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江西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测度研究
2023-02-22廖冰
廖冰
科技对江西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测度研究
廖冰1,2
1.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昌 330045 2. 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南昌 330045
为测度2007—2020年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以揭示科技对生态文明作用的客观规律, 基于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生态文明本质内涵, 利用江西2007—2020年统计数据, 首先运用PSIR-SEM方法确定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 其次通过“指标—指数”耦合方法构建Lotka-Volterra模型, 由指标及其权重算出生态文明阈值指数、绿值指数, 据此对江西生态文明阶段与水平“二步测度判定”; 然后以生态文明水平为因变量, 纳入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运输业、科技业、生态环保业, 并以其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 改进C-D生产函数以构建“双对数模型”来估计科技对生态文明作用回归系数; 最后通过“归一化”算法由回归系数测度江西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并比较科技与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贡献率差异程度。研究表明: (1)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逐年递增, 但在所有产业中, 科技贡献率次于林业、农业、生态环保治理业, 距离高贡献率仍任重道远; (2)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主导作用而科技发挥辅助作用; (3)江西绿色科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未来亟需依靠绿色科技以建设生态文明。这为管理者制定科技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提供决策参考。
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 科技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 贡献率; 双对数模型
0 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至今, 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实践已多点开花,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极其丰硕。作为人类高级文明形态[1], 生态文明具有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新工业文明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2], 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 本质是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3], 即在一个区域内, 若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 则该区域进入了生态文明阶段, 若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非协同, 则该区域尚未进入生态文明阶段[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文明进程发展演进的每一次飞跃, 均建立在科技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基础之上的[4], 科技进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有利于生态环保[5-6], 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7], 必须将科技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江西既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 森林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高达63.1%, 仅次于福建, 稳居全国第二, 而高于浙江、广东、广西、湖南等诸多省份; 又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森林资源禀赋能力强; 还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 生态优势明显, 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在全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意义; 更是国家著名革命老区, 有4600多万老区人民,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 江西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以助推全省生态文明战略深入实施, 更具时代价值、科学意义、应用前景和政策内涵, 亟待深入研究。而欲回答江西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当务之急是要辨识测度出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江西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率变动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本文目的也正是为此。
而关于科技对生态文明作用关系既有定性研究, 又有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围绕科技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关系来进行, 如刘春香从供应链角度揭示了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构建了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相互支撑机理模型, 但是其并未定量实证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贡献作用[8]。定量研究主要围绕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耦合协调程度等来进行, 如陈钦萍在原有C-D生产函数上进行拓展, 利用2003—2012年全国科技投入对生态文明的贡献, 得到了科技投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向作用的研究结论[9]; Wang构建了科技支撑生态文明贡献率的核算理论技术体系[10]; 武哲如通过改进的熵权Topsis方法, 核算了2005—2017年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指数, 得到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结论[11]; 谷缙利用投影寻踪、耦合协调模型, 利用2006—2015年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变化过程, 并得出生态文明建设落后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结论[12]; 刘开迪通过余值法, 以贵州省为例, 测度了科技创新对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 研究结论表明贵州省科技创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贡献率不高, 每年仅增长1%[13]; Wei通过C-D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了2006—2015年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结果发现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为0.95%[14]。
从中不难看出, 已有研究揭示了科技对生态文明的作用关系和测度了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与方法借鉴, 但仍有上升空间: (1)已有研究仅把科技作为唯一产业, 以生态文明作为产出, 建立C-D生产函数进而测算科技对生态文明贡献率, 这样会产生一些偏误, 因为生态文明是诸多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仅纳入科技一种产业进行测算尚不足以准确反映科技及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未来亟需纳入更多产业类型来测算其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2)已有研究均“先入为主”认为各省域、区域已经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然后通过相关方法来测算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这亦会产生一些偏误。因为根据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3], 只有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 该区域就进入了生态文明阶段, 否则该区域就尚未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更别谈测算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了, 亟需先判断区域是否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入门”), 再来判断已“入门”区域生态文明水平, 最后再测度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才更科学合理。为解决已有不足, 本文拟以江西省为例, 纳入包含科技在内的九大产业, 基于前期研究方法, 来测度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以了解江西科技在助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所做的贡献、存在的差距等, 并总结相关经验, 为制定江西科技助推全省生态文明进而加速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的对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1.1 理论框架
