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剧艺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与传播策略研究

2023-02-23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川剧剧目四川

刘 桃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川剧是主要流行于四川和重庆并辐射影响云南和贵州等西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于2006 年被收录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川剧具有鲜明的巴蜀地域特色,六千余部传统和新编剧目中蕴涵了大量蜀地的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内容,在丰富巴蜀人民文化生活、对外传播巴蜀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把川剧的生命周期分为“诞生—发展—兴盛—危机—复兴”几个阶段,那么目前川剧正处于由危机到复兴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多样化的娱乐形式正在挤压着川剧的生存空间,川剧生存危机并没有解除;另一方面,从官方到民间的各种复兴川剧的措施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避免了川剧走向消亡的悲剧。

一、川剧艺术发展概况

(一)从形成到兴盛

明末清初因连年战乱,四川人口锐减,清政府接管四川后为恢复生产、移民兴川而发起了规模浩大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昆腔、高腔、皮黄、梆子等戏曲声腔在这一时期传入四川,并与四川本地的方言、山歌等逐渐融合形成了川剧。川剧有高腔、昆腔、胡琴、弹戏和灯调五大声腔,其中又以高腔为主。在剧目方面,川剧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即川剧多取材于唐宋传奇故事和三国历史故事,经典剧目有《白蛇传》《八阵图》《黄袍记》等。川剧刚一形成就受到四川各阶层民众的喜爱,并得以迅速传播和普及。在近代专业剧场出现之前,川剧的生存方式主要是受邀参与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红白喜事和私人堂会的演出。清代中后期,川剧艺术走向鼎盛。四川的庙宇、祠堂多设有戏台以供川剧演出使用,据《成都市志》记载,清代以来仅彭县就有97 座戏台,可见川剧的演出场次之多和受欢迎程度之高。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内各市县均成立了川剧团并以售票演出和“上山下乡”慰问演出为主,推出了《红岩》《巴山游击队》《女红军》等革命题材剧目,为川剧注入了革命时代内涵。

(二)遭遇危机并走向碎片化

曾经一段时间,川剧大量剧目因表现“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等所谓“封建内容”而遭禁演,约有一百多个川剧团的创作和演出陷入停滞甚至导致解体。改革开放后,部分传统剧目解禁,一些川剧团陆续恢复演出,但很难再现曾经的辉煌。一是随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川剧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在不断衰减;二是四川社会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传统民俗活动正在消失,川剧缺少演出机会。进入21 世纪,川剧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大多数四川民众已经不将观赏川剧列为日常娱乐项目。四川省内大型的整本川剧剧目演出场次较少,但小型演出依然常见,这类演出多为经典选段、新编短篇作品或纯粹的技巧展示,主要表演场地从城市剧场和农村戏台转移到了热门景区和商业步行街。综上,无论是形式方面还是内容方面,川剧艺术的传播都呈现碎片化特征。

二、川剧碎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变脸与喷火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社会上的信息总量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那些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眼球的信息更有机会得到有效传播。在川剧艺术中,变脸与喷火两种绝活无疑就是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部分,相当数量的人们认识和了解川剧艺术就是从这两种绝活开始的。变脸是川剧用以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一种特技,根据剧情发展需要安排表演变脸,能够将抽象的情绪具体化。例如,川剧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得知司马懿中计退兵后,他将脸谱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将如释重负却又心有余悸的复杂情感加以表现。喷火是川剧的又一绝活,主要用以表现妖魔鬼怪一类的角色,用以渲染舞台氛围,使妖魔形象更加逼真。

20 世纪90 年代,变脸和喷火开始从川剧剧目中独立出来进行表演,表演场景十分多样化,既有正式的文艺晚会、电视综艺节目,也有夜总会、农村市集、庙会等非正式表演场景。变脸和喷火表演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且不受剧情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所以四川地区的楼市开盘、商场开业、餐厅活动等场景中也经常出现变脸和喷火表演。喷火表演的技术要求更高,如果掌握不好,演员就会有受伤的可能,因而相对来说变脸的表演频率要更高一些。1995 年,吴天明执导的电影《变脸》上映,该片讲述了老艺人“变脸王”为传承技艺而收狗娃为徒,不料狗娃是女扮男装,最终变脸王打破“传男不传女”的陈规并传艺于狗娃的故事。影片大量运用川剧元素,川剧折子戏《观音得道》贯穿全片,变脸这一川剧绝活更是由此被全国人民所熟知。2003 年,由阎肃作词,孟庆云、陈小涛作曲,陈小涛演唱的歌曲《变脸》成为变脸表演的专用背景音乐。此后,一些非川渝地区的经营四川特产、川菜的商家也经常邀请演员表演变脸和喷火以达到吸引客流、活跃氛围的目的。

三、川剧碎片化传播的利与弊

碎片化传播是指将完整的信息内容分割成为不同的信息片段加以传播,“碎片”二字本身就蕴涵着信息内容不全面、内在逻辑不完整这一潜台词。然而,尽管“碎片化传播”这一表述听起来似乎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实际上它对于川剧艺术的传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碎片化传播之利

