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培训的变与谋
2023-02-22唐晓辉
■唐晓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1]。新时代的教育要担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能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见权不见人、见“分”不见人[2],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关注教师,抓好培养,精准培训,谋好局,应好变,提质教师,赋能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期的强师之策筑牢教育强国之基。
一、管中窥豹:从教育的世纪之问中发现一些新时代教师培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教育管理不只是约束人,更要发展人、解放人。教育应该让人更幸福,让人更有尊严。近现代以来的五个“教育世纪之问”,为做好新时代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内容指引和重要参考。
(一)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赫伯特·斯宾塞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在集成其教育思想的著作《教育论》中,有篇著名论文的标题就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赛对此给出了两个答案:一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知识。二是知识的比较价值,即在某一时段或空间、情境中相互比较最有价值的知识。由于生命有限、学习无涯,我们只能选择相对“最有价值”的知识进行学习。
(二)卢梭之问: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助长了风俗的败坏还是促进了风俗的净化?
卢梭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认为:人的知识愈多,人心反而愈险恶,社会便愈奢侈成风,耽于生活的享受和财富的追逐;所谓的文明,只不过看起来像文明;所谓的进步,实际上是堕落。卢梭的观点非常极端,并不科学,但同样具有价值,提示我们在开展新时代教师培训工作时,需要注重并加强人文和思政教育。
(三)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钱学森时,钱老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鲁迅、钱钟书、沈从文、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胡适、季羡林、钱学森、童第周、李四光、竺可桢等)相比。这个问题引发深思,提示我们要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做好教师分类培训。
(四)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为什么古代中国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
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科院外籍院士,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学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提的问题很关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提示我们需要着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落实好强基计划,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培养未来战略人才。
(五)任正非之问:举国房价这么高,还在不断上涨,年轻人怎么能安下心来搞数学、搞物理?
面对现实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精神,强化教师住房、待遇和培训工作保障。对于教师,既要严管又要厚爱,既要减负又要提质,让教师安心学习、全心参训,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二、高屋建瓴:从教师职业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中厘清新时代教师培训的前进方向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英才,培训教师,奠定了乐在教育的工作基础。
(一)教师是既古老又专业的职业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600余个职业中的一个,教师是一个以教育为生的古老职业,一直在发展变化。从“以吏为师”到“尊孔尚儒”再到师范学校诞生,教师从非职业化阶段发展到职业化阶段,再发展到专门化阶段;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明确将老师确定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又从专门化阶段发展到专业化阶段。特殊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基本素养[3]。教师作为一个发展性的专业,具有未完成性、能动性、发展规律性等特性。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工作高度关心,深情关怀,有着系列重要论述,如要求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等“四个”引路人;做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三个传播”者、“三个塑造”者;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等等,为教师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新时代对教师和教师培训的新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教师工作特别重视,出台了系列文件。如自1999年至2022年,仅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教师的文件达185件,其中“十三五”以来有90件,占近50%。针对教师培训工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在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明确了“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等指导思想,要求“到2025年,教师培训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等目标任务,并在具体措施中单列“深化精准培训改革”内容。这些都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新要求。
三、望闻问切:从未来教育、未来教师和未来培训中看教师培训的发展变化
立足新时代,站在世界新的十字路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望闻问切、上下求索、深思细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把握新时代教师培训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内在规律。
(一)看未来教育的发展之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于1972年、1996年、2015年、2021年发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教育的新的社会契约》四个报告,先后提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教育的四大支柱”“人文主义教育观”“社会契约”等重要教育理念,在不同时代引领全球教育发展。特别是2021年11月在提出三个关于教育基本问题(展望2050年,应继续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的基础上,将教育理念从“学会生存”发展为“社会契约”,将教育功能从个体发展提升为公共利益,将教育形式从人人参与拓展到多领域合作,为全球未来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4]。关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四川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提出到2035年,四川学前教育实现优质普惠,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优质特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社会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样化教育需求,特殊群体享有适合的教育,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二)看未来教师的要求之变
2021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从原来要求学前教育教师具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拟修改为具备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或者其他相关专业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从原来要求小学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初中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高中具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拟同步修改相应学历学位要求,提高了教师资格学历门槛[5]。山西师范大学杨军校长在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会上强调,未来教师应当在历史、技术和文化三个维度具备大历史观素养、世界历史素养、全球素养、民族素养、学科融合素养、教学关系设计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知识链接素养、语言素养、共情素养、师德素养和终身学习素养等12个核心素养[6]。着眼未来教育,要求教师须具有政治素养,成为党和国家的坚定支持者;具有专业素养,成为行家里手的教育者;具有研究素养,成为理论实践的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素养,成为学科交叉和知识链接的融合者;具有信息素养,成为多样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驾驭者;具有人文素养,成为教育大爱的传播者;具有学习素养,成为终身学习的倡导者。
