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扶贫绩效分析
2023-02-22王研
王研
青岛市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问题上已做出了长期的努力。建国之初,我国的扶贫工作主要依靠社会救济。自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扶贫工作也随着时代变革影响而出现了巨大的转变。特别是如今精准扶贫理念的确认以及深入执行,也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全面化开展。伴随着国内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所面临威胁也越来越大。个体受到冲击,从而使家庭陷入“老-贫”的怪圈。因此,在当前的贫困形势下,消除因老致贫已是当务之急。所以,进行相关机制对扶贫工作的影响性,不单单有助于增进扶贫工作的开展成效,更是有助于打造持续合理的扶贫治理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运用IV-Probit 模型,以2018 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为基础,对贫困人口的减贫效果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许多的研究都证明了基础养老保险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在加纳进行的一项社会保健计划中,经验表明,这一健康计划使个人的贫穷机率明显下降了7.5个百分点。此外,也有相关的实证研究显示,养老保险可以保障部分人日常生活,增加经济供应,从而减少贫困。参加社会保险可以提高一个健康老龄化水平,大大降低其脆弱程度,以有效控制预防类型的储蓄,提升投资份额,增进整体收入水平。现阶段,我国相关专家对基础养老保险机制的扶贫效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大量的研究确认了基本养老保险的扶贫效果是显著的。以张鑫等为例,他们发现,随着社会保障的增加,个人贫穷的机率下降了2.9%;方迎峰等以1997-2015CHNS 资料为基础,对整体工作的绩效展开了有效探究,通过数据统计了解到,新农保对农民脱贫的机率有明显的降低。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调查显示,基本养老的扶贫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加重了贫困人口的负担。宁满秀认为,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支出。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基本养老保险对扶贫工作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相关调研结果显示,都市养老保险虽能提高居民的收入,但也有不同的营收差距,较高收入的家庭反而获得较大的收益,而城市居民保险也很大程度上了扩张了双方的收入差距性。周钦等也有类似的结论,认为城市保障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较小,从而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对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针对特定的保险制度进行的,对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的关注不足。另外,本文还发现,基础养老保险在扶贫绩效方面的因素性研究还不够深入,所选择指标不能真正可观展现实际情况。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根据国家现在确认贫困线指标,进一步演算出2017 年的农村及城市的绝对贫困线。另外,通过对因病致贫人群的确认,将相对贫困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稳定性分析,并探讨了基本养老保险对城乡居民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因老致贫的影响,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城乡居民的扶贫绩效。第二,通过选择适当的工具变量,运用IV-Probit 模型对个人投保的内在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了决策的可信度。第三,结合多项影响因素来探究此项扶贫的异质性,以测定其是否达成高质量效果,以实现未来持续健全相关机制,提升脱贫工作的整体品质。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一)模型选取
被解释变量绝对贫困和因老致贫都是二进制变量,单纯的线性概率模型很容易产生不一致的估计结果。另外,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行的是自愿投保的政策,有一定的选择偏差,不考虑个人选择的内生性,就会降低其参与扶贫的绩效,甚至会导致参与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正确评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扶贫绩效,就必须解决其内在问题。利用Probit 模型对被解释变量为二进制变量。通过选择适当的工具变量,利用IV-Probit模型对模型进行分析,以保证模型的内在稳定性。
(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是立足于国内家庭的实际状况实时追踪而获取的。相关科学研究单位每隔两年进行一次的基线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取样的方式,从而让整体的数据更具有普遍性特质。其中数据包含了多层次,以及个人及家庭的基础经济情况、居住地等信息,符合调查对象的需求。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养老保险扶贫绩效
