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问题的必要性与对策

2023-02-22安徽芜湖赵倩倩

现代企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主体责任

□ 安徽芜湖 赵倩倩

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更加突出,迫切需要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其中,民营企业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治理多主体之一,必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更加注重主体的多元性。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治理方式、社会组织、矛盾化解机制、公共安全体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调查显示,2012年至2021年底,全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6万户增长到4458万户,其在全部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2%。民营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创新创业、改善民生福祉等社会治理层面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1.社会治理概念。上个世纪,学者毛寿龙指出,社会治理有别于社会统治和管理,介于两者之间。随后,又有学者提出社会治理的主体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类型的公共管理组织。社会治理突出的是基于制度的指引,各主体参与社会事务,强调的是主体的多元性,除政府外还包括其他社会主体,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大众,以公私协调、彼此信任、平等协商、相互作用的方式,达到协调互动、共同治理的治理状态。因此,社会治理实现了从集权到分权、从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到多方力量合作的转变。

2.理论支撑。①“四个治理”原则。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社会治理理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社会治理要坚持“四个治理”原则,即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四个治理”原则更加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社会治理形势,为社会和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提供了有效路径。

②多元主体理论。社会治理不同于社会管理,区别之一就是主体的多元性。前者是垂直化治理形态,后者是扁平化;前者是命令式治理,后者是法制化治理;前者治标为主,后者治本;前者治理理念是一元主体,后者是多元共治。由于社会是有机整体,在社会系统中各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因此社会治理当是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有机整体。多元主体理论认为,社会治理是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会大众等关联主体,在整合资源要素的基础上,以协商合作的方式达到社会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

二、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1.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典型模式。目前,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政治类、社会类、经济类,如成立社会组织、入股村集体经济、参与基层竞选等。一是伴随民主制度与相关政策的完善,促进了民营企业法人参与基层选举,充实农村自治队伍。尤其是2010年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政府鼓励,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法人投身到基层自治队伍中。以南陵县为例,近些年,南陵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三农”发展、夯实基层基础,在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始终坚持从本村致富能手、回乡大学生、退役军人、成功企业家等优秀人才中选配班子,切实提高村干部致富、帮富、带富的能力。

二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中还有借助社会组织如社会慈善组织等发挥作用的。不仅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形象,而且弥补了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不足,扩大了覆盖面,维护社会稳定。为此,不少民营企业联合成立了爱心协会,成立公益慈善组织,面向低保、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发放救助款,这与政府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制度互为补充。2021年,南陵中通双彩等多家民营企业均签订校企共建合作协议,通过“一企帮一校,一员扶一童”定人帮扶、“一学期一次,一次一轮换”定时帮扶、“一次以主题,一对一上门”定点帮扶等措施,加强对困难学生资助,承担企业扶贫济困、发展教育的社会责任,带动园区企业关心关爱贫困学生,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时代正能量。

三是入股村办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治理以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模式也是企业最擅长的模式,尤其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不少民营企业入股村集体经济,参与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培育工程,在振兴乡村产业上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南陵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家,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18家,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家,省级家庭农场19家,省级及以上合作社11家,这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民主决策水平,实现群众增收,换届村办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第一,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是缓解基层治理压力的需要。现实中,由于基层政府在运行中面临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等治理压力,同时在对基层政府考核中,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环保等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考核项目多采取发包制,而单独依靠行政手段处理安全生产、环保等事务则人、财、物力成本较大。对此,鼓励企业参与其中,变革单纯的行政治理方式,将能有效缓解基层治理压力,破解权责不统一的治理困境。第二,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是基于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考虑。如不少企业在发展历程中认识到因环保、劳动关系等生产经营风险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不良后果,为此,不少企业通过参加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正面形象,来减少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参与社会治理,促进企业内部制度完善,实现现代化转型发展。尤其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污染防治上,政府出台奖补激励机制,刺激企业制定减排计划,提高技术,强化环保资金审核,实现变政府监管污染防治为企业强化自我约束管理,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化转型。

