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故事的现代性审美表达
——以《白蛇传·情》为例

2023-02-23孙黄森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白素贞白蛇传许仙

孙黄森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白蛇传·情》作为国内首部4K 全景声粤剧电影,取材自民间故事《白蛇传》,其所运用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段成功地实现了传统戏曲“虚实相生、意境相容”的特点。创作者在符合民族传统审美心理习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性审美因子,为传统戏曲注入新兴媒介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戏曲与电影的互渗已经成为讲好民族故事、扩展戏曲市场的必经之路。

一、戏曲电影的民族性审美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之一,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对象,倾力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不言而喻,戏曲电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保留的民族性审美习惯仍然与传统的戏曲文化别无二致。

(一)含蓄节制的情感方式

中国观众喜欢温柔敦厚的电影情感形式,这类电影总是悲喜交织、徐缓有致、刚柔相济、笑不至极、悲不欲绝、惊不吓人、哀不生怒[2]。在此基础上,戏曲电影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戏曲叙事主体的性格总是温柔有礼、敦厚可亲,叙事节奏舒缓,总体情感含蓄克制。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中,白素贞一出场便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自己修炼千年来到人间,只因人间好在“有情、有爱、有家”。白素贞心中的“情、爱、家”即为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讲求家庭和谐的理想境界。出于对“家”的向往,白素贞修炼千年来到人间。在情感方式上,白素贞与许仙的相遇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的含蓄节制。白素贞与许仙在雨中相遇,在碧色万顷的荷塘与烟雨朦胧的竹林中实现心理场景的变换,两人敞开心意,白素贞表达自己修炼千年只为在西湖断桥边圆自己追随意中人的心愿。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心理场景的变换中,通过梦境的虚幻与诉情,两人的情感得以升温。《白蛇传·情》对于人物性格和情感方式的追求符合温柔敦厚、含蓄节制的特点,这一点与中国观众的传统观影文化心理相符。

(二)怜悯仁爱的文化传统

中国观众承袭了怜悯仁爱的文化传统,对于弱者的不幸遭遇表示悲悯与同情成为常见的观影心理,因此影片的煽情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看点。在《白蛇传·情》中,对于叙事主体仁爱之心的展露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如白素贞为拯救意外身亡的许仙,远赴昆仑求取灵芝。这一行为自然遭到鹿鹤使者的阻拦,然而在洞悉白素贞的悲惨遭遇后两人动了恻隐之心,权衡利弊之后还是放走了白素贞。这种怜悯弱小的心理无疑与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传统一脉相承,唤起了观众对于处于弱势地位主人公的深切同情。不谋而合,在影片第四折,许仙被法海抓去金山寺强行皈依时,许仙发出的希望与妻团圆的恳求感动了看管他的法海弟子,便放走了许仙。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对于叙事主体命运的密切关注正从侧面反映出众人对于灾难之下弱者的同理心,这种同情弱者、体察苦难的仁爱之心深埋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使得观众在观看相似情节时设身处地地认同苦难,将心比心地同情苦难,最终达成对于影片叙事主体情感的认同。

(三)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虚拟性是其不可忽视的审美特征。在戏曲舞台上,戏曲通过虚拟的程式动作象征剧本中日月变换的时间推进、千山万水的路程跨越,在浓缩的时空中完成剧情,除去虚拟的动作招式,舞台上真实的布景及人物又构成了戏曲中真实的部分。因此,“虚实相生”成为戏曲舞台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戏曲电影也不例外。在《白蛇传·情》中,黑瓦白墙的江南建筑、烟雨朦胧的雨中竹林、水墨韵味的江南情致、虚拟的情感幻境中夹杂主人公的故事亲历,通过影像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此外,电影还将影像美学与戏曲武打动作相结合,力图利用影像再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白素贞在前往昆仑求取灵芝时与鹿鹤两位仙子的打斗动作,行云流水的戏曲动作与茫茫雪山相映,个体的渺小与自然的庞大形成对照,叙事主体的内心情感通过戏曲动作外露给观众。

观赏电影的心理结构是由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积淀组合而成,这便是心理学家所说的“集体无意识”[2]。传统的“仁爱”文化传统、“含蓄克制”的情感思维方式、欣赏“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都成为中华文化观影心理的积淀,成为影响中国观众观影的重要审美心理。

二、现代性审美因子的融入

对戏曲电影来说,如果不能从视觉上吸引观众,那么它极可能是失败的,更谈不上生命力。因此,从舞台剧到电影的变化不仅是制作上的更新,更是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对电影视觉愉悦性的特殊要求[3]。鉴于戏曲电影必须进入大众电影消费市场,娱乐性成为戏曲电影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艺术形象的变换、情节的改编、艺术技巧的独创,提升戏曲电影的娱乐性,从而激活观众对于传统戏曲的审美想象和审美体验。

