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路径研究

2023-02-22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李俊佳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期
关键词:五育资助困难

文/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李俊佳

资助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内容和方法。2020年底,我国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减贫事业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阶段。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也要转型升级,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倡“五育”相融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五育”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成为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

一、“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内涵

“五育”并举的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资助育人目标相契合,彰显了丰富的育人内涵。

(一)明确回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五育”并举教会学生在成长中应该怎样做人、在哪努力、如何用心、对谁用情等问题,“五育”之间相互融通,打造资助育人“协奏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育人理念。知识性讲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技术技能的言传身教,强调事物本身的科学性;价值性讲的是蕴含在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侧重点在于对人的积极意义。“五育”并举既强调真理知识与技术技能的传授,又注重思想价值引领、美育的情感滋养和劳动精神塑造。

(三)要求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一方面,劳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密切相关。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既要教学生原理与规律,更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将人生理想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相结合,落实到行动中。

二、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是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这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要精准识别、精心培育,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发展与实践。从以物质帮助为主,到物质帮助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再到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机融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资助育人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变。新时代要进一步健全推进资助工作,需要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精准育人,将扶困与扶智、扶志交融,既要让学生念好书,练就过硬本领,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使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技能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国之大者。首先,“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塑造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输出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在开发人力资本、促就业的民生工程中有独特优势。高技能人才的供给、高质量的就业,需要实现经济困难学生人才培养“一人一案”、成才手册“一人一档”,使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播”。

三、“资助+五育”高职院校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的具体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结合学生申请、大数据匹配和班级评议结果,精准识别困难学生,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确保育人理念更为科学、育人过程更为精准、育人内容更为全面、育人方式注重协同。

(一)育人理念更为科学。“三扶”即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资助育人理念,将为学生赋能与励志教育贯穿始终。结合大数据手段精准济困,注重学生基本素养、兴趣特长、技术技能、创新精神、就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赋能。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通过主题教育、红色精神宣讲、现场思政课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扶困、扶智、扶志三位一体,实现学生从受助者到自助者,再到助人者的转变。

(二)育人过程更为精准。经济困难学生受自身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竞争环境的影响,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自信不足、害怕挫折、情绪敏感等问题,“四分类”工作法是通过访谈与调研进一步将贫困学生分为品学兼优、学业困难、心理异常、就业困难四类,便于开展精准帮扶与指导。

通过对苏州某高职院校覆盖三个年级的200名经济困难学生发放问卷,发现品学兼优学生占比35.2%,学业困难学生占比38.6%,心理异常学生占比19.3%,就业困难学生占比6.9%。品学兼优的学生具备自立自强的品格,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是贫困生群体中的表率和模范;学业困难学生大多存在挂科现象,学习存在较大困难;心理异常学生表现在自卑妥协、缺乏人生目标、挫折心理、社交障碍、适应困难,进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进一步访谈发现心理异常原因归为以下几类:原生家庭不幸、父母关系不睦或亲子关系紧张;高中学业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刚入学对新环境产生不适应的情况在大一学生中较多;就业困难学生以大三为主,表现在就业资源有限、求职技能缺乏和消极的就业观。

精准分类为精准管理与帮扶提供了依据。要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在物质奖励的同时更多地给予精神鞭策和鼓励。学业困难、心理异常、就业困难三类学生群体要针对困难原因,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针对学业困难学生采取朋辈结对互助、专题讲座、辅导课堂等帮扶措施,以互帮互助的形式,实现自我成才,形成“人人育我、我育人人”的环境;引导心理异常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经济状况,全面评价和定位自己,建立自尊、自强、自信的意识,积极融入班集体;就业困难学生要通过简历制作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提高求职技能,增强求职自信,一对一精准推送岗位。

(三)育人内容更为全面。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基、美育润心、劳育立根,五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全面发展。1.德育铸魂。资助育人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优势。德育贯穿资助育人工作始终,要在具体的资助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例如,贫困认定工作开始前,组织召开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要求学生如实提供家庭经济状况。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加强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资助工作,杜绝不劳而获的“等靠要”思想,引导学生把资助转化为奋发苦读、立志成才的动力。学生受到资助后,要及时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健全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公平公正的资助认定本身就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2.智育固本。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智育不仅指课堂文化知识的传播,还包括实习实训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是资助育人的智育目标。通过高品质的学习成效,使学生掌握扎实技能,练就过硬本领,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进而实现高质量就业。3.体育强基。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深刻阐释了体育的基础性地位。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体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传输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和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锤炼坚强意志。例如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学生感受奥运精神;中国女足重夺亚洲冠军的历程可以激励贫困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振奋精神、锐意进取。4.美育润心。高校美育的本质在于滋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由弱转强,由薄转厚”,进一步强化其意志,完善其行为,最终培育完整的人。在贫困生的美育工作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审美,引导学生对美进行追求,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其次,通过美育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美,体会到情感的愉悦,利用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精神。5.劳育立根。由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形式大多不需要受助学生付出回报,虽然可以很大程度缓解其经济困难,但也极容易造成学生“不劳而获”的惰性心理。在新时代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劳动教育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对其他各育的综合实践运用与成果的检验,不仅教会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志愿服务和企业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由受助者变为助人者,在知行合一中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回馈与反哺。

(四)育人方式注重协同。“五育”是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的有机整体。通过将“五育”贯穿到资助工作各环节,育人主体协同、“五育”之间融通,形成协力协同、融会贯通的育人整体效应,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育人效果。首先,在“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中,要构建不同主体协同联动的育人力量聚合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不同育人主体间流动、共享与融合。资助育人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但辅导员并不是唯一的育人主体。在大思政背景下,任课教师要精心从教、潜心育人,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与辅导员形成育人共同体。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可以依托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锻炼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一项岗位工作技能。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要注重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资助育人优势,形成资助育人合力。其次,“五育”融通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育内融合,即从某一育切入,在一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引领“五育”、践行“五育”。例如德育贯穿资助育人工作始终,其思政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价值引领、行为引导和育人氛围营造上。第二种形态是跨育融合,依托具体的活动载体进行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例如依托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工学交替,通过校地合作组织学生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回报社会,将课堂内的科学知识、技术技能与课堂外的劳动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相互渗透,实现智育与劳育共同发展。

四、结语

通过“资助+五育”创新资助育人模式的发展趋势,不仅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高职院校走出“扶困需求满足不够、扶智目标达成不够”的资助育人困境,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五育资助困难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困难中遇见团队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