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

2023-02-22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外交

在谈笑间,在感动中,在回味深长的故事里人们看到一个具体又可感的中国领导人也看到一个宏大而复杂的中国

一把柬埔寨王室珍藏的西哈努克太皇生前坐过的椅子,只为一位亲如家人的贵宾再次启用;一扇通向俄罗斯国防部和作战指挥中心的大门,首次向一位外国元首敞开;一本论述治国理政的著作以21个语种、642万册发行量,覆盖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几个故事的主角正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际舞台上,无论是元首会晤,还是在普通民众中间,习近平所到之处,总能掀起一阵阵“魅力旋风”,他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提倡者、践行者。

中国外交为国、为民、为世界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开展大国外交,同西方大国相比有什么不同?形成了什么样的独特风范?”2022年10月20日,在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四场记者招待会上,第一位提问的叙利亚阿拉伯通讯社记者十分关注中国外交的“特色”。

“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根基灵魂,人民至上是中国外交的力量源泉,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胸怀天下是中国外交的初心所系,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执着坚守,敢于斗争是中国外交的精神品格。”外交部黨委委员、副部长马朝旭如此作答。

现场公布的一组组数据,展现了新时代十年中国外交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我国建交国总数从172个增加到181个,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的数量从41对增加到113对;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吸引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积极参与。

新时代十年,中国外交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马朝旭说:“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指引。”

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沈蓓莉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党的对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对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习近平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站立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潮头,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期待、顺应历史大势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为中国同各国发展伙伴关系描绘宏伟蓝图,为拓展外交布局提供战略引领。

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祖国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同胞,我们一定带大家回家”,这正是外交为民的真实写照。“海外同胞的‘万里归途’,就是中国外交的万里征途。”十余年来中国共组织实施近20次紧急撤离我国海外公民的行动,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50多万起,涉及中国公民数百万人。

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中国通过“春苗行动”协助460多万海外中国公民接种疫苗;过去十年,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12308接听各类来电咨询270多万通;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同150个国家缔结各类互免签证协定或者安排……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植根人民、胸怀人民、造福人民,这是大国外交的责任担当。

过去十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中国外交开拓前行的十年,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国际社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十年。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习近平始终心系人类前途命运,不断破解“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的时代课题。他以和平、发展、治理三大赤字指明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时代方向,以开放胸襟邀请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以巨大魄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提出,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是提倡者,也是践行者。十八大以来,在十余次出访公开演讲中,习近平讲述了许多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拉近着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重新定义着官方外交语言的新温度。

在习近平的出访演讲中,普通人成为了演讲中故事的主角。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讲述了有着“熊猫血”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在中国读书期间无偿献血的故事。同一场合讲述的,还有中哈母子历经半个世纪寻找终于重逢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祖籍四川的退休职工黎远康与远在阿拉木图的母亲瓦莲金娜。

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提到2008年,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张宝与韩国患者配型成功后遭遇了车祸,但他住院治疗康复后,继续为这位韩国患者捐献了骨髓。这位中国志愿者说:“人生祸福难料,人家现在大难临头了,帮点忙真不算什么。”迄今为止,中国志愿者共进行跨国捐献骨髓156例,其中为韩国患者捐献骨髓45例,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在德国演讲时,习近平讲述了葡萄专家诺博无偿向山东农民传授葡萄栽培、嫁接改优技术的故事。在澳大利亚的演讲中,习近平讲到了一位致力于中澳友谊的普通教授。“马克林教授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林教授的儿子斯蒂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出生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公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俄罗斯莫科斯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故事,因习近平的演讲,拂去历史的尘埃,再次引起两国人民的瞩目。

同样因习近平的演讲,勾起人们回忆的还有德国的《拉贝日记》。“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入中国南京市,制造了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惨绝人寰的血案。在那个危急关头,拉贝联络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所。拉贝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大屠杀内情,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证据。”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演讲时说。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讲述了在2004年海啸发生后,在中国从工厂到机场,救援物资一路绿灯,一架架飞机满载着中国人民的爱心飞往亚齐等灾区。在中国人民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印尼人民也向中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印尼医疗队队员在回国前把身上所有钱物全部捐给了灾区。

