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方古典芭蕾与中国元素的碰撞
——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2023-02-23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高挂芭蕾舞剧红灯笼

赵 杰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西方古典芭蕾与中国传统元素的碰撞

《大红灯笼高高挂》作为21 世纪的优秀芭蕾舞剧,由海内外知名艺术家联袂打造,由中央芭蕾舞团于2001 年5 月2 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剧中大量中国元素与芭蕾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芭蕾舞蹈语汇,也使作品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一)中西方舞蹈语言的融合

中国要想使外来文化在本国得以发展必须运用中国特有的方式,借鉴西方芭蕾舞蹈形式并融入我国的传统艺术元素,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取舍和创新。传统的芭蕾舞语汇多呈离心、放射状,这离不开西方民族外张的探索精神。西方芭蕾舞侧重于肢体训练,而中国的戏曲、民间舞、古典舞、武术等则侧重于训练“手、眼、身、法、步”等细枝末节,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极大开发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性。

《大红灯笼高高挂》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戏曲、武术等本土艺术元素融入芭蕾结构框架,并结合西方传入的现代舞,使中西方舞蹈语汇杂糅在一起。固定的程式化动作表演成为推动情感高潮的助力,在形式上打破了中规中矩的传统创作手法。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采用“洋为中用”的手法摘取古典芭蕾的优异成果,将双人舞的固定表演程式配以戏曲舞蹈、京剧武段,扇子、丝巾等。下肢舞蹈动作的开放与上肢舞蹈动作的内敛有机融合,使芭蕾舞剧更具观赏性和可塑性,最终使芭蕾舞与中国舞达到形神兼备、融为一体的地步。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舞剧中的融汇运用

1.展现东方女性风韵的旗袍

旗袍首次应用于芭蕾舞剧中,不仅没有影响芭蕾舞演员的动作表达,而且在烘托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旗袍诞生于20 世纪上半叶,是满族传统旗服与西洋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紧身的设计本身就象征着一种“道德绑架”——对女性的“束缚”。同时,旗袍在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代表着被中国特有的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女性形象。女舞者们身着旗袍立起足尖,把东方女性的高挑、妩媚的身姿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高开衩的服装设计也有利于女舞者展示舞蹈动作。红色的旗袍鲜艳刺目,因而身着红色旗袍的三太太是整部舞剧的聚焦点。黄色旗袍较之红色弱一些,因而有关身着黄色旗袍的二太太的矛盾冲突也较弱。身着绿色旗袍的大太太则沉稳冷静,给人温文尔雅、中规中矩的感觉。群舞的青蓝色旗袍作为无形之手推动着剧情向前发展。

绚丽的旗袍样式、色彩都为舞剧的“中国味”平添了不少意蕴,拉近了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显得更加真实。

2.映射女性命运的红灯笼

红灯笼原本在中国就是照明的作用,在黑夜中灯笼也象征着希望。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导演则赋予其新的意义。剧中的红灯笼可谓贯穿始终,“点灯、灭灯、封灯”暗喻着封建时期女性的悲惨人生。对于封建大家族的女性来说,红灯笼既代表喜庆、富贵,也代表着欲望和贪婪。而作为全剧的暗线,它推动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在舞剧中,“掌灯”代表着故事的开始、老爷的喜爱以及一切权利的给予,也预示着女主人公所代表的新思想于封建思想的缝隙中萌芽。随着女主人公颂莲、青梅竹马的武生和二姨太的死亡,即“灭灯”,这些昭示着封建势力扼杀了追求爱的生命以及理想中的爱情。而“封灯”则代表女主人公的新思想遭到封建势力的打压与遗弃,已无翻身之地。临近尾声,掌灯的丫鬟又点亮了新的红灯笼,故事仍在继续,世间轮回令人深感凄凉。

3.戏中“戏”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戏中“戏”在于融入了中国经典的京剧艺术。戏中“戏”的第一个“戏”是指戏剧结构的完整,其代表着故事情节的完整以及逻辑思维的缜密。而第二个“戏”在舞剧中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京剧元素如青衣的唱腔、京剧人物以及京剧伴奏乐曲道具等,使整个舞剧充满浓浓的“京味”。正如导演运用富有京剧色彩的音乐(二胡、笛子、唢呐等伴奏)与西方交响乐队的组合形式组建了一支“中西合璧”的乐队,幽怨的音乐配以悲凉的故事情节,将气氛烘托得十分到位。其二是台前幕后的呈现,人生犹如一出大戏。在第二幕“女眷学戏”中,导演直接把戏台搬上了舞台,将戏台幕后的种种置于观众眼前,营造了一种台前热闹纷繁、幕后凄凉不已的氛围,略有“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凄凉之意。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经典作品,该舞剧中京剧人物的直接出现、青衣的唱腔、水袖舞、中国鼓乐及京胡的运用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增添了一层浓郁的民族韵味。但京剧舞段的大量运用也干扰了舞剧中最重要的表现元素——舞蹈的展现,有些许哗众取宠之意。因而,关于“度”的把握是我们之后要关注的地方,要明白舞剧仍是以舞为主、以剧为辅。

