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剧五种声腔的特点概述

2023-02-23朱安琪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胡琴川剧打击乐

朱安琪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川剧具备我国戏曲艺术的共性,也与昆剧、京剧、秦腔、豫剧、黄梅戏等剧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川剧”是在四川的土壤和气候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四川人的语言特色和音乐风味,渗透着四川人的个性,反映着四川的民情、风俗、四川人的审美情趣。现如今的川剧由五种声腔构成,分别是“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除了灯戏之外,其他四种声腔都是从外地流入,与四川当地的音乐文化融合而成的。

一、川剧昆腔

根据目前最早的记录,昆曲进入四川的时间大约在清代康熙年间,约公元1662—1722 年。清乾隆年间,四川诸腔并存,而昆曲兴盛。由于语言和音乐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四川昆曲,简称“川昆”。来源于江苏的昆山腔,简称“苏昆”。川昆语言典雅、文学性很强,曲调曲折,节奏缓慢。川昆中仍然保持苏昆轻柔、曲折、婉转等艺术特色,其特点是一字多腔,气息绵长。除此之外,不同于苏昆的是,其咬字发声以四川语音读字加上对苏昆曲牌旋律作适当的修改,从而使得四川的观众更容易接受。按照川剧的唱法,通常以成都方言为主,凡属舌字,都是开口出音;齿音字,都是齐口出音;平音字,都是撮口出音;喉音字,都是合口出音。只有将这些发音咬字唱好了,演员才能唱好川昆,一字走了调,便失去了川昆的味道。因此,“字正腔圆”是川剧唱腔的基本要求,更是川昆的突出特点之一。川昆的音乐丰富,大都采用曲牌体、长短句式,格律要求极为严谨。伴奏乐器也较为简单,最初为笛、管、笙、琵琶等乐器,后来又加上了三弦、提琴、筝、阮等乐器。随着与四川当地戏曲音乐文化的融合,又加入了小鼓、板、大锣、钹、堂鼓、马锣、小锣等打击乐器,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热闹气氛。现如今流传下来的完整昆腔剧目不多,多为单折戏。比较常见的用法是在川剧高腔戏、胡琴戏或者弹戏中穿插一点昆腔曲牌。

二、川剧高腔

高腔源于四川本土的民歌小曲“竹枝”“秧歌”,是继承和发展宋元南戏的艺术形式的产物,其音乐特点是“帮、打、唱”三者的高度统一。

这里的帮即帮腔,说的是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这是川剧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主要作用是在演唱中帮助演员的唱腔定调以及帮助演员酝酿情绪快速进入角色。帮腔也可以刻画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在川剧舞台上,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由人物自己唱出或说出,也可以用帮腔揭示或吐露出来;帮腔可以描写景物和控制舞台气氛,也可以作为对话叙事代表作者发表评论;帮腔还可以代表观众的心声等。除此之外,帮腔还有许多作用,我们能从其中窥见帮腔在川剧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打即“打击乐”。川剧的打击乐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一台锣鼓半台戏”“三分唱七分打”,形象地说明了打击乐在川剧中的地位。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种:

(一)标志川剧剧种特色。川剧音乐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打击乐为主要演奏乐器。长期以来,除了打击乐外,只有上、下手琴师各一人,而且他们要兼顾打击乐器。虽然打击乐器只有小鼓、鼓板、大锣、大钹、小锣、堂鼓、包包锣、苏锣、苏钹、苏铰、大小马锣、梆子、二星等,但是其音量大,变化多,表现力强。因此,川剧锣鼓在所有地方戏曲剧种中都是别具一格的存在,只要一听到锣鼓声便能区分出它是“京剧”还是“川剧”了。

(二)控制舞台节奏,烘托环境氛围。

(三)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介绍人物。

(四)表现动作的力度。

(五)丰富“帮腔”的表现力以及安定剧场秩序。

(六)谢幕。

除此之外,其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这五种不同的声腔融合起来,并保持风格的统一。川剧打击乐的奥妙之处就在于它能根据剧情,结合演员的表演,打出喜、怒、哀、乐等情绪,并能够打出风、雨、雷、电等效果。因此,无锣鼓不成川剧。早年的川剧锣鼓是很大、很笨重的,发出的声音也很大,当时演出的场所通常在室外,因而观众并不觉得震耳欲聋。但是后来演出场所转至室内剧场,就不合适了。因此,川剧音乐工作者便对其适当改进,将打击乐改小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乐器变小,音高却变“干”变“尖”了,不再“震耳”,却变得“刺耳”。现代的作曲家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作了许多不同的演奏法,如将锣平扣在桌面上,以减轻其音高较尖的问题。打击乐是川剧伴奏音乐的核心,也是不可缺少的演出“杠杆”。

唱指演员所演唱的部分。主要有三种唱腔体系。

(一)板腔体:指演员的唱腔是由各种不同的板式构成的唱腔音乐体系,如京剧中的“西皮”“二黄”,川剧中的“胡琴戏”“弹戏”等。

(二)曲牌体:指演员的唱腔是由各种不同曲牌所构成的唱腔音乐体系,如元杂剧、南北曲等。

(三)民歌体:指演员的唱腔是由各种不同的民歌小调所构成的唱腔音乐体系,如花灯戏、花鼓戏,川剧中的“灯戏”。其唱腔特点主要是将旋律性与朗诵性相结合,让观众听起来比较悦耳;将“曲牌联缀”与“板眼变化”相结合;将“南腔北调”与地方曲调相结合等。

