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解构主义的动画电影创作思维研究
——以《雄狮少年》为例

2023-02-23李悦涵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阿娟德里达雄狮

李悦涵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雄狮少年》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为国产动画电影中少有的现实题材作品,2021 年在中国大陆上映59 天以来,累计票房达2.49 亿元。虽然成绩并没有神话题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那般辉煌,但是对比2018 年上映的影片《昨日晴空》,同样是现实题材的动画电影,它的票房却只有8382.9 万元。虽然两部影片的制作手段与画面风格不同,但这并不是造成它们之间票房和口碑悬殊的原因。在角色设计方面,《昨日晴空》没有跳出对日本动画的模仿局面,整部影片的美术风格也能明显看到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的影子。其次是故事主题不够深刻,以及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使得该影片无法制造一次票房奇迹。而《雄狮少年》不论是动画主题的设置还是角色造型的设计,都是现实题材的一次创新性突破。影片一改前几年对传统神话故事改编的热潮,将目光转向现实社会以及边缘人物,同时颠覆了多年来观众对动画角色的审美观,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真实的情感描写赢得了观众的口碑。此外,《雄狮少年》将青春成长故事与岭南舞狮文化相融合,以文化重构的方式打造出一部老少皆宜的优秀作品。

诚然,国产动画电影相较于以前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是在特效技术、艺术风格、角色造型和视听语言达到了观众的基本要求后,如何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走出国门宣扬我们文化特色的作品,如何摆脱对哪吒、孙悟空、姜子牙等神话IP 改编的局限性,成了动画人新的难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该动画电影基于解构主义的创作思维,探讨其角色设计、故事主题以及题材的选定思路,从而展现出该影片的创新之处,希望为动画行业现存的创作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思路。

一、解构主义的概述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

解构主义最早源于法国,20 世纪60 年代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质疑并批判传统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并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女权运动、边缘群体的平权运动都以其为理论依据。解构主义分为不同的流派,它们各自主张不同的解构思路。本文主要围绕德里达常见的解构思路——解构二元对立、解构主义下的延异观,来分析其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应用思路。

(二)解构主义的解构

德里达曾经是结构主义的追随者,但是他慢慢发现“结构主义”对现存制度无法进行有力的动摇,无法消除话语制约。于是,他开始批评结构主义,并从反对结构主义中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开始,进行广泛的颠覆活动。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在德里达看来是一种逻辑上的制约,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优于另一方,并且对立双方无法相互转化,解构主义的目的就是消解这种传统的二元对立学说。传统哲学认为,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外化表现。德里达认为,不存在平行并置的对立关系,“本质”在无形当中成为中心和权威,形成了优于“现象”的存在,这会导致具有等级的二元对立逻辑的形成。解构主义通过批判这种二元对立,来试图瓦解这栋由传统西方哲学筑成的形而上学哲学大厦。

解构主义消解二元对立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合理性在于它以发展、多元的眼光看待问题,认为一切概念的意义都是变动的。并且,德里达认为,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恶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正如辩证法的观点所说,对立面本身也存在着对立的关系,不能形而上学地看待事物。

(三)解构主义的延异观

“延异”一词是解构主义的中心理念,德里达将法语中différence 一词改写成différance,从而得到“延异”的概念。这一概念的主要目标在于解构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共同的理论源头,它认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词语所组成的结构,以及词语之间所指代的差异,所以词语本身并没有价值。即“能指”的作用仅在于区别出其他“能指”,“所指”成立的意义也仅在于与其他“所指”形成的差异。由此,德里达指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能指”和“所指”的对立关系,并非紧密相关,它们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存在”与“不存在”“相同”与“差异”这两组相对关系之上的,是一种外加的非必然的对立关系。德里达用“延异”这一概念来阐述这种情况,并指出词语自身具有延展意义。例如,当我们解释“绿色”这一词语的含义时,可以说它代表一种颜色,也可以解释它具有“安全”“祥和”的象征意义。因此,词语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这一解构的目的在于消解传统的权威,强调事物的多元和发展。

