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亟待补齐的多重短板
2023-02-22李铜山
李铜山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河南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找准了必须补齐的短板,才能找出关键点和突破口。本文认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河南省主要面临人口素质短板、经济发展短板、产业结构短板、文化建设短板、土地利用短板、金融服务短板、治理能力短板等七个短板。
一、人口素质短板
河南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人口素质短板,主要体现在乡村人口结构有所失衡、乡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乡村人才流失等方面。
从乡村人口结构来看,随着近些年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奔向了大中城市,这导致了老人、妇女、儿童等“三留守”人员留在乡村。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乡村“三留守”人员约600万。同时,留守妇女带着留守儿童转移到城镇居住和上学的越来越多,留守老人便成了乡村最主要的常住人口,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18%,老龄化程度呈现出逐年加深的态势,乡村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有所失衡,乡村“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
从乡村劳动力素质来看,虽然河南省是乡村劳动力大省,但只是数量上大,质量上却仍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留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普遍不高,生产技能、加工技术、销售技巧普遍缺乏。全省乡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只有5.7%,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却高达62.5%,技能带动型人才仅占比9.9%,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占比4.9%。
从乡村人才方面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有所改善,但还不够理想,乡村人才依然呈现出外出务工经商的趋势,流失现象普遍存在。2021年年底河南省乡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达到3134.33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878.36万人,省外输出1255.97万人;即使是省内转移就业的,虽然没有“离乡”,但绝大多数仍然“离农”。尤其是乡村流出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具备较快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
二、经济发展短板
河南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短板,主要体现在乡村经济相对落后、乡村经济总量比重不高、城乡收入差距偏大等方面。
从乡村经济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仍然较多。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大而不强”、结构不优,建设农业强省任务艰巨。2021年,在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同比下降了10.4%,而同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保持了增长态势,分别增长了11.6%、2.4%;全省乡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各地市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最高值(郑州市,26790元/人)与最低值(周口市,14141元/人)的差距,接近了1倍。
从乡村经济总量比重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经济总量取得了明显突破,但乡村经济总量比重仍然不高。2021年,河南省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仅占村总数的28.8%,乡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依旧比较突出;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乡村居民(17533元/人)与城镇居民(37095元/人)之比为1:2.1,约占全国平均水平(18934元/人)的93%。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已经从2016年的2.3∶1下降到了2021年的2.1∶1,但绝对差距却呈增大趋势,已经从2016年的15536元增大到了2021年的19562元。2016年至2021年,乡村居民、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49.9%、36.2%。虽然前者高于后者,但由于基数差距大,加之乡村居民增收动能不足,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之任务仍相当艰巨。
三、产业结构短板
河南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短板,主要体现在乡村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度不够高等多个方面。
从乡村产业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产业发展较为快速,但也出现了千业一面、产品种类相同、营销手段趋同等问题,尤其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差不多都是“跟随式学习模式”,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全省一些地方对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特色资源开发尚停留在表面,盲目跟风引进品种和发展产业,开发雷同的所谓特色旅游项目,个性化、小众化旅游产品较少,存在“特色不特”“特产不特”现象。
从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呈现出优化态势,但还面临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优、乡村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失衡、产业组织缺乏竞争力等挑战。高效经济作物与优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仅分别约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4%、1%,种植面积中有机农产品仅占比10%,优质专用农产品供应不足。畜牧业中,肉牛、奶牛等草食牲畜发展较缓慢。
从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三次产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产业融合形式,但总的来看融合渗透度不够高。多数乡村尚未重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农业产业链横向、纵向延伸拓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旅融合、农教融合、农文旅融合、农养融合的快速发展。全省三次产业融合主体在数量、结构、组织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带动能力较弱,不能起到产业融合中的龙头作用。
四、文化建设短板
河南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文化建设短板,主要体现在乡村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危机、乡村现代文明之风尚未盛行等多个方面。