(三)看未来教师培训的变与不变
首先是坚守的价值立场不变。不管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教育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能变,教师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方向不变。其次要准确把握教师培训的发展之变。未来教师培训,将回归教师主体,体现个性化、便捷化、碎片化学习,总体上或许呈现出五个变化:培训管理从标准化到制度化转变,以制度管人、管事,不论是项目管理、学员管理、机构管理、学分管理,还是档案管理、证书管理,都将更加规范、更加精细、更加精准;课程内容从体系化到碎片化转变,从“上菜”到“点菜”,从提供面上体系化的培训课程到提供点上片段式、散点式培训微课,内容更加多样、具体;服务供给从普遍化到个性化转变,从结合培训对象到根据需求内容设置培训项目,从分层分类分段分群到分人分时分需确定培训对象,实现精准培训;手段方式从便捷化到智能化转变,从单一课程讲授到交流、互动、跟岗等多项融合,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提供跨时空教师培训服务工作;推进实施从独立运行到互动融合转变,实现教师培训国、省、市、县、校五级融通,省与省之间交流互动,党委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协会组织、行业企业携手并进。
四、庖丁解牛:在有关标准要求、理论走势和发展变化中谋划未来教师培训工作
坚持学用结合,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培训工作要求,找准新时代教师培训工作方向,夯实新时代教师培训工作举措,谋定而后动,不断提升新时代教师精准培训工作效能,夯实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工作根基。
(一)梳理学习教师培训的指导标准、基本要求和实施指南,夯实谋划基础
2017年至2020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三个学科教学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和师德修养、班级管理、专业发展三个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从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框架内容三个方面对教师培训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列举了具体能力指标。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新教师入职培训指南、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指南、骨干教师提升培训指南、教师培训者团队研修指南、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补偿培训项目实施指南、乡村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幼儿园园长法治与安全培训项目实施指南、乡村幼儿园园长办园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实施指南、民办幼儿园园长规范办园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等11个“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指南,明确了培训对象、课时、内容要求等。2021年4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36个四川省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从课堂教学准备、设计、实施、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
(二)研究国际国内教师培训的理论走势,厘清谋划方向
国际上,美国学者肯尼迪(Mary Kennedy)提出教师培训的连锁生效理论,认为可通过在职培训项目带来教师知识变化、自由性教学做法、学生学习表现的连锁反应,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素养,在于推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克雷格(Helen Craig)在世纪之交提出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理论,确立没有唯一的最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教师发展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件事情、教师发展策略必须聚焦在促进课堂变革上等六个假定。加拿大学者提出教师培训“双路径”理论,认为从根本上看教师培训具有专业化与文化两条路径,教师培训应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与文化力。泰国学者提出教师培训的参与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培训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校本培训,它必须依据参与式学习理论来设计,即按照尝试错误、应对问题、解决问题与行为转变四个基本环节来组织。国际领先教育联盟(IALEI)2008年提出教师培训的“专业重构”理论,指出面向21世纪的教师专业性应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问题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发展、坚守教育事业的社会性、持续专业学习五个关键要素。欧洲教师培训基金会(European Training Foun-dation)2013年提出教师培训的“实践社团”理论,提出行动学习、横向学习、实践社团,对于在职教师培训而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特效性[7]。我国教师培训在理念与目的上采用缺陷弥补法、成长法、变革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着力推动行动教育、教学做合一、研学用一体,通过师本培训+生本培训,突出教师培训的效果、效率、效益等有效性。近年来教师培训模式的设计追求满足参训教师需求的适应性培训理念,指向问题解决的任务驱动式培训理念,强调基于教师职场应用的实践性培训理念,重视学员互动的参与式培训理念,强调资源互补的合作式培训理念,以及基于互联网资源的个性化培训理念[8]。这些都为未来教师培训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参考。
(三)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深度结合,落细谋划举措
围绕教师培训的规范性问题、精准性问题、效能性问题、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问题,以及参训教师的工学矛盾、供需矛盾问题,教师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问题等关键难题,进行深度思考、深入研究。遵循教师培训实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创新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优化选择教师培训风格,提升培训实效[9]。探索教师培训与信息技术结合,搭建省、市、县、校四级共用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集成在线培训、综合管理、专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体系化+碎片化的课程体系供教师常态在线学习,利用教师学习成长档案大数据,形成教师个人、学校、区域、学科教师的综合“画像”,为教师培训实施和专业发展提供“CT扫描式”“镜像切片式”能力分析状态数据,并为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提供全流程全过程周期性回路型精准监管服务。探索教师培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深化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体系,推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征集教师培训需求基础上设置项目,实行同一项目遴选多个机构承训,备选多套培训课程设置方案,落实参训教师的自主选择权,让参训教师自主选项目、选机构、选课程、选地点、选方式。探索教师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教师培训“学分银行”,与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和开放大学专业课程及学分体系融通,支持教师在参加培训的同时,以选课走学等方式夯实基础,提升学历。着力建强体系,支持市县教研机构、电化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整合形成教师发展机构,成立教师培训学院,强化教师培训功能。着力强化支撑,结合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遴选建设一批教师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针对高等学校、中小学校、教师发展机构、行业企业等遴选建设一批省、市、县教师培训基地和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培育一批教师培训师,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性。着力专业指导,遴选组建省、市、县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分级建强教师培训管理者团队、教师培训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指导教师培训工作专业发展,推动政校地企行多方互动,提升教师精准培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