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才之力 筑发展之基
2023-02-22周鸿
〉〉〉〉〉周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山东省滨州市深刻领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髓要义,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为引领,做优人才“引育留用”发展体系,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切实为事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
聚焦党管人才,把牢人才工作方向
党管人才是保证新时代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要求,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根本保证,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动摇,确保人才工作把准大局、方向、战略、定位。优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常态化工作机制,举办人才座谈会、国情研修班,畅通人才意见“直通车”渠道。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推选更多社会责任感强、影响力大的优秀高层次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畅通人才参政议政渠道,引导广大人才爱国奉献。建立市县两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建立党委“一把手”抓战略规划、政府“一把手”抓投入保障、组织部门“一把手”抓协调落实、行业部门“一把手”抓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其他部门“一把手”抓服务配合的组织体系,打造齐抓共管“体制链”。树立“全过程抓、抓全过程”理念,建立重点人才工作项目、县市区委书记“人才项目”、成员单位“特色项目”“三张清单”,建立定期研判、集中会商、现场观摩、专项述职、目标考核“五项机制”,细化到项目、固化到账面、量化到数字,推动重点人才工作全过程管控、系统化落实。
聚焦产教融合,夯实基础人才支撑
秉持“现代产业系于职业教育”的理念,大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推进产与才同频共振,城与教融合共生。把专业建在产业上。将产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方向,推动驻滨高校和市属各职业技术院校围绕“十强”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开办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实现人才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无缝对接。把学校搬到园区中。坚持“双元育人”“双师教学”,校企共建职教园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围绕支柱企业建立“冠名式”班级,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岗位,聘用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基地,把企业办成学校的实践基地,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把人才嵌入链条里。紧盯“十强”产业发展需求,实施“十万技能人才”梯次培育行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金蓝领”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建设“工匠型”技能人才队伍。
聚焦创新驱动,激发产业发展动能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了一流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紧紧围绕产业群产业链,一群一策、一链一法,围绕企业要什么、人才在哪里,绘就人才需求供给“两张地图”,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赴重点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实行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揭榜挂帅”制,靶向引进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精尖紧缺人才。办好“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优秀项目落地,真正做到延链、补链、强链。注重发挥高能级平台载体的龙头牵引作用,精准招引一批大院大所来滨设立分支机构、研究院、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体系,打造驱动创新的策源地、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切实让人才根系更发达、效能更强劲。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地方、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从高校院所选派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让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破题,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开展“百企引智”示范引领行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金融扶持机制,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聚焦改革赋能,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活力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要秉承“用政策吸引人、以机制成就人、靠服务留住人”的理念,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营智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潜力和创新活力。增强政策针对性和精准度,针对重点产业人才量身定制“个性化”政策,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支持,以政策红利释放人才活力。建立常态化人才政策评估调整机制,对政策清单进行动态优化,保持政策比较优势。打破人才评价“四唯”倾向,赋予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市级人才评价权,让用人主体站上“C位”,有效激发用人主体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积极性。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建立校企共引共用博士制度,推动高层次人才创新在高校、干事在企业。聚焦人才“急盼急需”问题,建立“关键小事”需求清单与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机制,让人才安居安心安业。办好滨州人才节,持续提升“爱滨才会赢”人才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创优尊重人才的城市环境,让人才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