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歌曲在培养儿童音乐美感中的重要作用

2023-02-23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美的儿童音乐

王 一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7200)

一、儿童歌曲的特点

(一)乐曲的特点

歌曲的音域不能太宽,一般在十度以内,最好多利用儿童的有效音区,让歌曲的旋律经常在中音区游走。采用模进的手法展开,避免大跳,保证口语化和生活化。不宜过多使用半音,不能在高音区或低音区长时间进行,否则儿童在演唱时很容易疲劳,更会令处于变声期的儿童感到力不从心。歌曲的旋律起伏不宜过大,基本不采用离调或转调。

(二)歌词的特点

儿童歌曲的歌词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并突出儿童的特点,要捕捉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要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儿童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对于很多事物都要问“为什么”,所以歌词不宜过长,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活泼自然并且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结构上要简练和容易记忆,词句可重复,也可拟人化,还可以较多地使用象声词。歌词应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使之易于传唱。

二、儿童歌曲在培养儿童音乐美感中的作用分析

(一)乐曲方面

听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感知外部声音刺激的听觉神经系统在幼儿早期就已经建立。熟睡着的婴儿会被突然的声响吓一跳,处于清醒状态的婴儿的目光会循着声响的方向望过去。听力系统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而逐渐发育成熟,而儿童时期的基本音乐素质如节奏感、音准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尤其重要。也可以这样说,儿童时期的音乐教育为大多数人的音乐素质定下了基调。对于在儿童时期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来说,其对于音乐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甚至创造能力都能得到极大提升。而对于大部分并不从事音乐工作,只是将其作为业余爱好的普通人来说,基本音乐教育也是培养其音乐素质的重要一环。音乐对人的心灵、人格的健康发展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音乐中大部分和谐音程的运用与不和谐音程的较少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美与善的心理需求。绝大多数音乐作品由不稳定、不和谐进行到稳定、和谐的结尾处理手法满足并强化了人们对于大团圆结局的向往与追求。在所有教育手段中,音乐最能够发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教化作用。

音乐是文学的载体。一首好的、优美的乐曲能够强化歌词的效果,增强歌词的感染力。音乐能够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常听、常唱儿童歌曲能够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因为音乐就是一种“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通过其特有的表现方式,如美的旋律、美的音色、美的节奏和美的和声等表达出美的感情、美的思想,并营造出美的氛围,创造出美的意境。

(二)歌词方面

有些动物类儿童歌曲在歌词中使用了大量描写动物叫声的象声词,例如在陈根作词的《谁在叫》中出现了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如喵喵、嘎嘎、咩咩、呱呱、喔喔、嗡嗡等,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听了这首歌、唱了这首歌的小朋友也会更加喜爱小动物。还有一些描写动物的儿童歌曲在让孩子喜欢上小动物的同时,也懂得了许多自然知识。比如望安作词的歌曲《小蝌蚪》告诉了孩子们一个自然知识,即小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的。也有的儿童歌曲告诉孩子们哪些小动物对我们有益,是需要被保护的益虫,如周康明作词的歌曲《小蜻蜓》。在这些描写动物的歌曲中,孩子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公鸡、小鸭子、小蝴蝶等等,也让孩子了解了许多自然知识。

还有许多描写儿童游戏场面的歌曲,如《丢手绢》,这是一首许多小朋友都很熟悉的歌曲。歌词既充满了童趣,又表现出了儿童的天真纯洁。再比如许常德作词的《健康歌》,歌词生动、活泼、幽默且充满朝气。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类儿童歌曲培养了孩子们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

也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儿童歌曲,如朱勤作词的《秋》《春》、叶圣陶作词的《小小的船》等等。在这些描写大自然的歌曲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小花小草、小溪河流、瓜果树木、蓝天白云、雨雪雷电的描绘,使孩子们在歌唱的同时既增长了自然知识,也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房前屋后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