“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学习时报》2013年12月9日发表的一篇总结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的署名文章写道,“事实胜于雄辩,故事和事例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很多道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很多歪理在一个个事例面前不攻自破,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

有媒体认为,习近平妙趣横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的是国家软实力,目的是让中国声音更好更快更响亮地传遍全世界,让世界对这个东方大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他展现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人形象,而是非常接地气、平民化,让人耳目一新”,习近平朴实而通俗的语言风格,既表现出大国领袖的风范,又体现出亲民务实的情怀。同时,通过讲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熟悉各国历史人文,讲话中常常信手拈来。“玛雅人的金字塔”“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拉近了墨西哥民众的感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美国朋友倍感亲切……越来越多人因为他对今天的中国充满兴趣。

面对外国朋友,习近平的话语既有深度,又接地气。谈发展道路,他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谈东西方文明,他说“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谈解决全球性问题,他说“如果我们能为我们这个世界打造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就好了”。

世界舞台上的习近平,讲述中国故事更自信、从容。他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2022年9月开启中亚之行前,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讲述了唐代高僧玄奘描绘撒马尔罕美景的故事。两国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从故事中扑面走来。

细数习近平在外交场合讲过的故事,不难发现,中外绵远悠长的交往历史是其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在海上交通枢纽新加坡,习近平谈起当地博物馆里的郑和宝船模型;在佛教起源之地印度,习近平提及白马驮经的典故;在丝绸之路上的伊朗,习近平说到中国使者张骞的副使曾在此受到隆重接待……

历史长河中,中国与许多国家都结下不解之缘,构成如今相知相识的共同记忆。无论是曾经的驼铃相闻,还是舟楫相望,过往的交流成为如今的故事,也构筑起未来的互动基础。

如何让文化背景迥异的听众听得懂中国人的讲述?那些激发文化共鸣的故事,往往能让讲述者与傾听者之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也正是习近平快速拉近彼此距离的诀窍。

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习近平讲起同一时代的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与此同时,他也向在座英国听众介绍,“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两位文学巨匠的同频共振,拉近了中国与英国的“文化距离”。

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习近平在谈及海明威和他笔下的《老人与海》时,还特别提起自己的一段轶事:“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三言两语,几段故事,习近平让听者感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并非文化中的“他者”。

面向世界讲述中国,习近平也常常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并多次讲到他自己或友人的故事。

在讲述中国的发展历程时,他没有用宏大的场景描述,也没有用任何的统计数字,而是选择了一个与他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村庄——梁家河的变化。

在一次外访中,习近平讲述自己在陕西梁家河当农民的时光,“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紧接着,他说起梁家河如今的变化,“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作为14亿中国人民的领导人,在习近平向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中,复杂而深刻的中国今昔之变浓缩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中国发展的宏大叙事,还原为一处处生动的细节。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在谈笑间,在感动中,在回味深长的故事里,人们看到一个具体又可感的中国领导人,也看到一个宏大而复杂的中国。

十余年来,习近平42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

2013年3月18日,习近平出访俄罗斯。俄罗斯马队仪仗队首次在克里姆林宫列队欢迎外国元首,国防部和作战指挥中心首次向一位外国元首敞开大门,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会谈、交流的时间前后长达8小时……周到特殊的接待安排,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信任,折射出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

此访期间,双方共签署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务实合作,深化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而两位领导人之间坦诚投契的交流,则进一步明确了中俄关系发展的大方向。

2013年3月23日上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会议厅座无虚席。正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在这里发表演讲,创造性地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同年秋,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聚首浙江杭州。习近平主持峰会并首次全面阐述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峰会推动二十国集团实现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成为大势所趋。

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闪亮名片,折射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光辉历程。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建设性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方案与行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注入行动力量,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担当。

