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创新培训模式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效
2023-02-23李小艳晏文秀
李小艳,晏文秀
(1.新平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 新平 653400;2.新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 新平 65340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外流,导致农业农村发展人才短缺。文章主要探讨了乡村振兴阶段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农业生产上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生产技术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匹配度低,师资力量薄弱,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深入分析农民实际生产需求,匹配培训内容,改变培训形式,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夯实教育培训基础等对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和关键一环,培育高素质农民是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现代高素质农民就是农业农村创新驱动的主力军,也是最能够带领农业农村实现弯道超车的群体,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要面向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培养人才。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农民需求出发拓展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能管用。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缺乏青壮年的参与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村庄人去屋空,土地无人耕种,村庄“空心化”、农家“空巢化”、村民“老龄化”现象凸显。农村留守儿童、 空巢老人和妇女较多,他们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接触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度较低,加上农业生产收益少,农村很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从业者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缺乏动力和明确的目标导向。
(二)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自我封闭思想,囿于自我生活圈,不愿意主动接受外界信息和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想观念保守,习惯沿用传统的种植管理方式,想致富又怕担风险,守着传统种植模式止步不前。由于种养规模不大,部分农民在生产中仍依赖传统经验,认为学习新技术无用武之地,排斥接受培训;部分参加培训的农民短时间内没有看到收入有变化,认为培训既没有效果又耽搁时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每个地区、每个农民的生产需求不同,各个知识层面的村民接受能力又有所不同,集中的统一授课模式致使接受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某些专业术语理解不足,因此培训效果较差,不但耗费教学资源,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佳。
(三)缺乏创新,培育供给需求匹配度低
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仍然以理论课为主,缺少实践实训,农民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一些种养管理技术只讲解理论知识,缺少实操实践,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衔接不上,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农民对“纸上谈兵”的培训参与热情不高。针对农户培训需要的调研比较欠缺,无法根据农户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形式和教学内容,在电商、微商、直播带货、物流速递日益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农户不知道何为“网购网销”,致使供需间的需求无法得到合理配置,造成已有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不佳。
(四)培训形式单一,部门间未形成合力
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入手,但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相关部门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局限于各自领域的不同培训,既消耗了资源,又无法形成系统,各种培训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未发挥出最大化作用。相关部门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联动性、协调性不够,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与此同时,当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未能整合多渠道的师资力量,相应的培育资源配置不高,未能形成多资源、多领域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培育体系和创新格局。制定扶持政策是培育高素质农民体系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对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是按照属地原则开展的,顶层设计未出台有效的扶持措施,县(市、区)级因地区发展不均衡,大多没有配套扶持政策,认定与管理脱节,培育与扶持脱节。
(五)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培训需求从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延伸至经营管理、市场运营、农产品加工、企业策划、电商物流及企业发展管理的知识和理念等方面,而培训机构的教师仅为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系列,远远满足不了其发展需求。
二、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设备
相关部门在乡村振兴契机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设备,加快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优化配置医疗、教育资源,让乡村生活条件能同城镇化接轨。通过加大帮扶力度,发展旅游、村集体经济、特色农业产业并给予政策、文化、项目等支持,让村民能够因地制宜地,发挥特色优势,找到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径,从而能够安心地留在当地务工或创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在做优做强种植养殖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着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通过村民以资金或资产入股的形式,让广大农民分享产业振兴增值收益,唤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下来助力乡村振兴。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培训意识
政府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本地实际,利用电视、广播、“大美新平App”“新平之窗”等新媒体,宣传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典型案例和成果总结及展示,增强农民的科技培训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分析农民培训需求,在教育培训中融入思想教育,素质和能力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等,转变农民固有观念。利用培训契机,帮助其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认识自身能力的提升挂钩增收增效的重要意义,整体上促进农民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支持力度。县、乡(镇)、村(社区)各级要利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实地走访、谈心谈话、科技下乡、标语、微信、广播等丰富的宣传形式,向农民讲解政策法规,进而缩短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提高农民群众对培训教育工作的信任度,正确看待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为有效、有序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石。
(三)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匹配培训内容
高素质农民培育既要遵循教育培训本身的规律,也要遵循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以及群众的特殊需求。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反馈机制,通过深入分析农民个体特征、生产经营情况、农民培训需要等内容,事先和农民充分沟通,根据其实际需要设定培训内容,为其提供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专业培训,最大程度满足农户的培训需求。按照农民受教育程度、村组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分布和面临的困难等实际情况,分类培训,培训对象缺什么就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改变大集中培训班为小型分散培训班,将农业技术培训班办到村组、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贴身式”培训,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设立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田间课堂,灵活运用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寓教于乐,充实丰富培训内容,活跃培训形式;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把教育培训办进产业、办到乡村、办到田间地头;采用农业合作社、现场指导以及媒体宣传等方式,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确保培训内容能够为农民带来实际帮助。主动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的新要求。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提升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拓展其综合素养,从服务传统产业向服务新产业、新业态转化。培训工作需灵活应用互联网开展网络远程教学、在线技术咨询等,打破时间、空间束缚,在第一时间协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将互联网中丰富的资源运用到农民培训教育中来,让农民学会利用抖音App直播带货,在拼多多、淘宝、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相关内容,足不出户销售农产品。加强“云上智农”等信息平台应用力度,实现教学过程与咨询服务融通,满足农民多元化学习需求。
(四)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提升培训质效
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基本前提。政府相关部门是农民培训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制定扶持政策是培育高素质农民体系的重要环节,推进培训保障机制,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推动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推进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建立完善资金投入制度,进一步增加培训资金支持,逐渐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分担、社会力量支持为辅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保障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的经费稳定。加强民政、人社、团委、工会、科技、妇联等相关部门的联合协调,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共享资源、紧密配合,统一规划指导,最大化发挥培训教育的作用。强化跟踪服务,健全高素质农民电子信息档案,进一步将高素质农民纳入相应的人才库,推动终身教育机制,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构建城市、农村、区域之间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支持社会主体积极投入到农民教育培训事务中来,鼓励乡贤办学,充分调动农民教育积极性,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农村和农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五)强化师资队伍,夯实教育培训基础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决定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质效的高低,培训机构要持续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不断充实完善师资队伍,为农民培训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更新培训教师的知识体系,在承担项目和课程上,借鉴教育部门的做法,设课题(开题依据)、项目或课题结束后进行评价,出具结题证书,提升其综合能力,为做好农民培训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紧紧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加强后备师资力量的储备,设立专职讲师,并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聘请专家、教授以及从本区域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组建一支系统化、多元化、专业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业务精通、信息开放、资源共享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完善和规范师资库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健全师资考核办法,启动师资库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教师及时退出,切实提高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
三、结 语
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主体。高素质农民培育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论知识和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关键,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不断发展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通过进一步发挥高素质农民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对做好人才工作、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