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
2023-02-22
邓小平向美国人民、世界人民展示了一个务实奋进的中国,也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在云谲波诡的国际政坛上的中国智慧与战略眼光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文中惊叹:“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领导人如此频密地出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都很罕见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中国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的一年间,邓小平相继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
领导人如此频密地出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都很罕见。这一系列出访,特别是对美国和日本的访问,帮助邓小平完成了对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准确定位,初步形成了通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战略大思路。
与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相比,访问日本对于邓小平具有另外的意义。为邓小平1978年访日做翻译的王效贤认为,邓小平那时已经对改革开放有了大概的规划,访问日本就是要亲眼“见识”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充实这个规划。
10月22日下午,邓小平一行抵达东京。在机场,邓小平受到热情隆重的欢迎。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
邓小平向日方陈述了此次访问日本的三个原因:第一,交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第二,向日本友人近几十年来为改善中日关系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第三,像徐福一样,寻找“长生不老药”。随即引起了日本人会意的笑声,日本人比较熟悉徐福的故事。
在2200年前的秦朝,徐福曾奉秦始皇之命,东渡日本以寻找长生药。邓小平继续解释说,他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实际上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经验。他希望学习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在亲切友好的氛围里,时任日本国会众议院议长保利茂说,灵丹妙药就是友好的日中关系。
随后,邓小平参观了京都的“二条城”。日本友人介绍道:“您在此看到所有文化都是我们的祖先从中国学习而来,随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逐渐改造而成的。”邓小平立刻回答说:“现在我们的地位(老师和学生)颠倒过来了。”
在中国,邓小平从未举行过记者招待会,但是在访日期间,邓小平成为第一位举办“西欧式”记者招待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时,大约400位记者参加了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举办的记者招待会。
在回答有关“四个现代化”问题时,邓小平指出,中国已经制定目标,在20世纪末时,现代化建设有所突破。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正确的政治环境和政策。“长得很丑却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他接着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要向日本学习。”在他结束谈话之后,在场的人都起立长时间地鼓掌。
新加坡是邓小平这一年正式出访的最后一站,短短两天的行程令他念念不忘,也给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人就像一对相识多年的老友,饭后一起商量解决邓小平“家里”的问题。
邓小平问:“中国要改革、要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李光耀说:“教育。”
邓小平若有所思地说:“中国因为‘文化大革命损失了两代人的教育,影响很大,确实要恢复、要改革。”
随邓小平访问新加坡的翻译施燕华回忆说,就是这天在新加坡总统府草坪上举行的晚宴中,两国领导人进行了最为推心置腹的一次谈话。
邓小平再次重申了白天会谈中的观点,中国将实施新的侨务政策。这也是他此次南亚、东南亚之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向周边国家释疑,争取支持,并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告诉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我们说真话,是真诚的,不说假话。”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李光耀本来以为“邓小平不会理会我的看法”,然而邓小平问李光耀:“你要我怎么做?”李光耀吃了一惊。
对于这次访问,李光耀在书中写道:“邓小平是我所见过的领导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虽已年届74岁,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
向美国人民、世界人民展示了一个务实奋进的中国
1979年1月底,邓小平出访美国。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地走访美国各地,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有人统计,访美9天,他出席了近80场会谈、会见等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美国人第一次近距離领略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风采,并且为之“深深着迷”。
邓小平出访美国的当天是农历大年初一,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天一般不出远门。邓小平把出访选择在中国的良辰吉日,有人说,他这是在为国家图个吉利。
那时,中国还没有速冻饺子,飞机上也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加热设备。乘务长任德珍想出了一个绝招——热水杯里煮饺子。登机前,她专门请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师傅们为中国代表团赶包了一些水饺,煮熟晾凉,装在冰盒里带上飞机。
飞机平飞后,任德珍和乘务员一起用飞机上的烧水杯一份一份地将水饺加热。邓小平特别高兴:“飞机上还能吃饺子呀!我们今天就在天上过年了!”