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是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3]。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产业与生态会发生不同的作用。根据生态学上两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长数量变化关系的共生理论[15], 产业与生态相互作用会形成非共生与共生两大类的偏害模式、互害模式、单害(单利)模式、偏利共生模式、互利共生模式五类[16], 不同的模式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的文明形态[17]。原始文明呈现生态偏利共生和生态强利的模式, 农业文明呈现产业受限、产业受阻和产业偏害的模式, 传统工业文明呈现产业和生态竞争、生态偏害以及产业寄生和捕食的模式, 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则是从产业偏利共生向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模式演进, 是一种较新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产业与生态相互作用关系模式由弱变强时, 其所对应的文明形态也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生态文明转变。参考借鉴张智光[18]研究成果,构建本文理论研究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1.2 研究假说
产业既有产业经济效益又具有生态效益。根据如图1所示的理论研究框架可知, 产业与生态两者之间既有正向相互作用关系, 又有负向相互作用关系。而生态文明是产业与生态两者相互作用关系的集合, 只有产业经济与生态互利共生才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根据现有的2017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 新版行业共分为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380个小类, 农业[19]、林业[20]、畜牧业[21]、渔业[22]、工业[23]、建筑业[24]、交通运输业[25]、科技服务业[26]、生态环保治理业[27]均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由此提出研究假说H1—H9。
H1:农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具有生产、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耕地、水、光、热、生物资源等本身就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 农业产值占比越高, 农业发展水平越好, 对生态文明越具有促进作用[19]。
H2: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具有产业经济和森林生态双重属性, 森林生长能够促进资源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 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
H3:畜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畜牧业饲养过程中, 畜禽会排放大量粪便污染物, 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降解, 进而破坏生态环境, 对生态文明建设极为不利[21]。
H4:渔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在渔业养殖过程中, 会产生废弃物污染水体环境, 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不利[22]。
H5:工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工业比重过高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且将增加资源环境压力, 工业经济增长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23]。
H6:建筑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建筑业是资源高消耗产业, 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量, 建筑业也是环境重污染行业, 会带来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 与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不可持续、不可协调性的矛盾, 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利[24]。
H7:交通运输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交通运输业需要大量开采土壤导致生态破坏也会产生大量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活动和环境污染物, 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利[25]。
H8:科技服务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能够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有利于生态建设,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6]。
图1 产业与生态相互关系对生态文明作用理论分析框架[18]
Figure 1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ecology ha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18]
H9:生态环保治理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增加环保治理投入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有助于绿色化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27]。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 本文以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因变量, 反映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程度, 记为(); 选取农业发展水平1()、林业发展水平2()、畜牧业发展水平3()、渔业发展水平4()、工业发展水平5()、建筑业发展水平6()、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7()、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8()、生态环保治理业发展水平9()作为自变量, 分别用农业产值占GDP比重、林业产值占GDP比重、畜牧业产值占GDP比重、渔业产值占GDP比重、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建筑业产值占GDP比重、交通运输业产值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表示。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是多个产业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C-D生产函数[28]并参考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方法[29-31], 由上述研究假设本文构建各产业对生态文明作用影响的关系模型如下:
公式(1)中,表示时间,()表示第年全国或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分别表示第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科技服务业、生态环保治理业发展水平。、、、、、、、、分别表示第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科技服务业、生态环保治理业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的弹性系数。
将公式(1)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 转化为“双对数”线性模型如下:
公式(2)中, ln()代表第年全国或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数形式,为常数项,表示系统随机误差项; ln()~ln()依次表示第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科技服务业、生态环保治理业发展水平的对数形式。依次表示第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科技服务业、生态环保治理业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型回归系数。
因()、()~()均为时间的函数, 在公式(2)两边分别对进行求导, 得到:
由于本文中的增长率是相隔1个年份的计算, 故令=1, 则公式(3)可进一步变形得到公式(4):
公式(4)中,()、()、()、() 、()、()、()、()、()分别为:
进一步可得到公式(6):