表1 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减贫绩效的整体回归结果。其中,第二栏用Probit 模型估算系数,第四栏用工具变量建立IV-Probit 模型。研究发现,两种模式的预测结果均为正负关系,IV-Probit模式的预测系数比Probit模型的预测系数比Probit模型要高,这说明模型因个人的选择问题而具有内在的影响。
从表格1可以看出,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改善。IV-Probit 模型的估算系数显示,参加保险的个人相对于未参加保险的个人而言,其贫困率下降了8.6%,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显著性。稳定的婚姻也能明显减少个人贫穷的几率:结婚的人贫穷的几率低于单身的人。此外,健康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会明显减少个人贫穷的几率。Region系数为负值,显示出区域发展程度愈高,个人贫穷机率愈低。表2采用两步法对IV-Probit模型的结果进行了估算,以进一步验证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根据表2第一次回归结果,工具变量系数为0.711,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显著性,说明IV 与Insurance 的关系是正向的,没有弱的工具变量问题。表2 中的Wald 检验的外生性原假说,p 值为0.007,说明Insurance是一个内生变量,IV-Probit模型在1%显著性水平上是可行的。
表2 两步法回归结果
(二)基本养老保险扶贫绩效异质性分析
进一步强化机制层面的革新,秉持公正与公平的准则。不过,在如今普惠性相对突出的背景下,基础养老保险能否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出更“精准”的作用,也就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弱势群体是否能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因此,通过对贫困地区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均质性的考察,可以对其扶贫绩效进行较为完整的分析。
在PanelA 模型中,借助对整体抽样数据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组,进行对比显示:在为我国非城镇地区,养老保险扶贫的效果较为突出,整体贫困率较为显著;针对城市居民来说,这个数字是6%。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居民相比,城乡居民的减贫绩效更为突出,符合我国
此项工作开展的整体目标要求。根据PanelB 的数据,西部地区的扶贫绩效高于东部中部,使西部贫困发生率下降18.7个百分点、6.9个百分点。在区域层面上,基本养老保险也更加有针对性为对贫困群众进行有效帮扶。这是因为国内经济运作态势迅猛,各区域及群体之间的不平衡问题逐步加深化,特别是农村部分地区的整体收入亟待增进,相关基础资源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借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使城乡居民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使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在PanelC中,基本养老保险系数都是负的。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养老保险可以减少14.4 个百分点的贫困率。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统计,60岁以上人口已达两亿六千万,65岁以上的人口一亿九千万,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老龄人群因体质衰弱、患病危险增加、社会需求增加、脱贫后返贫等问题屡见不鲜。总体而言,基础养老保险扶贫的整体绩效情况对农民脱贫的影响较大;对60岁以上老人的扶贫工作表现较好;基本养老保险对减少西部贫困的影响较大,而这部分人群又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目标,所以,这在基础保险扶贫中展现出了更为具有针对性的价值。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评价基础养老保险减贫绩效,本文运用CFPS的方法,运用IV-Probit模型对其进行评价,重点分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避老龄化导致贫困问题的有效机制能可全面控制个体的贫困风险。第二是,国内现阶段整体发展均衡性仍然不足的状况之下,能可以让整体资源获得有效分配和促进社会公平性发挥作用。结果表明:基本养老保险在扶贫工作中表现出明显的效果,相对于非参保人员,个人的贫困率下降8.6%,返贫几率下降11.9%。在确定了贫穷标准后,这个结论依然有效。在城乡、地区、年龄三个层面上,基本养老保险扶贫绩效呈现出一种异质性:针对农村、西部地区、60 岁及以上人群,其扶贫成效显著,说明基本养老保险在扶贫方面更为“精准”。但是,由于个人医疗成本的不断增长,其降低贫困的效果十分有限。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较低,很难对较高的重大疾病开展有针对性的保障。随着国内人口平均年龄的逐步增进,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突出,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社会需求和医用支出也日益增长。一场瘟疫,就足以让一家人陷入绝境。因此,需要进一步在扩张保险覆盖范围的层面之上,进一步增进养老保险的保证水准。一方面,要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机制,不断探索“精准”的老人服务报销制度;另一方面,还应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贫困人群进行准确的识别,及时调整报销比例和保险范围,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的差距,让老人生活得更快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