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乐舞对当代芭蕾创作的影响

2023-02-23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乐舞芭蕾舞芭蕾

武 灿

(中央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文化自觉”一词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其中一层主要内涵是:“文化自觉应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笔者认为,在中国当代敦煌芭蕾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国内的艺术创作者应该正确把握好本国文化发展规律以及践行文化历史责任。在当代跨文化艺术交流、沟通频繁的艺术环境中,如何让中国经典的、传统的艺术文化立足于各种跨文化背景与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上,需要艺术创作者深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使这种古典文化的深厚影响力映射在当代中国观众的内心思潮中。

一、敦煌乐舞概述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要塞,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在这里,僧侣、商贩、外交使节等各类人员往来频繁,域内外多民族的民众在此处杂居。因此,敦煌的莫高窟壁画成为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艺术宝库,壁画的艺术风格兼具域外民族风格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流影响下的艺术色彩。

古代敦煌壁画中的多元形象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创作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唐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受各族乐舞交流、融合的影响,敦煌的壁画艺术进入全盛时代,此时乐舞形象出现了以“S”形姿态为主的曼妙身形,灵活多变的手部特写,精致优雅、祥和圆润的面容神态,整体形成了敦煌乐舞的意境之美。其实,壁画上飞天伎乐的形象最早源自印度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改造下,飞天的舞姿、舞韵以及舞风,才逐步展现中华文明的艺术风格与造型特点。

诗仙李白《古风》“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道出华山神女形象的天衣飞扬与仪态万千的神韵。对比唐代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屈伸拧旋,奇幻飘逸,其动势浮游、翻飞、腾跃与回旋的姿态,此刻飞天的凌空翱翔之姿与华山神女的形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绝非一般人的身体所能企及的程度。有学者认为,中国飞天这种独特的体势动态,最早可能源自我国远古图腾崇拜中的“龙的形态”——因为在古人的心中,只有龙才可能达到如此随性的自由度。由此观点研究者可辨别从印度传来的飞天形象与中国飞天形象之间的差别,因为中国的飞天形象是独具中华文明“龙意象化”的飞天,古代中国匠人绘制的飞天动势表现出龙的无限生命意兴与神力,彰显着佛陀世界的神秘玄幻,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特征在敦煌艺术创造中的自然反映。

二、敦煌乐舞与芭蕾舞的创作融合

纵观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发展,它不断吸收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使其更具魅力与影响力。对于当代敦煌芭蕾创作而言,如果能够将千年的敦煌艺术文明与中国民族精神,提炼融入中国风格的芭蕾创作当中,用芭蕾舞的形式弘扬中国文化,丰富中国芭蕾学派的教学内容,不仅会为中国芭蕾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更会为世界舞蹈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互鉴交流

笔者参与了由中央芭蕾舞团出品的首部敦煌题材的芭蕾舞剧《敦煌》。舞剧将芭蕾舞与敦煌舞两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刻的古典舞蹈相互融合,在形式与题材上,表现出西方古典芭蕾舞语汇承载中国传统艺术的可能性。舞蹈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本体特性在于其非文字的语言特性,这促使它始终以身体的方式,集中体现某种国家、社会、民族、阶级、时代及文化习俗的身体特征,使交流双方可以跨越语言文字,迅速地感知彼此的不同[1]。所以,中国芭蕾舞剧《敦煌》期望向世界传递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与美好追求,为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启新篇章。

舞蹈是转瞬即逝的时空艺术,在没有古代舞蹈动态资料的情况下,那些凝固在石窟壁面的历代舞蹈形象,就成为十分罕见、珍贵的舞蹈史料。这些舞蹈壁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并为今人创作、表演舞蹈提供最具体、生动的参照形象[2]。在舞剧《敦煌》中,创作者使古老东方石窟的壁画艺术,实现与西方古典芭蕾艺术之间的文化碰撞,这两种古典舞蹈文化在舞姿形态方面的迥异也表明了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敦煌壁画的佛像与飞天体现了东方审美:将舒展飘逸与柔、韧、沉、曲的状态相结合;且足部多为赤足,其基本形状为勾、翘、歪,身体体态基本为下沉、出胯、冲身形成的“三道弯”曲线。反之,西方古典芭蕾舞追求对身体“十字架式”上帝崇拜视角的规训,其动作对优雅风格的追求、对身体核心能力的控制,使芭蕾舞呈现出紧张、敏捷与几何美学的强烈质感;“开、绷、直、立、轻、准、稳、美”作为芭蕾舞的金科玉律,将西方古典艺术追求的“雕刻感”舞蹈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雕刻与舞蹈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类艺术在塑造人体姿态时所采取的是相同的处理手法,二者互相影响[3]。西方对美的探讨确立于温克尔曼追求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是对美的形式与真实可感性的强烈要求。而作为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国文化则追求“不思辨”的美,这渗透在社会各个方面,壁画形象虽源自佛教,但也不可避免地会被同化,加之佛教对“超脱”的追求,佛教艺术呈现出恬淡飘逸之感,举手投足不强调对身体的苛刻规训,而向往以身体作媒介表达对佛的尊奉和对世俗的超脱。

当下创作者在互鉴交流中,迈出以芭蕾舞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但要将东方的舞蹈形态运用到西方的舞蹈形式中,不能截取特定动作或局部动作的风貌,而应该兼顾舞者的整体形象与气韵风格。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的做法会造成中西方古典艺术在当代文化交流中的遗憾。找到问题,明确方向,跨文化的舞蹈艺术创作才能走向光明未来。