从乡村教育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教育发展质量已有明显提升,但乡村班级设置、师资队伍结构、体育场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到2021年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中学设置的大班额和超大班额仍分别占总班数的1.53%、1.34%,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只有55%,仍有近30%的乡村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不达标。
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文化传承主体缺失、文化传承客体式微等危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正在慢慢流失,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兴趣度持续下降,“断层”压力日益严重。
从乡村现代文明建设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居民精神面貌得到较大提升,但仍面临许多考验。有些地方忽略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重要性,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到位。有些地方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及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乡村传统美德有所淡化,乡村社会的道德规范对村民行为的约束力也有所下降。有些地方出现相互攀比、收取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过多的人情消费支出使部分群众苦不堪言。
五、土地利用短板
河南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短板,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短缺、耕地质量有所下降、设施农业用地存在使用瓶颈等多个方面。
从土地资源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以占全国7%的土地贡献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产量,但土地资源仍然有限,土地利用水平低,耕地红线面临威胁。2021年全省人均耕地仅为1.12亩,比全国平均水平1.35亩约少17%。许多地方已经没有土地后备资源可供开垦,保持占补平衡难度较大。还有个别地方“大棚房”问题比较突出,造成耕地隐形流失。
从耕地质量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也在持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但由于一些地方重使用、轻培植,全省耕地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仍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对土壤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不断加重,目前河南省大约16%的耕地土壤酸化明显,pH值下降到4.0左右。还有一些地方乡村工厂的“三废”排放不当,造成了土壤面源污染的发生,导致了土壤肥力受损和下降。
从设施农业用地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较快,但用地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设施农业用地项目面广且需求量大,但用地申请审批时间较长,过程烦琐。尤其是有关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文件中,尚未明确设施种植业发展中看护房、农资农机存放房、烘干晾晒场、分拣包装房、保鲜存储房以及设施畜牧业发展中配套道路、绿化隔离带、青贮窖、干草棚、精料库等多方面的用地需求该如何解决,这些“不确定”导致一些地方设施农业用地申请频频被拒。
六、金融服务短板
河南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金融服务短板,主要体现在乡村金融发展滞后、乡村金融信用环境欠宽松、农业保险亟待完善等多个方面。
从乡村金融发展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乡村金融发展仍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乡村金融服务的对象、内容与领域不够完善,亟须加快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乡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有关配套的财税与货币政策以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考核和科学评价机制。
从乡村金融信用环境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加快,但信用环境有待优化。部分设在乡村的金融机构出现了“离农脱小”倾向,金融供给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明显不足。个别乡村土地转入方经营不善后的“跑路”现象时常发生,信贷风险和违约风险还在增大,涉农不良贷款率较高。
从农业保险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农业保险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农业政策性保险尚未普及开展,一些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为风险相对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收入提供服务,保险可得性不高。目前已有的保险险种范围有限,全省农业保险深度大约只有0.5%。现有大多数保险主要是物化成本保险,未涵盖人力、地租等成本,全省农业保险密度大约只有260元/人,完全成本保险、产量保险等保险试点推广力度有待提高。
七、治理能力短板
河南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治理能力短板,主要体现在乡村基础设施仍较滞后、乡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欠缺、乡村善治仍待彰显等多个方面。
从乡村基础设施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比较滞后。乡村地区的电力设备普遍陈旧老化,电网电压偏低,变压器使用性能下降。乡村公共交通覆盖率差异较大,个别乡村尚未有公共交通。山地丘陵区域内的乡村饮用水工程、天然气工程等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完全覆盖,农户的饮水安全、用气方便得不到完全保障。
从乡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但供给总量依然偏少、供给结构依然欠优。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互联网信息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还不够充足,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乡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乡村居民生产生活迫切需要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如学校的建设、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乡村电商配套设施的完善等的供给相对不足。
从乡村善治来看,虽然近些年河南省乡村治理进一步加强,但乡村治理中仍需破解许多难题。有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够强,存在管理缺位和管理越位现象。有些乡镇与上下级政府间的职责界定不够清晰、管理机制不够顺畅,出现相关工作任务从县级政府到乡镇政府再到村委会层层加码的现象,“行政性下沉”压缩了乡村治理空间。有些乡村信息化设施尚不能全面而良好地覆盖,线上、线下与网上、网下统筹治理能力不足,数字乡村建设任务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