(三)中国红与芭蕾白

1.单纯且凄凉的雪白色

“白色”在西方传统芭蕾舞剧中是高贵、飘逸、纯洁、神圣的代名词,而在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既有沿袭,也有全新的意象解读。白色是纯洁的象征,书香气息浓郁、拥有进步思想的少女就像她这一身纯色的衣服一样单纯,而白色“冷清”的寓意也暗喻颂莲对婚姻的排斥以及进步女性的天真傲气。尾声部分白雪覆盖了鲜红的血色,在强烈对比之下透露出的是凄凉郁结于心,既惋惜却也无可奈何。

2.血雨腥风的惨红色

“红色”在西方传统芭蕾舞剧中较为少见。在西方基督教中,红色代表着牺牲、赎罪、仁爱等,也有战争的寓意。“红色”在中国更多的是吉祥、幸福、喜庆的代名词,也有权威的象征。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编导侧重于表达红色的激情、欲望、财富、恐惧等意义。四十四只红灯笼如同命运的眼睛,对于一席红旗袍、手拿红绣球的颂莲而言这些无疑是捆绑她一生的枷锁。第一幕结束时,巨大的红绸布覆盖住了整个舞台和主要人物,极为含蓄自然地表现了初夜的场面和情节,仿佛颂莲冥冥之中终究逃不出悲惨的命运。在尾声部分,一道道血痕出现,在无声中宣告着封建旧社会对女性冰冷又残忍的迫害,透露出男尊女卑的社会对于人性的蔑视。

从开场的四十四只大红灯笼,到处死三人时被鲜血染红的红墙,再到尾声部分灯笼重新被点燃,无不体现出封建旧社会的无情残酷。“白色”不再是圣洁高雅的代表,更多的是心寒与无奈,而“红色”也不再是吉祥温馨的象征,更多的是血雨腥风的紧张感,这种色彩的强烈对比伴随芭蕾舞剧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四)独具匠心的创作视角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由导演张艺谋以影视视角进行编创,打破了芭蕾固有规矩的约束,进行了一次跨艺术融合,并且赋予了舞剧多元的视觉体验。影视与芭蕾舞的碰撞极大挖掘了舞剧中非舞蹈部分的表现力,让“镜头语言”代替“体态语言”。

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混合式”乐队将中国民间打击乐、京剧、民歌、民间曲调和现代音乐融为一体,赋予舞剧富有民族特色又饱含西洋气息的和谐音乐。另外,作曲家还提取了打麻将、鞭打等音效,借以推动故事发展。于平老师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形式意味》中讲道:“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舞蹈形式表现上有了较大的跨越。”这极大地拓宽了舞剧的创作角度,丰富了舞剧的表现手段。

2003 年中国现代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欧洲巡演,意大利评论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艺术作品的最高呈现。”

二、展望正在前进的中国芭蕾舞剧

中央芭蕾舞团创作演出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作为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民族特色以及历史意义。“芭蕾”这株根植于民族土壤的异域之花要想在中国大地发芽成长离不开创新,因而我们要打破固有模式,吸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精髓。

(一)中国的芭蕾要立足传统

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传统的中国文化绝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因素,‘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正如我们所见,即将被时代所抛弃的皮影戏通过《大红灯笼高高挂》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京剧舞段、唢呐、青衣吊嗓以及二胡等元素的融入赋予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浓郁的中国味道。舞者首次身着旗袍立足尖而舞,展示了东方女性的高挑、妩媚的风韵,西方芭蕾的下肢技艺特点结合中国古典舞上肢的风格特点打破了传统创作观念。

(二)中国的芭蕾要紧跟时代

在多元社会下,我们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西方心理暗示、蒙太奇手法与中国绘画的大写意、戏剧的虚实相生等多种姊妹艺术相结合,生动鲜明地描述人物内心活动。相较于传统芭蕾一贯的高雅圣洁,中国芭蕾则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红黄青蓝黑”的色彩赋予了舞剧新的视觉体验。

三、结语

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坚守本土文化。《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21 世纪的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经典作品代表着中国芭蕾舞剧今后的发展方向。对此,中国要积极与世界接轨,让世界艺术与中国艺术相融合,从而碰撞出新的火花,最终推动芭蕾艺术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高高挂芭蕾舞剧红灯笼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剧照
童年的红灯笼
大红灯笼高高挂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