二、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概述

(一)动画电影创作的问题

自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白蛇缘起》取得成功后,国产动画电影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之后,《哪吒之魔童降世》又进一步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获得了标志性的成功。但是,在我国动画电影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角色设计的同质化、角色造型的模仿痕迹严重、过度依赖对中国神话故事的改编、主题缺乏现实意义、影片受众范围有限等。于是,自《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动画电影开始后继无力。例如《姜子牙》虽然有着15 亿的票房,却背负了一身骂名,许多观众表示在观看完影片后大失所望;《新神榜:哪吒重生》延续了哪吒这一IP,但是票房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十分之一。此外,有些网友不禁开始疑惑:是不是脱离了孙悟空、哪吒、姜子牙等神话形象,动画电影行业就走不下去了?这一疑惑也表明观众对这类动画作品逐渐感到乏味。

(二)动画电影创作的解构

近年来,基于解构主义的创新设计理念不断应用于动画领域,例如,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就展现了对传统文学和现代潮流的解构与重构、传统角色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等。之后一系列的神话动画电影也沿用了这种创作思路,但是成绩并没有之前的辉煌,原因之一是观众已经对此类电影失去了新鲜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基于解构主义的创作理念失去了价值。2021 年,《雄狮少年》脱颖而出,将目光转向现实社会以及留守儿童。影片贴近真实的角色设计和美术风格设计,给不少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情感的交融,令观众与之共情。影片的成功也令舞狮这一传统文化获得了不少年轻群体的关注。在《雄狮少年》中,依旧能看到解构主义的创作理念,但却是旧法新用。创作团队通过发散性思维进行扩展,针对新问题改变应用角度。例如,同样是在角色设计方面应用了二元对立的解构,《哪吒之魔童降世》应用于角色的设定,解构了正派与反派的二元对立;而《雄狮少年》应用于角色设计的理念,解构了角色设计“美”与“丑”的二元对立,消除主角必须是“美”的认知。

三、《雄狮少年》中的解构主义

(一)角色设计理念的二元对立解构

动画影片当中的人物既是一部影片的演员,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承载着动画导演的价值观。人物在动画片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一部动画片能否让人留有长久的记忆,主要取决于其角色设计的好坏。一个成功的动画角色,是观众在回忆该片时浮现在脑海中的第一印象。《雄狮少年》上映以来,热议最多的便是影片的角色。“小眼睛”的写实风格颠覆了“传统的东方审美”,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有些观众表示,无法接受影片的角色风格,认为角色故意被丑化。但是动画创作团队却认为,国产动画应该打破桎梏,不能一味停留在对日本、美国角色的模仿之路上。从国内引进日本动画片到现在,其动画角色的风格已经深深根植在80 后及90 后的脑海里,形成了对动画角色千篇一律的审美观,在无形中造成了角色设计的同质化现象,将好角色与“美型”等同起来。而《雄狮少年》的制作团队则试图解构传统的角色设计原则,不再以“美”或“丑”这一对立关系作为评判角色“好”与“坏”的标准,并产生了新的设计意义——使国产动画的角色风格更加多元。《雄狮少年》的勇敢尝试与突破,也许能为之后国产动画的大胆创新开个好头。

除了角色设计原则上的二元对立解构外,在影片当中,角色之间以及角色自身也存在着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影片一开始,陈家村舞狮队里的壮成哥给观众一种“恶霸”的感觉,与弱小的主角团形成对立关系,加上他在开头对主角阿娟的欺凌,更是树立起了一个反派角色的形象。但是,到了影片后半段,主角团与无极队比赛时,阿娟脚部受伤,壮成哥急切地想代替他出战,并且在阿娟最后挑战越过擎天柱时,跳入水中扶住摇摇欲坠的柱子,帮助阿娟完成这“最后一跳”,对阿娟的态度从轻蔑转变为钦佩。壮成哥的这种前后转变,也正是角色自身的二元对立转化。在《雄狮少年》中,角色不再具有明显的正反派之分,而是在剧情的推动下进行人物的善恶转化,展现出人性的弧光,使影片的角色更加立体丰满。