在模型拟合估计出科技服务业对生态文明作用影响的回归系数后, 可算出科技服务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η, 基本公式如下:
2.2 数据来源
在选取因变量和自变量指标后, 下一步需搜集相关数据以进行实证。
(1)自变量数据获取。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21)、《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8—2020)、《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8—202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2020)、《31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年鉴》(2008—2021)、31省(直辖市、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2021)、中国科技统计公报(2008—2021)和地方各级政府网站等。
(2)因变量数据获取。①构建了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系统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SEM得到了生态文明最终指标体系及其权重[32]; ②基于权重,通过Lotka-Volterra模型方法由指标算得了生态文明阈值指数和绿值指数, 并根据生态文明阈值设计了判定标准就区域是否进入了生态文明阶段进行了判定[33]; ③根据生态文明绿值就“已入门”区域生态文明水平进行了测度判定, 就可得到因变量生态文明水平()的数据[34]。
(3)因变量单位不一致, 故获取因变量和自变量数据后, 还对其进行了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具体处理方法见文献[35]。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西省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作用模型拟合回归系数结果分析
在收集并处理了江西省2007—2020年数据后,下一步即可实证江西省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作用影响回归系数。将处理后的数据代入到公式(6)中, 运用Eviews 10.0软件进行模型拟合, 并通过显著性检验, 输出标准化作用影响回归系数, 即估计出科技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作用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 本文较文献[36]新增了2020年的数据, 具体回归系数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 江西省林业、农业、生态环保治理业、科技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回归系数依次递减, 林业对生态文明作用影响的回归系数正向最大, 而江西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渔业、畜牧业对生态文明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影响程度(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依次递减, 工业对生态文明作用影响的回归系数负向最大, 各变量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参数检验, 而且模型Prob (- statistic)=0.0 00, 并且Adjusted2(0.9 89)要小于2(0.9 43), 表明模型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模型拟合良好, 1.2节中所提的研究假设H1-H9均得到了验证, 显著性原因见“1.2 研究假说”。
3.2 江西省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贡献率测度结果
在估计出回归系数后, 根据上述算法中的公式(7)的“归一化”算法即可测算出科技产业与非科技产业对生态文明水平的贡献率, 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看出, 从2007—2020年间, 江西省林业、农业、生态环保业、科技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具有正向贡献且贡献率依次降低, 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正向最大; 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渔业、畜牧业对生态文明具有负向贡献且贡献程度(贡献率的绝对值)依次降低, 工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负向最大。这足以说明林业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具体原因详见文献[36])而科技发挥辅助作用。此外, 生态环保治理业排名第三, 也可说明江西生态治理业水平不高, 后续亟需发展绿色科技, 通过绿色科技助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
以上纳入大产业, 将其至于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体系来研究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为进一步深入刻画江西省2007—2020年间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贡献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与规律, 根据上述算法, 测算出了2007—2020年间, 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动态变化趋势, 如图3所示。
从图3中不难看出, 2007—2020年, 江西省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在逐年攀升。究其原因, 一方面, 2007年将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中以来至今, 江西省在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测度评价、生态文明理论等方面可谓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使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在江西试点, 由此可见,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而另一方面, 江西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科技专利等方面加大了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 到2012年十八大之后, 实施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也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与科技创新能够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因此, 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逐年递增。但是江西目前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还低于广东、浙江等, 而林业贡献率却要高于浙江和广东。究其原因, 江西林业资源较为丰富, 资源禀赋能力较强, 但是其科技发展相对落后, 对生态文明的助推作用也就较弱。
表1 2007—2020年江西科技产业与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作用回归系数估计值
注: ***、**、*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检验水平下显著。
图2 2007—2020年江西科技产业与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贡献率均值
Figure 2 The means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other industries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2007 to 2020 in Jiangxi
图3 2007—2020年江西科技产业对生态文明贡献率的动态变化趋势
Figure 3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2007 to 2020 in Jiangxi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值得讨论的是, 测度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之后有什么用?本文在分析各大产业对生态文明作用影响回归系数的基础上, 通过归一化算法测度了各大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得出有些产业(如林业、农业、生态环保业、科技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为正, 而有些产业(如工业、畜牧业、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为负。本文测度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目的是促使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同步, 以助推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 针对于对生态文明有正向和负向作用的产业, 应该如何发展?遵循的总体原则是: 对于贡献率正向的产业, 要想方设法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其发展, 而对于贡献率为负的产业, 并非“去负向产业化”, 即并非不发展, 而是要采取措施减少负向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污染、高耗费等, 使其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 对于林业而言, 要继续向林业生态化和林业绿色化方向发展。