“世界问题多得很、大得很,全球性挑战日益上升,应该也只能通过对话合作解决。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同舟共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对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2014年2月上旬,时值中国马年春节,习近平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赴俄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习近平说:“中国人讲,邻居家有喜事,都应该前来道贺。”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举行会晤,道古论今、巧用典故,习近平利用多个场合,以形象的表达,阐释中国的“和”“合”思想。为习近平做英文翻译的孙宁能举出很多例子。外交部翻译孙宁回忆:

习主席他讲了明朝的郑和的故事,郑和当时下西洋,率领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但是他去不是要去占领别人的土地,而是给别人送去了丝绸、茶叶,去促进中国和那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十余年来,习近平作为中国“首席外交官”,多角度讲述中国故事,将热爱和平、谋求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传递到世界各地。

2014年3月31日,习近平到访欧盟总部,这是中欧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欧盟总部的首次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以“桥”为喻,全面阐释中国对欧政策。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他提到:“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密度、快节奏,11天里,习近平到访4个国家、两个国际组织,出席一场峰会,正式活动总计84场。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秦刚说:“习主席每次出访,日程安排都是异常地繁忙、紧张,往往是多、双边活动相互交织,一场连着一场。基本上每天都要有八九场活动。习主席经常是一大早就离开饭店开始活动,晚上很晚才能回到饭店,强度很大。”

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在当时许多人看来,这给本已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正当国际社会揣测新时期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时,习近平决定应邀赴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

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園,举世瞩目的首次“习特会”,于2017年4月6日至7日在这里举行。两天时间里,特朗普几乎是“全家总动员”,祖孙三代参与接待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双方面临两个重大挑战:一是双边经济关系特别是贸易问题,二是安全关系问题。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认为:“习先生更加自信,处理这些事情时游刃有余,无论是敏感话题还是不那么敏感的话题,他都能周旋有度。”

秦刚回忆:“会晤当天的下午,在习主席抵达海湖庄园前半个小时,特朗普总统带着女儿伊万卡、女婿库什纳早早地来到客厅等候,他还亲自检查客厅的布置。对不满意的地方,特朗普总统立即命令工作人员进行调整,他本人甚至亲自上手。”

两天时间里,习近平和特朗普进行了7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建设性基调。双方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海湖庄园会晤之后,特朗普更是在多个场合表达对习近平的敬重,对会晤成果“十分满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将发展中国家视为外交工作的基础,而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则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刚刚10天,就来到非洲访问。次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30分钟演讲,30次热烈掌声,“真、实、亲、诚”,打动非洲兄弟的,正是中国愿与非洲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赤诚之心。

……

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习近平出访,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实现对不同类型国家元首外交的全覆盖,引领中国外交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前外交部部长王毅说:“中国外交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战略布局。我们已经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可以说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2022年2月,中国主办北京冬奥会,大力开展冬奥外交,习近平为各国领导人举行20多场双边活动,国际政要高兴而来,满意而归。6月,习近平以视频方式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开启金砖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掀起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新高潮。

习近平曾说,“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的是‘朋友圈越来越大’”。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踏上新征程,习近平启动举世瞩目的东南亚之行。六天五夜里,习近平密集出席30多场活动,既运筹多边外交,又引领双边关系;既密切大国互动,又深化南南合作;既阐释中国之治,又回答世界之问;既提出宏大倡议主张,又宣布务实行动举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密集报道,普遍认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国发出促进全球发展、引领全球治理的响亮声音,彰显中国理性、自信、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责编/张超 责校/孙恩惠、李希萌 来源/《长风浩荡启新程》,佚名/文,《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0日;《面向世界,习近平如何讲故事?》,钟三屏/文,中新社2022年9月27日;《大国风范!中国外交为国、为民、为世界》,徐祥丽、盛楚宜/文,人民网2022年10月20日等)

猜你喜欢

外交
伯利恒合同与美日在华外交博弈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上)
大国外交,明乎礼仪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