那次飞行并不顺利,由于气象原因,专机从北京起飞,经停上海,取道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最终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总距离14343公里。
任德珍看到已经75岁高龄的邓小平为国事奔忙,心里挺不安。一次上茶水,她一边倒茶一边抱歉说:“首长,很抱歉,今天我们的飞机很不顺利,几上几下。”邓小平夫人卓琳忍不住笑起来,接过话题诙谐地说:“是啊,我们小平同志就是一个冒险家。”
当时美国人除了从尼克松访华中知道一些中国的情况外,并不了解中国。邓小平此行是“破冰”。
美国东部时间1979年1月28日下午4时30分,邓小平乘坐的专机在华盛顿降落,邓小平和卓琳受到了热烈欢迎。但白宫方面没有立即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第二天的欢迎晚会也是卡特总统自己掏钱筹办的。由于中美隔绝了近30年,不少美国人包括国会山的议员们对中国存在偏见。但邓小平以杰出的语言技巧,使原本唇枪舌剑的谈判气氛变得活泼,他的才能、胆识和风度深深征服了卡特,也在普通美国民众心中树立了中国领导人的全新形象。
当地时间1月29日上午,卡特总统在白宫南草坪上为邓小平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而后,邓小平和卡特走进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开始进行两国最高级会谈。卡特说:“1949年4月,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曾经在青岛呆过。”邓小平风趣回应:“我们的部队当时已经包围了那个城市。”这时,坐在一旁的布热津斯基插话说:“那你们早就见过面?”邓小平笑道:“是的。”
随后,他们开始了正式会谈。卡特后来回忆他同邓小平首次会谈的情况时说:
他在出神地听我讲话。他接二连三地吸着烟卷,一对明亮的眼眸常常东转西看。当译员把我的话译给他听时,他时而发出笑声,时而对其他中国人员频频点头。
中午,邓小平出席万斯国务卿举行的午宴。午宴结束后,邓小平来到国务院休息室。这时,一群记者蜂拥而至,纷纷询问邓小平同卡特谈论了些什么问题,邓小平以他那独特的诙谐幽默的语气回答说:“我们无所不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记者们的提问虽然被这句话挡得严严实实,但他们对邓小平表现出来的幽默和智慧发出由衷的叹服。
此行邓小平共出席了70多场活动。在肯尼迪艺术中心,200名小学生用中文演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之后,邓小平登台慰问演员时热情亲吻了一名上前拥抱他的美国儿童,现场一片轰动。当时热烈气氛使卡特深受感动,他在当天的日记中以颇具感情色彩的笔触写道:“在肯尼迪中心看了一场既轻松又精彩的演出。表演结束后,邓和我还有他的夫人卓琳女士,罗莎琳和艾米一起走上舞台同演员见面。当邓拥抱美国演员,特别是在拥抱唱了中国歌曲的儿童演员时,流露了真诚的感情,令全场感动,他确实令在场的观众和电视观众倾倒。”
这一幕同样让在场的观众流下了眼泪。那一刻,他们看到的是一位和他们有着一样真情实感的邻家爷爷。一直强烈反对同中国建交的参议员拉克泽尔特在看了这场演出后说:“我们被他们打败了——谁也没法投票反对孩子们唱中国歌曲。邓和他的夫人看来真的爱人民。”中美建交后首批52名留学生之一兼领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柳百成回忆当时的场景说,几乎就是邓小平的这个举动打开了很多美国人的心门,他们从中看到,中国是一个尊重他们国家的习俗的开放、包容、友好的国家。当天的美国报纸也评论说,“邓小平真诚亲吻美国儿童的场面,恐怕会让美国不少政治家重新学会如何亲吻孩子”。
2月2日早晨,邓小平前往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访问,在美国休斯敦马术竞技场表演开始前,两名骑白马的妇女把邓小平请到观众面前,向他赠送了一顶崭新的、边沿翘起的白色牛仔帽,他当即高兴地戴上了。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傅高义后来回忆此事时说:“美国普通民众看到这样的邓小平,当时就觉得,这个人虽然是个共产党,但好像也是跟我们一样的人,他会笑,也许我们可以和他接触和他谈判。”
邓小平和卡特举行第三次会谈,重点讨论了双边关系问题。这次历时两个多小时的会谈结束后,邓小平和卡特当着许多记者的面热烈握手。他们面带微笑地从总统办公楼出来,一起走进玫瑰园。当两国领导人再次握手时,邓小平兴奋地说:“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邓小平这句富有感情、意味深长的话也深深地打动了卡特,他把邓小平的手握得更紧了。
在邓小平与卡特會谈期间,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在一次闲谈时,邓小平笑着问卡特:“美国国会有没有通过一条会谈中禁止吸烟的法律?”卡特说:“没有。只要我任总统,他们就不会通过这样的法律。你知道我的州种植大量的烟草。”邓小平听了这话,开心地笑了起来,随即取出一支熊猫牌香烟吸了起来。对于邓小平的这种开朗和坦率性格,卡特十分喜欢。他赞扬邓小平想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说了就算数,不用担心彼此间产生误会。卡特后来回忆:
我记得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我的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博士到北京访问并和邓小平见面。我在白宫睡觉,夜里电话铃响了,当时是凌晨3点钟。普雷斯说:“总统先生,我实在不愿意打扰你睡觉。”我说:“肯定是发生了危机。”他说:“不是,我正和邓小平副总理在一起,他问了一个我回答不了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我说:“当然可以。”普雷斯说:“他问能不能派5000人。”我说:“你告诉邓小平他可以派10万人。”我想现在(美国)有8万多名中国留学生,而以往达到过10万人。这个小插曲展示了我和邓小平之间的良好关系。”