(一)艺术形象的变换

在以往的《白蛇传》戏曲中,法海的人物形象总是被塑造成极端的反派,他不分青红皂白,势必拆散白素贞与许仙的姻缘,对新生力量百般阻挠。为了改变人物形象扁平化给观众带来的陈旧感,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中,法海被塑造成一个通情达理的和尚形象。比如在端午节前,法海亲自上门警告白素贞,劝说她离开许仙。他遵循天地秩序,作为天理人伦的守护者,虽然一向反对两人联姻,但实质上也并未残害白蛇夫妇。在白素贞为了拯救许仙盗取昆仑灵芝后才劝说许仙皈依佛门,展开了水漫金山寺的大战情节。与传统戏曲《白蛇传》相比,整部影片为法海增添了诸多人性的光辉,无论是“世间万物,各归其处”的伦理观念还是默认弟子放走许仙的仁爱之心,都使其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符合新时代观众的观影趋向。从信息论观点看,艺术形象的新颖是文艺作品美感信息的第二个子系统。它释放着各种信息流,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激活观众审美感受中的想象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一种涉新猎奇的满足[2]。在电影中,艺术形象作为影片中叙事结构的主体,其内心矛盾冲突的激变通过自身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最终在典型形象的变换中带给观众新鲜感。

(二)情节的变换

在电影中,故事情节制约着剧作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走向。随着传统戏曲故事逐渐深入人心,戏曲电影在叙事情节上传统的团圆之趣、悲欢离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新时代的戏曲电影创作开始向传统戏曲借故事、向传统文化借故事。如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中,白素贞在被法海击败后绝望地躺在廊桥上,此时天降异象,六月飞雪。六月飞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象征着冤情深重感动上天,因此天降异象来警告世人。而电影的这一借用无疑与《窦娥冤》息息相关。戏曲电影在情节结构上向其他传统戏曲情节进行借用以提升情节的复杂性,电影中情节的借用和变换使得影片富有变化,在符合观影文化心理的同时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三)艺术手段、艺术技巧的独创性

艺术手段、艺术手法需要顺应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现代观众要求在文艺作品与电影中看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愿意去看主题多义、主人公心理复杂、使人有所启发和领悟的作品[2]。因此,在传统的戏曲作品中融入现代意识是戏曲电影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白蛇传·情》的制作过程中,除去精美绝伦的影视特效制造出来的“水漫金山寺、十八罗汉”的打斗奇观与巧妙衔接的画面转场之外,更多的是创作者对于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巧妙呈现。如小青在法海强行劝阻白蛇与许仙的姻缘时,对法海代表的权力秩序提出了诸多质疑,反对其对人间伦理的管制,这无疑是现代观众希望在银幕上看到的叙事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样在许仙皈依佛门、白蛇营救许仙反受重伤时,小青唾骂许仙为人,对白素贞的遭遇深感同情,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意识的强调,成为传统戏曲作品中带给观众新的启发与领悟的思想来源。鉴于新时代观众的观影需求,影视从业者应当看到新时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情趣,在熟练运用影视技术表现戏曲场面的同时,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

三、戏曲电影的国际化之路

戏曲作为民族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新时代,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主要的灵感来源之一。如何将戏曲故事变成用现代的中国话语来讲述的中国故事,以及如何在赢得中国受众的同时走向世界,成为戏曲电影创作者所要思考的头等问题。

(一)话语方式的“普适性”,提升戏曲电影的观赏度

电影的话语方式决定了影片讲述故事的方式,也决定着大多数观众对于电影的接受度。戏曲电影作为传统文化,对于年轻一代以及国外观众来说是陌生的、奇异的。电影创作者应当利用普适的话语方式在戏曲电影主旨中增添全世界人类共同追求的诸如“自立、向善、博爱”的人生目标,通过电影主人公对于戏曲矛盾冲突的种种克服,最终形成达到既定目的的叙事模式。运用这种话语方式在戏曲电影上包裹一层普适的文化形式包装,能够使得戏曲电影更加容易被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接受和认可。除去价值观的共通性之外,影像美学也属于戏曲电影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电影之所以在全世界都能找到合适的受众就来自影像所具备的独特魅力。由于人类在观影习惯上具有共同的生理心理机制,因此不同于语言传播带来的文化折扣,电影画面带给观众的刺激性是不言而喻且具有共通性的,戏曲电影在画面、色彩、构图、音乐上都需要精心雕琢,尽可能提升影像的精致感和冲击力,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二)融入现代中国感悟,打造中国专属戏曲角色

如何让传统戏曲文化实现新生?时代精神和时代感悟的融入是戏曲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戏曲电影绝非对传统戏曲故事的简单再现,电影创作者必须寻找现代意识和人物性格最恰当的结合点,在丰富人物性格、立体人物形象的同时融入诸如“女性主义和自我实现”的现代因素,使得戏曲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在中国化的同时更加国际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从而迎合当代不同类型电影受众的心理诉求。除了打造中国专属的戏曲角色之外,影片在故事策略、故事创意和故事灵感方面也需要充分释放想象力,通过人物性格的新颖、情节的新奇、故事的趣味性来整体提升戏曲电影的观影体验。

四、结语

中国不乏好故事,但如何将故事讲好并将其商业潜力发挥到极致却是个难点[4]。戏曲故事在中国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戏曲故事具有先天的观影文化心理基础。同样,在新时代要想讲好戏曲故事,使传统戏曲在新媒体时代趋向观众的现代性审美心理,戏曲电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戏曲电影需要在符合观众传统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融入诸多现代性审美因素,此外戏曲人物形象应该更加民族化和国家化,戏曲故事的讲述应该更具想象力,戏曲主旨应该更加多元化,使得民族故事、中国故事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文化折扣,从而走向世界电影市场。

猜你喜欢

白素贞白蛇传许仙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白素贞飞行时为什么要一只手伸向前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
白素贞:风雨湖心醉一回
处暑
《白蛇传》新编
千年等一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