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模式创新

2023-02-22哈尔滨李文焕

现代企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建筑工人产业工人劳务

□ 哈尔滨 李文焕

在数字时代,传统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管理模式随着5G、区块链、IoT、大数据、AI、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建筑施工管理模式持续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对劳务用工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面对“用工荒、老龄化、高技工难求、流动性大”等一系列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实际问题,依托数字技术,利用“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理念,展开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模式创新探索。

一、数字时代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发展趋势

1.培育建筑产业工人是行业发展趋势。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促进建筑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做实建筑产业工人培育载体,包括引导现有劳务公司转型发展,大力发展专业作业企业,鼓励建设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加快企业对于自有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基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转变,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一线建筑工人亟需提档升级。以云计算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给这一转变带来了新机遇,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将“农民工”转变成数字化的建筑产业工人成为可能。建筑施工企业发挥主观优势,为我国培育素质过硬的大国工匠,改善劳动力结构,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势所趋。2021年7月15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培育数字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建筑工人智能建造技能。建筑产业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依靠一支现代化和数字化程度高,并且有知识、有能力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助力四川建筑业由大变强。

2.劳务用工数字化是广大农民工的共同心声。在城镇化的大潮进程中,广大“农民工”群体发挥了工程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何谓“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进入城市,参加工程建设工作,又是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建筑工人。这种在“农民”与“建筑工人”之间的身份切换,让他们获得了一个称呼“农民工”,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也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名字“新产业工人”。

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很多愿意去做“外卖小哥”或者“快递小哥”也不愿意走进施工现场与钢筋模板混凝土为伍,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相对高薪的建筑业技术工种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干不了,靠简单出力干的工作已逐渐被工程机械替代。经过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的“新产业工人”被建筑施工企业所青睐,促使广大农民工在找工作、职业培训、权益保障等多个方面有着数字化、专业化的诉求,也希望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有保障的生活。因此,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成为建筑产业工人和推进劳务用工体系的数字化,就是响应广大农民工的共同心声,用互联网平台为广大建筑产业工人服务,让其在城市安居乐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新主人。

3.赋能建筑产业工人,是建筑施工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整合建筑施工企业内外部劳务资源,搭建建筑产业工人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平台信息公开公平、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有效地为建筑施工企业解决劳务用工廉洁、用工溯源信息难、季节性用工合规难、劳资纠纷等长期困扰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问题,从而降低用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引导传统劳务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逐步转型为专业作业公司,而不是传统的靠资质“吃饭”,有效提升劳务服务水平做更专业的事。与此同时,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匹配,为建筑产业工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选择与自身更适合的工作,找活更靠谱,真正实现工作有保障、合同有保障、工资有保障,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

目前一些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在布局打造数字化劳务用工云平台和建筑劳务产业园,通过“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方式,在劳务派遣调配、小微企业托管、建筑产业工人培训、产业投融等方面构建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生态圈,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伙伴共创未来、共享发展新机遇,重塑了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模式梳理

1.终身制模式阶段。建筑行业的终身制劳务用工关系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人参加工作主要是通过被分配的方式进入建筑施工单位上班,工人与所属单位形成了终身雇佣关系。在这一时期,企业用人机制按照计划进行,工人工作相对稳定,与此同时,薪酬制度形式单一,工人工作积极性相对较低。

2.劳动合同模式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为进一步激活市场经济活力,建筑工人的“铁饭碗”被逐渐打破,合同工、固定工、临时工等劳动合同形式的用工模式开始成为主要用工模式。建筑施工管理和劳务作业层的分工更加明确,催生了“包工头”带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象。随之,也产生了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务用工管理混乱的问题。

3.劳务分包模式阶段。2001年以后,建设主管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等级划分标准的相关文件。劳务企业开始取代“包工头”带领的建筑队,推进“小散乱”的“包工头”建筑队向规范化、市场化的劳务分包企业转变。此时,建筑工人和劳务分包企业建立工作关系,并由劳务分包企业对工人进行统一招募、职业培训和管理。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可以与分包企业建立专业工程或劳务作业分包合同。

4.专业化用工模式阶段。2020年以来,随着建筑施工劳务资质改革、新型建造方式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推进,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发展专业作业工种的专业作业企业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自有建筑工人队伍建设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共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1月印发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改革建筑劳务用工制度,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吸纳高技能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首席技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成为众多建筑施工企业的新名片,建筑劳务用工模式趋于专业化。

三、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的现状分析

1.用工无序和管理难度大。目前在施工一线工作的建筑工人主要由分包队伍的各类建筑工人组成,这些建筑工人因为工作地点、家庭情况、农忙农闲等因素的影响,无序流动性大、工作稳定性差,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进行建筑工人的可持续组织和管理相对比较困难,经过专业培训的优质建筑工人流失情况严重。与此同时,给建筑施工企业提供劳务服务的劳务企业,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承担责任的能力参差不齐,也加大了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用工单位管理方面的难度。

2.建筑工人老龄化和技工难求问题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比上年提高0.6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9.4%,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农民工平均年龄继续提高。建筑工人老龄化不断加大,也影响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劳务分包企业“空心化”倾向日趋严重,部分项目往往临时拼凑队伍,建筑工人缺乏稳定性,人员受教育程序较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保障力度不足;建筑工人工作履历、培训履历、信用档案没有形成体系,建筑施工企业不能真实掌握建筑工人的基本情况及业务技能水平,从而无法针对性采取培育方案。

