以嘉宾们讲述港乐对自己成长带来的影响引入主题,歌手李健谈到少年时期在经典的港乐歌曲中找寻情感的启蒙,歌手周笔畅则在港乐中收获生活的慰藉,著名电影导演刘伟强不仅讲述了自己少年时对港乐的狂热喜爱,更是将经典港乐歌曲视作自己电影创作的灵感来源,在电影创作之初,总会在经典歌曲的脍炙人口的歌词与旋律中联想出电影拍摄的画面。在嘉宾的讲述中,与画面相随的是经典港乐中熟悉的旋律,伴随节目内容的推进,对讲述中涉及的港乐发展历程和经典曲目进行梳理,同时通过嘉宾之口从对经典港乐的探讨自然扩展到香港电影以及香港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观众熟知的香港流行音乐代表歌手,经典的香港电影以及歌曲以巧妙的方式悄然串联其中,再加之情感引导展开文化层面的进一步解读,串联巧妙,以小见大。
为了更为精准传达不同歌曲的情感,达成与观众间的良性互动,节目组还别出心裁在录制场地搭建了“留言墙”,搜集观众对歌曲的感悟与故事,以手写留言的方式与歌手互动,并通过镜头记录下歌手看到留言后的真实反应。这面“留言墙”,不仅增加了节目中观众与音乐人的互动感,同时侧面介绍了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为歌曲后续演绎进行情感铺陈,使观众观看时更能沉浸于音乐之美。
二、叙事语言电影化,打造沉浸式观感
节目总导演、制片人洪啸介绍《声生不息》的创作宗旨是打造“唱出来的港乐史、听得到的中华情”[2],要达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视听语言的运用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除了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震撼的听觉感受,《声生不息》所呈现的画面质感和细节设计也明显区别于其他音乐综艺节目,电影式的画面质感叠加光影设计,增加歌曲的故事性与情感抒发,音乐与视觉效果有机统一,让旋律自然流淌。同时每一个舞台都经过精心设计,呈现风格各不相同,为歌手的演绎精准加持。
香港歌手林晓峰演唱已故歌手张国荣的代表作《今生今世》时,画面没有采用传统的构图:将歌手置于中心位,通过不同机位不同景别的镜头进行切换,而是刻意避掉舞台实景,只通过光影设计营造出不同画面色彩配合镜头的推拉摇移,增加画面的意境美。创新后的舞美设计与该曲目的风格意境相统一,也与张国荣本身的艺术风格接近,以此向歌曲原唱者致敬。
歌曲《最佳损友》和《单车》则是直接将歌曲演绎故事化,抛开现场中的舞台、观众与镜头,还原真实生活场景,让歌手置身其中化身为故事的主角,直接将观众带入到歌曲所营造的情境中,用歌声讲述故事,以旋律传导情绪,跟随歌手的表演体会歌曲的情感温度。歌曲不再只有单纯的演唱,而是通过故事化的表达增加画面电影感和歌曲的叙事性,赋予歌曲更深层次的内涵。
“节目整体的电影质感打造,需要重新构建舞台创意和拍摄方法,每一个舞台不刻意以华丽为标准,去除不必要的‘庞杂’利用光影在不同运作方式下的扩张空间、包围空间的能力,赋予整个舞台情感张力和意境营造力。”[3]多变的舞台设计与别具匠心的视听语言传达让观众在欣赏歌曲时仿佛是在观看一部音乐短片,而忘却了节目本身的综艺属性,当音乐与光影、故事相融合,不仅使得歌曲本身凝聚了更高的情感浓度,让观众更能沉浸其中,对港乐有更深的理解,也让节目不只局限于综艺、娱乐和竞技,艺术性与音乐的叙事性彰显得更为淋漓尽致。
同时节目版头、出字图标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将复古效果“拉满”。例如,节目开场前的版头和音效以及出字方式都是仿效著名香港电影公司橙天嘉禾的电影开场片头进行制作,瞬间将观众带入到对经典香港电影的怀旧中。此外,歌曲题目名出字的设计则是借鉴留声机的形象,演出大幕开启前还特别增加粤语演出提示,营造“港风”仪式感。别出心裁的设计增添了节目的形式美感,细节的点睛之笔又使节目呈现出港味十足的风格特色。
三、叙事视角多元化,引发共鸣共情