对于农业而言, 农业要向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转变。对于生态环保业而言, 要继续深化生态环保业发展, 确保在生态优先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态环保业经济效益, 进而促使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对于建筑业而言, 要向生态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发展生态建筑业。对于交通运输业而言, 要向生态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发展生态交通运输业。对于渔业而言, 要向生态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发展生态渔业。对于畜牧业而言, 要发展生态畜牧业。本文中对于科技业而言, 根据江西省情行情, 要将环境因素纳入科技研发全过程, 实施“科技生态化”管理。具体而言, 加强绿色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促进企业同科研机构的绿色科技联合, 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建设, 加强绿色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探索绿色金融融资渠道, 健全完善绿色科技发展评价体系和体制机制以及激励制度, 健全绿色法律法规建设的法律保障。
此外, 本文亦存在几点创新之处, 主要体现在产业类型选取和测度方法上。①在产业类型选取上, 已有研究仅把科技作为唯一产业, 以生态文明作为产出, 建立C-D生产函数进而测算科技对生态文明贡献率, 这样会产生一些偏误。因为生态文明是诸多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仅纳入科技一种产业来进行测算尚不足以准确反映科技及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本文纳入了九大产业来测度各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较已有研究仅纳入科技一种产业类型与生态文明建立回归函数关系, 进而测度其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较已有研究更具科学合理性。虽纳入了九大产业类型来测度其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更多的新兴产业必将衍生。因此, 未来亟需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类型及其发展动态。②在研究方法上, 已有研究均“先入为主” 认为各省域、区域已经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然后通过相关方法来测算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这亦会产生一些偏误。因为只有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 该区域就进入了生态文明阶段, 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非协同, 则该区域尚未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更别谈测算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了, 未来亟需对生态文明测度评价分为“入门与水平”两步骤, 先判断区域是否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入门”), 本文首先在生态文明测度评价与生态文明水平数据获取上, 采用了“指标—指数”耦合方法对生态文明阶段与水平进行了“二步”判定, 即先判定江西是否已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若已进入, 再来判定“入门”后的生态文明水平, 较已有生态文明测度评价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 在科技对生态文明贡献率测度方法上, 本文运用了C-D生产函数以及双对数模型相结合方法选取指标、设定模型等, 较已有仅用单一的C-D生产函数或者双对数模型更具科学性。此外,文献[36]也是以江西为例,并运用此套方法技术体系,测度了2007—2019年江西省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全省生态文明贡献率,通过对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江西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全省生态文明贡献的动态变化规律与趋势,得出的结果与江西省实际情况相符合,较好地验证了贡献率测度方法技术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未来研究中,仍然将此贡献率测度方法去研究更大范围内的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问题。
4.2 结论
(1)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逐年递增, 但在所有产业中, 科技贡献率次于林业、农业、生态环保治理业, 科技贡献率水平并不高。从“2007—2020年间, 林业、农业、生态环保业、科技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具有正向贡献且贡献率依次降低, 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正向最大; 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渔业、畜牧业对生态文明具有负向贡献且贡献程度(贡献率的绝对值)依次降低, 工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负向最大”可看出, 江西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还有待提升, 距离高水平贡献率还有差距。
(2)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主导作用而科技发挥辅助作用。从“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最大, 而科技业贡献率排名第四”可看出, 林业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主导作用, 而科技业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因此, 江西未来亟需强化科技提升以助推科技进步水平。
(3)江西绿色科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未来亟需依靠绿色科技以建设生态文明。从“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最大, 而生态环保治理业贡献率排名第三”可看出, 江西生态环保治理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水平并不是最大, 而生态环保治理要依靠先进的绿色科技。因此, 从中可加以判断, 江西虽然生态建设良好, 主要是林业对其发挥了较大作用, 但在绿色科技提升方面还有待加强, 未来亟需采纳绿色科技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1] 巩固, 孔曙光. 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7(3): 15–23.
[2] HEURTEBISE J Y.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age of anthropocene: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sychosocial and culturalist interpretat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risks [J]. Sustainability, 2017, 9(8): 1–17.
[3] 张智光. 生态文明阈值和绿值二步测度: 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9): 212– 224.
[4] 王金南, 蒋洪强, 张惠远, 等. 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J]. 环境保护, 2012(23): 14–18.
[5] 张伟, 蒋洪强, 王金南, 等.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J]. 中国环境管理, 2015, 7(3): 52–56.
[6] 白春礼. 科技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2): 125–131.
[7] XIAO Liangang, ZHAO Rongqin. China’s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 Science, 2017, 358(6366): 1008– 1009.
[8] 刘春香, 张智光.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 供应链维的驱动与支撑机理[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10): 122–126.
[9] 陈钦萍, 陈忠, 卓懋百, 等. 科技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分析——基于拓展的C-D生产函数[J]. 林业经济, 2015, 37(12): 97–101.
[10] WANG Qing, ZHANG Guanqing.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J].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ata Science and Business Analytics, 2018(3): 149–155.
[11] 武哲如, 杨多贵, 周志田. 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初始水平分析[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2): 37–47.