碎片化传播积极的一面体现在它使川剧艺术能够长期保持“活态”。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离开了舞台和观众就会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据文化权威部门统计,自1958 年开始,平均每两年就有三个剧种消失,约七十多个剧种仅剩最后一个戏班,目前成建制的川剧团仅有二十多个。川剧之所以在剧团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还能够在川渝乃至西南地区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量表演变脸和喷火的民间小剧团的存在。这些小剧团的演员可能在艺术造诣方面比不上专业院团,但是他们巧妙发挥了灵活性优势,或走街串巷流动卖艺,或常驻景区由游客点戏。变脸和喷火也从川剧绝活逐步上升成为四川的文化名片。观赏变脸和喷火表演同游览吃火锅、逛春熙路和看熊猫一样,是四川成都旅游攻略中的必备项目。川剧艺术区别于其他戏曲种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变脸和喷火的绝活,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自身的独特性以及观众的喜爱程度进行自我裁剪,用具有丰富代表性的片段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本身就是一种正确的策略。不仅仅是川剧,许多戏曲的传播都呈现碎片化特征,例如每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戏曲节目通常是多个曲种的代表性片段串烧,安徽小调《墙头记》中的“越想我越生气,他敢和我对着理”成为2022 年上半年抖音最火的BGM。

(二)碎片化传播之弊

碎片化传播消极的一面体现在它造成了川剧绝活的滥用和经典剧目的流失。变脸与喷火原本是根据剧情需要而安排的,但现在大多数的变脸与喷火都是独立表演,不再与剧情相关联,加上这类绝活表演对于舞台空间的依赖性较小,一位演员加一套行头就可以在绝大多数场景下进行表演,所以滥用变脸和喷火技法进行“走穴”的现象十分普遍。变脸大师王道正曾经就批评过一些川剧演员贪图钱财,私下教授变脸。川剧的声腔种类在所有地方戏中最为齐全,文生、小丑、旦角行当的表演颇具特色,舞台布景充分体现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然而这些在川剧传播过程中常常被忽视,从而造成一种“川剧只有变脸和喷火拿得出手”的刻板偏见。京剧、豫剧都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例如“驸马爷近前看端详”“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但川剧却少有这样的唱段流传。同样是碎片化传播,川剧重“技”轻“剧”的特征更容易造成剧目的流失。

四、川剧传播升级策略

(一)细分受众,制定不同传播策略

对受众进行细分,可以采取地域和年龄两种分类标准。按是否来自川渝地区,可以将受众细分为本地受众和外地受众两个群体。本地受众对于川剧较为了解,对于变脸和喷火等绝活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创作人员应当深入了解本地受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追求,与时俱进地推出展现当代川渝人民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的新作品;针对外地受众,可以继续展现变脸和喷火等绝活,并适时演出一些表现蜀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曲目。就本地受众而言,按年龄标准还可以细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老年受众群体中有一大批资深票友,川剧演出相关单位应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复排重演一些经典曲目;中年受众群体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因此应主推轻松诙谐的喜剧曲目,与工会合作开展面向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川剧惠民专场演出;针对青年受众群体,则应着重普及川剧基本知识,鼓励青年人关注川剧、了解川剧、学习川剧,从而为川剧艺术培养接班人。

(二)充分利用短视频传播平台

短视频是一种碎片化传播形式。在过去几年里,碎片化传播手段还是媒体批判的对象,但如今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川剧要赢得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的认可就必须正视其所面临的生存时代,信息爆炸意味着只有具备高黏度和强大冲击力的信息才能脱颖而出,进而引起受众的注意,否则很容易被淹没在庞大的信息海洋里。电影和电视剧在上映之前通常会发布数十秒到数分钟不等的预告片,用以展示影片或电视剧的精华片段,制造悬念来吸引观众。川剧可以借鉴预告片这一形式,将经典剧目的经典片段、排练花絮、相关知识等制作成短视频并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吸引观众到剧场观赏正式演出。许多年轻人反映听不懂戏曲,从业者不能够被动地等待观众去学习和了解,可以利用短视频主动进行趣味性解释,尤其是川剧唱词中运用了较多的四川方言词汇,有的方言连本地人都不一定能够理解。

(三)“戏曲+电影”跨界推广

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川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语言体系和表演套路,即表演和观赏都依据一定的程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融合两种以上艺术门类特征的跨界艺术越来越常见,川剧也应当摆脱传统程式的束缚,利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进行传播。戏曲跨界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20 世纪中叶就涌现出大量“戏曲+电影”的跨界融合形式,例如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的评剧电影《花为媒》、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女驸马》等,还有大量使用京剧元素的故事片《霸王别姬》在促进京剧传播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川剧+电影”可以借鉴影片《梅兰芳》,讲述川剧艺人的成长历程,也可以将《白蛇传》等经典剧目改编成电影,一般情节使用普通话对白,精彩段落则保留川剧唱腔。“川剧+相声”也是一种可行的跨界融合形式,成都近年来出现了多个小有名气的相声小剧场,而相声“说学逗唱”四门功课中就有对各类地方戏的学唱,川剧恰好有很多喜剧剧目,二者结合能够达到“1+1>2”的效果。

五、结语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面对生存危机,川剧的继承和传播显得必要且紧迫。在信息爆炸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川剧应该充分利用碎片化传播方式并克服碎片化传播的弊端。我们必须承认,戏曲重回历史上最鼎盛的时代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我们应当秉持这样一种态度——如果川剧的一个动作、一句唱词、一处布景或一个故事情节能够在不经意间给以观众美的感动,那么就应当认为川剧艺术实现了一次有效传播,无论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完整的,还是碎片化的。

猜你喜欢

川剧剧目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舞台剧目
川剧版画传四方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