三、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不完善。虽然2019年国家已出台相应政策,推动企业参与涉企政策的制定,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完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但是目前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顶层设计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包括治理制度欠缺和利益转化制度。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基层政府在面对属地管理考核目标任务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通常会采取非制度化、非正式方式向企业施压,如私人关系等,这不仅会干预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公私交叉难保障亲清政商关系,带来一定的权力寻租风险。另一方面,存在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忽略企业的市场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制度缺乏的问题,使得企业参与社会治理主动性、长期性预期不足,往往出现以退出来规避风险的现象。

2.理念精力不足。由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起步较晚,民营企业整体上规模较小,加之企业自身的趋利性,轻社会效益重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精力都存在不足的问题。一是理念滞后。不少民营企业秉持的仍是传统经营理念,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这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治理所带来的额外负担相冲突。所以,不少民营企业通过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方式节约成本、获取经济利润。但是,企业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应当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可见,传统经营理念一定程度制约了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二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精力不足。民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主要的精力放置于市场竞争,而社会治理的精力更多是建立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物质基础的,故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精力有限。

3.组织化程度较低。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较受限,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依赖;加之,民营企业难摆脱家族式管理的模式,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理念,民营企业职工流动性大,党组织较为松散,所以民营企业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多单打独斗,须借助商会协会等组织,诉求表达渠道有限。也正因此,故以民主协商的社会治理方式,在民营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的影响下,往往转变为政府机构的行政任命,使得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单一。例如一些企业将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视为履行社会责任,但这样的社会责任报告以企业自我标榜为目的,并非回应社会利益相关方实际诉求,认可度也较低。

四、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加强内外制度建设。一方面,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党群组织和社会公众关系,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化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避免缺位。另一方面,制定权责清单,明确在社会治理中政府、企业各自的参与方式、参与范围、参与责任,避免各参与主体错位,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完善监督、激励等各方面制度。尤其要明确民营企业的角度定位。既要关注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评价问题,又要重视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关系,明确定位,划清边界,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是加强效益转化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政府服务市场。同时,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政府层面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民营企业融资、人才、产权等方面出台更多举措加以完善,聚力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激励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

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要通过完善立法,明确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社会责任地位、职工维权、环保等义务,从法律法规层面形成对民营企业的刚性约束。同时也利于明确权责边界,避免拔高企业负担,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督促其履行合理义务。

2.提高主体意识能力。第一,政府要让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到其价值意义、深刻内涵、责任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第二,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较大,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可见,市场竞争、企业压力都在倒逼其履行社会责任。第三,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宣传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座谈等多种方式,强化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认识到社会责任履行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认识到民营企业对社会环保等多领域具有影响和引导作用,认识到企业文化、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多措并举让民营企业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第一人。

3.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民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而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化程度,就要破旧立新,具体来说就是打破以经济导向而形成的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再以社会治理为导向,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资源划分合理的关系。对此,一方面,加强企业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党组织的培育发展,改变民营企业单打独斗、表达诉求渠道有限等现状,提高民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沟通平台,用数字化手段整合治理资源要素,打破信息壁垒,加快信息运转速率,降低协商成本;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利用自身经济优势,参与到如环保、养老、物业、设施管护等社会治理领域。

4.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一是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因为公众也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利益相关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离不开公众的支持与监督。具体来说,公众是市场的终端消费者,民营企业的产品问题深受公众关注,也与公众的需求满足紧密相关,故社会公众应积极主动监督企业行为,尤其是社会履责行为,并与政府、社会组织等一起形成对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监督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二是构建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其中,行业协会和商会要发挥重要作用。因为行业协会和商会充当着政府与企业沟通的纽带。行业协会、商会当从行业准入门槛、标准拟定、行业规划等方面,推动本行业所有民营企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履责评价体系,包括企业诚信情况、守法经营状况、收缴纳税情况、员工维权情况、社会公益慈善情况、社会安全维护情况、节能减排情况等均纳入评价体系当中,以此来规范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行为。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尊重民营企业意愿,又要保护民营企业合法利益,同时优化外部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激发起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治理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主体责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