[12] 谷缙, 程钰, 任建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时空演变[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11): 158–167.
[13] 刘开迪, 杨多贵, 孟浩, 等. 基于余值法的贵州省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核算[J]. 高技术通讯, 2019, 29(11): 1124–1135.
[14] WEI Ying, GANG Jun. Empirical analysis abou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Sichu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8(26): 1009–1015.
[15] CHRISTOPHER C, HUSSEIN W M A, WANG Zhaoxia. On the integrability of Lotka-Volterra equations: an update [J]. Mathematical Sciences with Multi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2016, 157(8): 79–89.
[16] 谢煜, 张智光. 林业生态与产业体系共生协调机理与模式研究[J]. 林业经济, 2014, 36(10): 8–11.
[17] 张智光. 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 共生空间的演化理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7): 1–8.
[18] 张智光.从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审视生态文明[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报, 2014, 34(7): 108–114.
[19] 朱立志. 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2): 232–238.
[20] 赵树丛. 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 行政管理改革, 2013(3): 5–8.
[21] 孟祥海, 张俊飚, 李鹏, 等. 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1): 1–8.
[22] 胡传林, 万成炎, 丁庆秋, 等. 我国水库渔业对水质的影响及其生态控制对策[J]. 湖泊科学, 2020, 22(2): 161– 168.
[23] 刘凯, 任建兰, 王成新. 中国绿色化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城市问题, 2016(4): 11–17.
[24] 陆宁, 张旭, 张诗青, 等. 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域建筑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12): 13–18.
[25] 韦呸缮. 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中国经贸导刊, 2017(17): 48–49.
[26] WAN Weiwei.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 (ICSSS 2015), 2015.
[27] ZHANG Mo, LIU Yiming, WU Jing, et al. Index system of urba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18, 69(1): 90–97.
[28] COBB C W, DOUGLAS P H. A theory of produc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8, 18(1): 2033–2038.
[29] 李兰兰, 诸克军, 郭海湘. 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4): 55–61.
[30] 周振, 马庆超, 孔祥智.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量化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6(2): 52–62.
[31] 刘爱军, 王楚婷. 我国生态循环型农业技术结构及其贡献率测定[J]. 统计与决策, 2016(16): 132–134.
[32] 廖冰, 张智光. 生态文明指标优化和权重计量的实证研究——基于PSIR与SEM相结合方法[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4): 779–791.
[33] 廖冰, 张智光. 中国生态文明“阶段—水平”格局演化实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9, 33(3): 43–51.
[34] 廖冰. 中国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的实证研究——兼论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8.
[35] 廖冰, 张智光. 林业生态安全指标-指数的耦合实证测度研究[J]. 资源科学, 2017, 39(9): 1777–1791.
[36] 廖冰, 张智光. 江西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全省生态文明贡献率的测度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 2021, 37(5): 199–207.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xi
LIAO Bing1,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2. Center for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San No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It measure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2007 to 2020 in Jiangxi so that the objective regul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uld be scientifically revealed. Firstly, the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ir weighting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PSIR and SEM on basi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ssential connotation that industry and ecology are mutualism with the data of fourteen years from 2007 to 2020 in Jiangxi. Secondly, the Lotka-Volterra symbiotic model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the coupling from indicators to indexes so that the threshold values and green values could be measured through the indicators and their weighting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xi. And then the stage and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re “two-step”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threshold values and green values in Jiangxi. Thirdly,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put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s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graziery, fishery,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re put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n the double logarithmic model through improving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was built to estimate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nally,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re calculated by means of normalization on basis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an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industries’ contribution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found. (1)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xi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lthough it ranks the lower after forestry,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the higher contribution rates. (2) Forestry plays a leading role wh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s an assis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3) The leve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Jiangxi and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future. These could support some reference for managers to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stimul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tter.
mutualism between industry and ec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ntribution rates; double logarithmic model
廖冰. 科技对江西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测度研究[J]. 生态科学, 2023, 42(1): 67–75.
LIAO Bing.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J]. Ecological Science, 2023, 42(1): 67–75.
10.14108/j.cnki.1008-8873.2023.01.008
G304; F062.2; F205
A
1008-8873(2023)01-067-09
2020-10-26;
2020-11-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630076);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9GL11);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管理科学类项目(20192BAA20801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19046)
廖冰(1989—), 男, 江西高安人,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科技理论与政策、生态理论与政策、科技与生态相关关系等研究, E-mail: liaobing100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