还有一类儿童歌曲是描写劳动场面的,如夏白作词的《劳动最光荣》、孙必泰作词的《拾稻穗的小姑娘》等,将美自劳动来的观念植入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亲自参加过劳动的人,才会更加珍惜劳动成果。亲自参加劳动并体会到其中艰辛的孩子才会对父母、对社会心怀感激。可见劳动类儿童歌曲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情操修养类儿童歌曲,如潘振声的《一分钱》,描述了一个孩子拾金不昧的行为,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歌曲旋律优美、短小精悍,在对广大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首刘风作词的《咱们从小讲礼貌》,其旋律质朴流畅,便于学唱,歌曲音域宽广,歌词合辙押韵,展现了儿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也使孩子们养成了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亲情类儿童歌曲如潘振声的《好妈妈》,这是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歌曲旋律优美,歌词亲切生动。还有姚谦作词的《鲁冰花》,这首歌表达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对童年的留恋以及长大后对家乡、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完整的亲情关怀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人格的健全完善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通过学习并演唱友情类的歌曲,如《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等,孩子们能够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爱他人,这一类歌曲对独生子女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歌颂祖国的儿童歌曲中,张名河作词的《我们美丽的祖国》和程逸汝作词的《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等是大家熟悉并喜爱的。热爱祖国能够使人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并且甘于奉献,能够使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因而,热爱祖国是一种大美!

在众多儿童歌曲中,有一类作品犹如一枝温馨淡雅的小花,那就是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与赞美的歌曲。如金哲作词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和黄淑子作词的《我爱米兰》等歌曲,这些儿童歌曲热情讴歌了人类花园里辛勤培育幼小花朵的园丁以及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平凡与伟大。

以上这些类型的儿童歌曲在塑造孩子的精神世界方面以及对孩子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完善、认识美、感受美、传递美甚至灵魂与人性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综合论述

在我国古代已有“诗教”“礼教”“乐教”的说法。提到“乐教”就不能不提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评论家。他在对《诗经》首篇《关雎》的评价中认为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韶》《武》是好的音乐,而郑声靡而放纵,是亡国之音。孔子在多年教学中大力提倡“乐教”,认识到了音乐在对人的思想、心灵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曾言:“移风易俗,善莫于乐”(《孝经》),鼓励人们“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强调在音乐学习中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在孔子的大力倡导下,“乐教”从古至今在中国教育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迄今为止,儒家音乐思想还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西方世界,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了“体育教育儿童的身体,音乐教育儿童的心灵”的观点,指出音乐教育对于儿童心灵的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各种类型的儿童歌曲都是对真善美的再现、推崇与讴歌。中国哲学自古以来就有“人善论”“人恶论”之争,各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达成了共识的,即孩子们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犹如一块尚未开发的土地,而我们就要在孩子们的心田上尽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盛开出美丽花朵来。

儿童期教育是人的“关键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而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的影响就会减小。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以及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得最快,也最容易受到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永远无法弥补,这也告诉我们儿童期教育多么重要。儿童歌曲作为儿童期美育的重要手段,使儿童在放声歌唱、陶醉于优美旋律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塑造了灵魂。

另外,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意识与潜意识”理论,人的意识即思维与行动只不过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人的原始冲动以及个体在后天习得的大部分知识和信息都存在于水面之下的潜意识之中。潜意识会影响意识,影响人的思维行动。这也就告诉我们,儿童在儿童期学习大量充满真善美的歌曲会转换为正能量信息存储在儿童的潜意识之中,从而对孩子的思维与行动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

一首好的儿童歌曲必然是美的歌词与美的乐曲的完美结合,从而让儿童在演唱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潘振声老师的《春天在哪里》又名《嘀哩嘀哩》已成为世界儿童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每当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春天里那青翠的山林、绿草、红花就如在眼前,小黄鹂的叫声“嘀哩,嘀哩”仿佛就响在耳边。此歌无论是词还是曲都拥有极大的美学价值。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对景物的描写完全来自现实生活,每当优美的旋律响起,小船、白塔、绿树、红墙等美丽的景物仿佛历历在目。歌曲中的“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的启发性非常强,每当孩子们唱到这里就会自然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联想到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关怀,感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另外,晓光作词、谷建芬作曲的《采蘑菇的小姑娘》以及王建作词、谷建芬作曲的《歌声与微笑》等等也都是经典的儿童歌曲。孩子们在演唱这些歌曲时能够感受到词曲的艺术美,体会到歌曲中的景色美、心灵美,进而达到提高欣赏美的能力的效果。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唱儿童歌曲则是儿童美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笔者希望孩子们都能够茁壮地成长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情操、美的素养以及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美的儿童音乐
好美的雾
留守儿童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