同样的,其唱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内外的观众对于川剧唱腔褒贬不一,就连川剧界的专业演员也深深感受到川剧高腔易学难精;川昆缺少知音;川剧弹戏曲牌单调;川剧胡琴唱不过“京剧”;川剧灯戏独具一格,其腔调眉目不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唱腔的曲牌名称虽然丰富,但是其音乐旋律大同小异。音乐所表现的感情大致相似,没有特色。

(二)川剧的帮腔优点固然很多,但是演员在前台没有唱头,观众便觉得没有听头。而且往往是帮腔的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性很强,与之相比,演员就略显逊色了。

(三)川剧的五种声腔风格尚未统一。

(四)演员的讲白和表演动作等与锣鼓是基本协调的,但是演员的唱则显出了不够和谐统一的缺点。

(五)缺少征服观众的唱功好的演员。

三、川剧胡琴

川剧胡琴与京剧相似,由“西皮”和“二黄”两个部分组成,属于“板腔体”。“西皮”腔源于陕西、甘肃、四川西北的“西调”,故又称“西皮调”,在陕西称“西秦腔”,在甘肃称“甘肃调”,在四川称“琴腔”。“二黄”源于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川剧胡琴腔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阴调”(即“反二黄”),主要乐器有川胡、二胡、三弦、月琴等。它们定弦和定调的方式各不相同,如“西皮”定弦为“A-E”,“二黄”定“G-D”,“阴调”定“C-G”。“西皮”和“二黄”一般定F 调、E 调或D 调,也可以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升高或降低;而“二黄”和“阴调”为下四度转调,即“二黄”定为E 调,转“阴调”则成为B 调。由“G—D”转为“C-G”。胡琴腔由多种唱腔组合而成,即“齐、留、黄、甩、转、放”等。“放腔”是用呼叫的方式唱词或者延长尾音以引起锣鼓或管弦乐的伴奏,节奏比较灵活;“留腔”即在演唱过程中临时中断,或叫锣鼓,或作插白,或叫“过门”的一种唱腔形式;“甩腔”是把自己的上句唱完后,将下句甩给其他角色接唱的唱腔;“转腔”即将一种板式转为另一种板式的唱腔;“黄腔”是一种特殊的唱腔形式,它只唱一个上句、下句不唱而用锣鼓打扫头;“齐腔”即终止腔,又叫“扫腔”。诗歌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押韵方式完全适合于胡琴腔的唱词,此外,其唱词组合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还有一些“长短句”穿插其中。

四、川剧弹戏

川剧弹戏又称“川梆子”“盖板子”,是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其起源于“秦腔”的“同州梆子”。“西安梆子”是它的近亲,它是陕西“东路梆子”和“西路梆子”流布四川之后的产物。它吸取二者之长从而发展成了一个新的梆子剧种。

川剧弹戏的主要特点有:

(一)曲牌不如“高腔”“昆腔”“胡琴”等声腔丰富,但它有悲、喜之分。(即“甜皮”为喜,“苦皮”为悲)

(二)“弹戏”的定弦和定调与“胡琴”大致相同。川剧胡琴的定弦有“A—E”“G—D”和“C—G”三种,分别与“西皮”“二黄”和“阴调”配合,而弹戏不论“甜皮”还是“苦皮”,定弦都是“AE”。

(三)弹戏板式的衔接与胡琴大致相似。川剧弹戏的板式衔接与胡琴一样,除上句直接转入其他板式以外,也有两种常见的情况,第一种是唱完上句后,下句转入另一板式。第二种是下句的末尾四字、三字、五字或七字才转入另一板式的下句腔。

(四)弹戏属于“板腔体”,它与“胡琴腔”一样,唱词的词格接近诗歌。句数为双数,每一板唱词押同一个韵脚,且为偶句押韵,仍然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

(五)弹戏还有与胡琴通用的牌子曲,这里的“牌子”不是指唱腔中的“倒板”“一字”“二流”,而是指弦乐演奏的一部分。“牌子”是与胡琴通用的,它们的作用是配合演员的动作,使表演更加具有节奏感,展现强烈的艺术效果。

(六)在唱法上有“齐”“留”“转”这三种,并且与胡琴大致相似。

五、川剧灯戏

“灯戏”是川剧中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声腔,也可以说是以四川的民歌小调为主的花鼓戏。它最初是四川农村迎神赛会时的歌舞表演,逢年过节,在广大农村业余演出,因此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苏东坡的“俯仰东西阅数州,老于歧路岂伶优?”便是指这种表演形式。清代末年,独立演出的“灯戏”才与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合流,成为近现代川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川剧灯戏的主要特点有:

(一)剧目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

(二)属于民间小戏,剧中人物常为2~4人(现如今人数已经增加),通常以一遥旦和一丑角为剧中主角。

(三)灯戏曲牌主要源于四川的民歌小调,同时也引进了部分外地的民歌小调,略加改造。

(四)曲调多为上下句式的反复使用,但并不显得单调乏味。

(五)灯戏中也有唱腔曲牌联缀的结构,由几个单独的曲牌并列组合,进行联唱或反复歌唱,唱句之间不用“过门”。

简而言之,川剧灯戏的声腔特点是乐句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风味,感情健康,并非靡靡之音,无凄凉酸苦,适合表现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和生活场面,代表作品有《请长年》《拜新年》《驼子回门》《五子告母》《小放牛》《九流相公》《大补缸》《王婆骂鸡》《出天行》《裁缝偷布》等。

六、结语

川剧历史悠久,也曾轰动全国乃至海外。但其现状正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现如今川剧观众越来越少,它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当代青年的艺术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已经与之背道而驰。这种古老的文化需要人们传承和发扬并不断革新。

猜你喜欢

胡琴川剧打击乐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川剧版画传四方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
胡琴心:我用整个生命舞蹈
找门道(新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