后来卡特在上海出席“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图片展”开幕式时深情回忆起中美建交商谈期间与邓小平的交往。他说:“当我与邓小平先生就中美建交进行商谈的时候,美国人仍然更喜欢与台湾打交道。考虑到美国与中国人民过去的友谊,我决定将中美关系向前推进。而现在,美国早已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广播电视界评论员采访时表达出发展中美友好关系的愿望,在休斯敦访问期间,他还同美国西南地区的报纸、杂志主编和发行人共进早餐。席间,他充满自信地预言了中美合作的光明前景:“中美贸易不是几百万美元,而是几十亿美元,甚至是几百亿美元的事。”
邓小平访美期间,两国签订了有关经济、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一系列合作文件。他表示:“中国的大门对一切朋友都是敞开的。”正是以这样的大气魄,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短短九天,被美国媒体称为“邓旋风”的邓小平收获了美国民众的好感和钦佩,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邓小平为期九天的访问,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九天,邓小平向美国人民、世界人民展示了一个务实奋进的中国,也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在云谲波诡的国际政坛上的中国智慧与战略眼光。
使中国走上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道路
1971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来到纽约,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表了一番气势恢弘的讲话。演讲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各国代表纷纷来到中国代表团席位前对邓小平表示祝贺,并热情地与他握手拥抱。邓小平敏锐的思想、果断的作风、犀利的言辞,给在场每一个人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邓小平在外出访时的照片中可以发现,“虽然邓小平的身高不高,但每一张照片里的他都是昂首挺胸,非常自信”。
邓小平曾对外国客人说:“我是三上三下的人,对什么问题都抱乐观主义的态度。”他的这种乐观主义的外交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不信邪的坚强决心,使他能在国际风云变幻时处变不惊,把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国际局势转换成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高潮。
1979年4月10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其中一项条款是,美国将继续向台湾出售“足够的防御性武器,使其能够维持充分的自卫能力”。当时竞选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发誓要给台湾以“尊严”,包括谋求与台湾建立正式关系。
1979年8月22日,布什前往亚洲,会见了“愤怒的邓小平”。布什在回忆录中这样提到这次会面:这是一次特别不愉快的访问,邓小平宣布,如果共和党继续支持台湾,他将被迫起来维护“十亿中国人民的利益”。
20世纪80年代,为了打破中美之间这种紧张关系,布什再次来到中国。他回忆说:“我和邓小平达成非正式谅解,后被纳入美国限制对台售武的文件。邓小平知道已经得到了他所期望的最佳结果:美国不会停止对台售武,但对售武做了限制——而随美国对台售武的减少,邓小平可以乐观地认为,从长远看台湾终将回归大陆。一个多年来像一位军人那样以强硬姿态气势汹汹教训美国官员的邓小平,又变成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合作伙伴。”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华,她此行的目的是加强中英关系,扩大双边贸易,并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她同样感受到了强硬直率的邓小平和他身后自信自强的中国。
撒切尔夫人的访华在1982年6月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这次胜利使她变得过于自信,错误地以为中国拒绝考虑英国在1997年后继续保留主权只不过是一个“可以谈判的条件”。
9月24日上午,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谈。邓小平在开场白中宣布,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主权,将支持香港的繁荣,并希望能够得到英国政府的合作。并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结束会谈走下外面的台阶时,被一名记者的提问分神,脚下一滑导致膝盖着地。这一插曲被电视镜头捕捉到并在香港的晚间新闻播出,后又在香港电视上反复播出。这个画面给人的印象是:撒切尔夫人受到邓小平强硬姿态的震慑,差点磕了个头,幸亏有身边的柯利达搀扶才没有跪下。
后来,在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唐宁街的岁月》中,她以一种失败者的无奈和依依不舍,追忆了中英谈判的全过程,表达了她对邓小平等中国决策人物的钦佩,并给了邓小平正面的评价,认为他非常直率但并不粗鲁。
国际舞台上的邓小平,以中国领导人的身份,向世界讲述中国决定了这些国家与中国国际关系的走向,以他不同凡响的智慧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成果,改善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使中国不可逆转地走上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道路。