(二)“敦煌风格”芭蕾范式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历史底蕴深厚,有越来越多具有中国元素和民族特色的原创舞蹈作品被国内外观众认同。例如,芭蕾舞剧《敦煌》运用群像的创作方式,展现数代敦煌文物保护者投身壁画修复事业“舍小我、成大我”的真实事迹;弘扬他们在千年的文物保护接力中“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敦煌精神,将群像共情诉入观众内心,此刻汇聚的情感张力成为观众与创作者共鸣交流的结构,可以帮助跨文化的群体打破非文字语言的交流障碍。

用芭蕾艺术讲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敦煌》不仅在艺术创作手段上开启了西方古典芭蕾舞形式承载中国古代舞蹈风格的可能性,更让舞蹈本体的姿态之美与文化紧密结合。虽然如今的“敦煌舞”是根据敦煌壁画遗存的舞蹈图像及其动态趋势发展起来的一套意在复原敦煌文化的舞蹈样式,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原貌。可以说,现在所谓的敦煌舞是一种借助古代舞姿和形态,由今人创建的具有自我独特风格的一种当代舞蹈样式[4]。“敦煌舞”灵动多变的形态特征是一种在非垂直状态下依旧保持着大幅度且多曲线型的重心平衡方式,而这种运动轨迹区别于芭蕾舞演员身体规训后呈现的直线重心轴的平衡方式。当被限制在“敦煌舞”的身体语言规范中,舞剧《敦煌》的编导突破了演员身体表达的极限,尤其是女演员在托举动作中表现飞天形象“三道弯”的动态风格,展示出了芭蕾规训身体表现反向抻拉的体态空间。

在确立发展中国芭蕾舞剧“敦煌风格”的主题下,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芭蕾艺术的传播影响力对外推广博大精深、淹贯精微的敦煌文明;另一方面,国内艺术创作者要勇于打破陈规与眼界,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东方舞”的审美符号来适应中国芭蕾舞民族化发展的需求。

(三)创作探索

2019 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舞蹈《敦煌飞天》取材于舞剧《敦煌》。该舞以“飞天”“伎乐胡旋”“美音鸟”等敦煌乐舞形象集中展现了舞剧中的创作结晶,千年壁画在春晚舞台上重生,复现了唯美、飘逸的敦煌气质与大气磅礴的敦煌气韵。《礼记·中庸》提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差异不应成为文明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敦煌风格”在西方芭蕾创作中的探索,应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秉持包容精神,实现美美与共。当下我们对古代舞蹈的重新解读和想象创造,不仅可以反映中国各朝代的历史文明,还可以深入挖掘古代乐舞昌盛时期的民族风范,将古代的乐舞思潮以现代的审美方式呈现,既可继承古代乐舞中的艺术气息,又能让当代艺术市场的受众提升审美能力,辨别并拒绝良莠不齐、让人眼花缭乱的“山寨版”舞蹈作品。相信这样一种艺术氛围会让我们为之自豪,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艺新气象,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发生。

原创芭蕾舞剧《敦煌》的成功,正是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以来,中央芭蕾舞团全体演职人员多次采风、深入学习的成果,舞剧创作的实践经历为今后同类型的艺术创作指明了研究方向,艺术精品的传承与发展要从优秀的、跨时代影响的文化中产生。

三、敦煌乐舞对当代芭蕾再创作的启示

首先,构建一种属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舞蹈身体语言及其结构下的体系逻辑。任何地区或民族的历史经验都无法代表他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的艺术创作者可以将跨文化二者之间的形态与情感,在发生共鸣的过程中,突出指向对于生命、人性或者崇高的人类社会的共性追求,使舞蹈形式与情感结构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双重结构,进而达到舞者、观者与创作者三者之间的互动,超越世俗文化之间的障碍、隔阂。如萨特所说,“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身体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而根本的维度。身体形成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最初视角,或者说,它形成了我们与这个世界融合的模式[5]。在此基础上确立艺术创作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开拓属于中国原创芭蕾发展的研究空间。

其次,从认识到研究敦煌乐舞,切忌用孤立的眼光看待。也就是说,敦煌芭蕾舞蹈的创作不仅需要有才华的创演者,更加需要了解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跨学科知识内容的研究者,这样才有利于敦煌舞蹈发展与再创作。

最后,在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或艺术现象的阐释中,必须经过一系列严谨、扎实的反复论证过程。跨文化舞蹈交流的趋势提醒我们,关于“中国风格”与“中国学派”的构建,应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艺术的考察,要探求历史完整实据的验证方法,让现有的敦煌舞蹈创作更加客观严谨,具有说服力。西方艺术理论源自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那么中国对于世界舞蹈的书写和阐释,也要从中国的文化属性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史料为创作根基,基于此,我们期待为世界舞蹈的发展贡献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多元舞蹈体系及跨文化艺术研究的方法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敦煌乐舞对芭蕾舞创作产生的影响从始至终都不是在孤立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创新与继承的时代思潮中,跨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共通的生活智慧,在跨文化的相互关联中不断产生联系。敦煌乐舞集结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赋予敦煌舞蹈创作的生命力,无论是西域各国交流互鉴的彼时还是中西舞蹈文化融合的今时,敦煌舞蹈创作已然呈现出博采众长、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当下应该鼓励创作者勇于创新,实现东方文明与西方艺术二者之间更多元化、互相成就的关联,推动敦煌乐舞向着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展示与输出、传播并弘扬中国的敦煌艺术文明。

猜你喜欢

乐舞芭蕾舞芭蕾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龟兹乐舞
我爱芭蕾
芭蕾舞女
跳芭蕾舞
冰上芭蕾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