《声生不息》之所以能够引发热烈反响,与节目在创作中始终将音乐作为传递和沟通文化与情感的媒介,让经典港乐与观众之间建立情感连接密不可分。一首首经典港乐早已成为文化符号,所记载的不仅有城市的变迁,也印刻着个人成长和青春记忆。节目在彰显音乐的文化内涵时,选用的叙事视角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本身的探讨,同时包含音乐人、两地文化专家学者等站在时代背景下探讨香港文化的发展;也有前文中提到的,歌手、创作者等演艺界知名人士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展现家国情怀,为港乐加入更为具象的注解;此外,节目组特邀担任香港回归仪式的升旗手、援港抗疫的医护人员、在内地担任抗疫志愿者的香港爱心人士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到录制现场,用他们独特的叙事视角表现了内地与香港的血脉相连。担任香港仪式升旗手的朱涛回忆起仪式当天的“真空十二秒”并表示“土地一寸不能少,回归一秒也不能差”;援港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子女通过写信的方式给香港的小朋友加油打气;来自香港的爱心人士则是多次赴内地支援抗疫,当这些感人事迹由特邀嘉宾亲身讲述后,现场很多观众当场泪目,不少网友也通过弹幕留言表示自己深受鼓舞。通过特殊叙事视角的叙述展现了两地心手相牵,血脉相通,也为港乐注入了浓浓中华情。
同时在回归特辑中,不仅有来自中国香港的嘉宾们讲述回归所带来的切身感受,同时也就香港的“变与不变”这一主题展开探讨,通过两地嘉宾的交流展现香港回归后的日新月异。
最具亮点的当属节目创新性邀请观众参与节目内容的共创,由现场观众票选出的“港乐时代金曲”,最终由所有歌手和观众共同演唱录制完成并收录于节目特别设计的金曲唱片中。《声生不息》不再是传统音乐综艺中固有的“你唱我听”模式,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节目组直接在观众席中设置收音装置,同时邀请所有歌手们走下舞台,步入到观众中与他们共同演唱当期节目中票选出的“时代金曲”。一首首经典港乐在歌手和观众口中共同唱响时,其中凝结的不仅是港乐的过去,演唱中的每一位观众也为音乐增添了再次唱响时所获得的全新个人感受和体验。经典港乐之所以广为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在港乐中能体味出民族大义,人生理想、生活况味,更因为人们在这些经典作品中融入了个人情感与过往回忆,为歌曲烙印上了生活的烟火气与人生感悟。因此,邀请观众共创的创新设计不仅打破“台上”“台下”的隔阂,使受众参与渠道和方式多维化,共同参与到节目内容的创作中,也使得港乐与受众的连结进一步紧密,当“老歌”被唤醒并被注入新的生命力,也就成为了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新作”,而在歌手与观众共同演绎时的互动合作也象征着我们每一位都是港乐未来及两地发展的参与者、见证人。
结语
音乐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唯美的舞台设计,精良的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的确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但是一档节目更为关键的是精神内核,如何更好地传递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让音乐不仅停留环绕在耳边,而是真正做到“声”入人心,唱响时代主旋律,创新的叙事方式和视角是传情达意的重要一环。《声生不息·港乐季》在音乐综艺节目叙事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叙事的多元化不仅更为全面地呈现了音乐的魅力,同时也将节目蕴含的精神价值通过艺术手段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不仅经典复古,将情怀“拉满”,同时也唱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也为后续更多主流音乐综艺节目的创作带来更多新的思考。
注释:
[1]牛梦笛,吴潇怡.《声生不息·港乐季》:奏响内地与香港共奋进的铿锵旋律[N].光明日报,2022-08-05(008).
[2][3]李丹,杨玉洁.大型音综《声生不息·港乐季》是如何诞生的——港乐潮流背后的技术全解构[J].影视制作,2022(06):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