8次成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从1976年1月到1997年去世为止,邓小平共8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初次上《时代》,美国人对邓小平心里没底。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中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全世界也对中国的前途问题强烈关注。
1月19日,邓小平的大头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但色调极为暗淡、阴郁。封面左下角注明:“周恩来的继承人:邓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标题则是《中国:朋友还是敌人?》。暗淡、阴郁、疑虑的格调,不仅反映了观察者当时眼中的中国,而且也揭示了美国以及美国人的集体心理状态。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和解。在美国人看来,周恩来代表中国内部务实的温和力量,愿意同美国发展关系。周恩来去世,中美的战略和解是否会由此断送?美国人感到焦虑。
据说,基辛格早期访华时见过邓小平,称之为一个“令人讨厌的小个子”。这话他到1976年就不认账了。1997年邓小平去世,记者再追问他此话,他干脆说:“这不是真的,他是我所遇到的一个伟大的世界领袖。”基辛格态度的转变,折射了美国人对邓小平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在美国人看来,周恩来温文尔雅,充满了儒者的魅力,这也是美国人心目中社会主义国家务实、灵活、理性的温和派领导人的理想形象。邓小平则完全不同,他从来是直来直去,甚至咄咄逼人。所以,初次与邓小平见面,对于习惯于和周恩来打交道的基辛格等人,心里感到不舒服和看错人是不难理解的。
不过,美国人很快发现,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讲话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从来不兜圈子的邓小平其实很好打交道。美国人对邓小平不仅尊重,而且喜欢,甚至着迷,因为邓小平更能够清楚地展示中美合作的潜力。在美国人看来,他干练、执着、厉害,能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并准备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虽然1976年初对于谁将主持未来的中国还不清楚,《时代》周刊却看好邓小平,将他作为了封面人物。果然,1978年,复出后的邓小平明确地告诉美国人,他准备和美国打交道,于是中美迅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1978年12月25日,鄧小平的头像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同时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上面写着:“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显然这时美国已开始信任并欣赏这个新领导者了。
1978年12月16日(美国时间15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被评为《时代》周刊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不仅因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他启动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时代》周刊事后承认,那年的评选,邓小平并不是热门候选人。因为他刚刚复出,中国经济一片凋敝,中国在世界中还微不足道。但就是在这种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时代》周刊为邓小平大胆进行经济改革和主政后的务实而大胆的风格投上了赞赏的一票。
随后,刚过了一个月,1979年2月5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题目是《邓来了》。
邓小平访美,掀起了美国全国性的“中国热”。200多名新闻记者乐此不疲,跟踪采访和报道了邓小平的活动。陪同邓小平参观的美国参议员亨利·杰克逊指着一本封面有邓小平像的《时代》周刊,笑着说:“那个时候,认为你是“红色魔鬼头子”之一,不可能想象可以将你评为《时代》周刊的新闻人物呵。”
1983和1985年,《时代》周刊又在封面刊出了邓小平的头像,尤其是1985年9月23日,《时代》周刊虽然对中国政治有明显歪曲,但还是告诉世界,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经济成果给予了肯定和赞赏。
1986年1月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该年度首期的封面上,成为《时代》周刊评出的1985年“年度风云人物”。这是《时代》周刊第二次把他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1997年3月3日的《时代》周刊刊登了邓小平逝世的特别报道。这是邓小平头像第八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位东方巨人的历史在《时代》周刊的记录里经历了“怀疑—认同—敬佩—期盼”的过程。美国人在缅怀这位巨人的离去时,也对未来的中国投注了另一份期盼。《时代》写下这样一个标题:《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大国?》
(责编/张超 责校/孙恩惠、李希萌 来源/《外国政要眼中的邓小平》,叶介甫/文,《世纪风采》2018年第1期;《红墙里的领袖们——邓小平实录》,于俊道著,工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邓小平访美 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九天 邓小平当年出访靠啥迅速征服了美国人》,刘梦阳/文,《环球时报》2014年8月15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