3.用工信息存在“孤岛”。在建筑施工企业招建筑工人和建筑工人找工作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当前,大多数建筑工人还是采用跟着“工头”的方式找到工作,因为“工头”通过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沟通与建筑工人建立起了天然的个人信用。当前在市场上,零星出现的一些招工找活平台,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之间的信息互通、信用搭建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公司、项目部等单位针对建筑工人的专业化培训,未能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建立起企业级或行业级专业建筑工人库和工匠档案体系。

4.数字化劳务用工服务存在机遇。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使用建筑工人这一重要生产资源的主体单位,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建筑工人原始数据。在建筑业市场日趋成熟和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向建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建筑劳务业务拓展,是一种立足施工主业展开可持续经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对于建筑工人用工过程、流动去向、履约评价等内容,目前还没有全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建筑施工企业旗下庞大的建筑工人群体拥有巨大的数据挖掘和商业化运营服务空间。

四、数字时代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模式的创新探索

1.强化劳务用工机制体系的创新。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用工机制的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应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至少从建筑产业工人的培育保障、薪酬保障、权益保障等方面着手,推进劳务用工机制体系的创新,就是要为广大建筑工人赋能和服务,增强建筑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广大的建筑工人一听到建筑施工企业名字就觉得在该企业的工程项目上干活,建筑工人自身的安全、工资、生活是有保障的,从而通过劳务用工机制体系的创新,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用工信用体系的建立。

例如从建筑产业工人的培育体系入手,建筑施工企业通过组建劳务资源统一集成管理公司,投资建设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或劳务产业园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和上下游小微劳务企业办公的问题。但对建筑施工企业本身而言,不仅要培训建筑产业工人,更要让参与培训的建筑产业工人在工程项目上发挥专业化建筑工人的价值,同时要留住建筑产业工人不被竞争对手挖走,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成体系的去思考和布局,可以搭建企业级建筑产业工人培育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劳务大数据驱动企业,在激励机制、薪酬保障机制、用工规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方面的变革。从而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劳务资源供应链的稳定和一线劳动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2.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在数字时代,可以利用现代数字手段,立足于“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原则,建设以为建筑产业工人服务,保障用工单位廉洁高效、人力供应链稳定为核心的建筑产业工人数字化服务平台成为可能。进而逐步在建筑施工企业内建立起一套管理和服务系统,提供定制化、数据化、智能化、便捷性高的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建筑产业工人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至少关注以下三个方面:①强化数据治理。构建基于“云平台”架构的统一平台基础框架,建设内容包括云平台基础设施、数据层基础、业务层基础服务和应用层用户系统、数据治理标准。通过规范的数据接口,进行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形成企业级劳务数据治理体系,为平台中数据流通打下坚实基础。②搭建数据中台。在建筑施工企业劳务数据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充分兼顾IaaS云平台建设以及SaaS层建设,纵横向数据打通。以主数据为核心,搭建数据中台。将建筑产业工人数据与监管平台结合,加强大数据分析,压实各个层级的管理责任。让工人数据、项目数据、企业数据、监管数据、行业数据形成良性生态循环。③分期建设平台。平台建设工作应该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实际需求,有序分期进行,降低试错成本,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a.平台建设初期:可在劳务实名制系统基础上实现基本的服务功能,比如招工找活双方的交易撮合,建筑产业工人与班组长之间的记工记账、建筑产业工人的权益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和劳务公司之间的薪税系统、用工方和建筑产业工人之间的评价体系等基础内容的建设。b.平台应用完善期:优化和完善平台各业务子系统的功能模块以及相应的扩展性功能需求的实现。在平台建设初期已完成部署的功能运行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将第二批具备条件的功能类型如社群管理、培训赋能、智慧大屏、融资服务、与外部系统集成等功能纳入平台,完善平台服务功能。c.平台运营发展期:持续迭代,延伸建筑产业工人服务业务链。

3.构建生态化服务化劳务用工体系。在生态构建方面,从建筑产业工人全业务链出发,为C端(建筑产业工人)、B端(建筑施工企业)、G端(行业主管部门)以及X端(其他)的相关方提供“C+B+G+X一站式一体化”数字服务。起步选择一定数量的建筑施工企业、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共建建筑产业工人生态圈合作试点。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建筑产业工人发展,着实解决传统建筑行业劳务用工痛点,共同推进建筑产业工人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通过政企融合等方式,大力孵化地方区域建筑专业作业企业,将小、散、乱的劳务工人输出模式转变为规模化的建筑产业工人输出模式,打造建筑产业人力生态圈。

在服务运营方面,推进建筑领域数字业务化,满足相关方在建筑产业工人数字化平台实现招工找活、工资发放、培训赋能、信用体系等业务层面的应用需求。将为建筑产业工人服务和现代数字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建筑产业工人服务基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通过APP或小程序的便捷化应用,将农民逐步培育为数字化的建筑产业工人,对建筑劳务提档升级,实现建筑工人有技能、高素质、规模化输出。利用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保障建筑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持续改善工人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构建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新型用工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工程项目一线,建筑工人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峻,为缓解建筑工人老龄化带来“用工荒”、建筑产业生产力低下及建筑质量与安全风险高等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出台相应政策,全力促进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智能建造、绿色施工和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建设的直接相关方,培养更多的职业化建筑产业工人,通过工程建设生产关系中劳动力要素的数字化迭代升级,加快推进建筑行业劳务用工方面的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赋能建筑产业工人,走专业化用工之路,符合国家政策的引导与建筑工人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广大建筑工人既是建筑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也必然是时代发展红利的共享者。

猜你喜欢

建筑工人产业工人劳务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建筑工人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泸州市建筑工人的职业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上半年全省实现劳务收入同比增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