(二)故事主题中的二元对立解构

《雄狮少年》在主题的设计上也有着二元对立的解构理念,即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立解构。影片以男性阿娟为视角展开叙事,讲述了出生卑微的他如何从“病猫”变成一头“雄狮”——在乡下留守,每天盼着父母回家。在父亲因工作受伤陷入昏迷后,又不得不挑起养家的重担。在广州漂泊打工,经历种种屈辱和艰苦的他,心中的理想慢慢被残酷地浇灭。最后,因为伙伴们和师傅咸鱼强在赛场上的坚持,重新在心中响起鼓点。他戴上狮头站到赛场,并在最后将残破的狮头抛到了擎天柱上,完成了自身从病猫到雄狮的转变。在电影院中,观众随着鼓声的节奏情绪逐渐高亢,在角色的舞狮表演中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文化所传递的情感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激励了主角阿娟,也慰藉了在现代生活中孤军奋战的人们。《雄狮少年》用阿娟的经历诉说了一个励志故事,向观众诠释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能够相互作用来平衡人们的心境。例如,在阿娟因为生活的重担不得不舍弃舞狮的时候,又因为舞狮,让他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影片主题的二元对立解构由此体现。

解构二元对立的一个目标在于去中心化,揭示文本中被忽略的边缘性叙事以及边缘人物。解构主义批判那些被人们视为经典的东西,让遮蔽的现象得以显露,从而形成反传统、反权威的文本解读策略。《雄狮少年》里的阿娟代表了无数在自己岗位上默默拼搏和在外漂泊的无名之辈,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一出场就自带光环的神话角色。导演借阿娟让底层人物发声,并激励着无数平凡的人做自己的“雄狮”。无论是在阿娟身上,还是其他角色身上,观众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虽然哪吒、孙悟空的形象创造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现实中的我们毕竟是普通人,无法拥有神力,所以还是会令观众产生一定的疏离感。人物的设置具有代表性,才能够与观众共情,使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雄狮少年》能够获得大多数观众认可的原因之一。

(三)《雄狮少年》中的延异观

德里达一直强调,要用多元开放的眼光去容纳事物,任何既有的概念都是人们赋予的,并不是必然如此。他用“延异”这个概念来解释这一理念,例如上文提到对“绿色”这一词语的解读,它可以表示一种颜色,也可以延展为描述心境或情绪的含义。在《雄狮少年》之前,其实国内也有尝试过现实题材的动画电影,但反响平平,于是很多动画电影人对写实的创作手法望而却步。而《雄狮少年》的导演用“延异”的思想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影片的主创们看来,动画有着无数种可能,可以是奇幻想象,也可以是真实写照。写实题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写实的美术风格也不只是单纯对现实场景的复刻,还可以超越实拍,营造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让观众在现实与虚拟的世界来回游荡。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创作团队在广东顺德采风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影片的每一帧场景也全都是用电脑技术制作而成,就连影片中木棉花飘落下来的动画片段,也是经过了大量观察而描绘出来的。除此之外,为了还原真实的舞狮画面,团队拆解了许多狮头,观察其构造、质感以及花纹样式等,完美地呈现了舞狮的动态细节,令影院的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笔者认为,导演通过《雄狮少年》这部影片,为“动画”带来更多的创作可能。

四、结语

基于解构主义的理念,解除被禁锢的创作思想,为动画行业带来更多元化的创作思维,是解构主义在设计领域的价值体现。《雄狮少年》一改前些年的动画电影创作方向,不再依赖传统神话故事的改编,而将目光对焦到社会中的边缘人物,描绘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境遇,并把岭南的传统舞狮文化与青春成长题材相融合。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在角色设置上也极具代表性,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虽然网络上对影片褒贬不一,并围绕其角色设计的问题,在网上掀起了一阵风波。但是,我们应该庆幸能够看到《雄狮少年》的大胆尝试——不论是制作技术,还是美术风格等。对于国内的动画行业来说,一直固守既有的成就,是很难前进的。

猜你喜欢

阿娟德里达雄狮
雄狮少年
东方雄狮
“中国雄狮”ZTZ-99
东方雄狮
春天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解构德里达的语言观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