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灾治理工程施工管理重点分析与研究

2023-02-22吕胜坤

科技与创新 2023年2期
关键词:后缘锚索滑坡

吕胜坤

(贵州地矿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1],既有降雨、融雪、地震等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也有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危害。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治理高度重视,关于地灾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逐渐健全。国家相关部门也修订和发行了各类地灾规范和标准,从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全面规范了各类地灾治理行为,对治理工程施工也从开工、实施、验收、运行全过程制定了监管办法[2]。目前,地灾治理工程施工,一些特殊环节仍往往容易被管理人员轻视,其实质对工程施工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工程实例对施工中特殊环节的重要性和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利于提高地灾治理工程施工管理效果。

1 项目概况

研究项目属于典型滑坡类地质灾害区域,中心地理坐标为104°54′12″E,25°09′25″N,滑坡后缘以裂缝为界,前缘以陡崖临空面为界,横向长约200 m,滑体北东侧宽50~270 m,中部宽5~10 m,南西侧宽20~30 m,平均宽度约220 m,滑体厚度约30 m,灾害体体积约100万m3,规模等级为大型。滑坡类型为浅表层岩质牵引式滑坡,主滑方向45°。

设计综合治理方案为:①滑坡Ⅰ区采用清除挤压破碎区+放坡;②原滑坡后缘陡壁采用危岩清除+预应力锚索+主动防护网+抗滑桩支挡+截排水工程;③滑坡ⅠⅠ区采用主动防护网;④滑坡体堆积区采用清理土石方+光面生态修复。

2 准备阶段工作管理

准备阶段工作,特别是前期的技术、现场、资源准备工作应作为重点加强管理。

2.1 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关系着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是否能有效地指导生产。研究项目技术准备工作包括:①熟悉勘察报告,充分了解项目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环境条件,便于施工过程中为地质条件的准确判断、安全风险识别、工程造价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②对周边环境的调查,包括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空中障碍、邻近水域、交通状况以及原材料供应市场信息调查等;③研究和熟悉设计文件,包括平剖面、细部结构图及设计要求,结合设计报告说明书,充分理解设计意图;④熟悉施工合同,对合同工期、工作范围、计量计价、工程款支付、变更程序、索赔事项、违约责任等主要条款要充分理解,并对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交底;⑤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管理的核心文件[3],是工程计量计价的主要依据,是用以指导施工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性文件,直接影响施工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效益等的管理成果;⑥组织好安全技术交底,应层层落实,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交底,各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专业技术员对本分部分项工程全部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交底,交底需交底人与被交底人双方签字存档。

2.2 现场准备

现场准备,是对项目现场管理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研究项目现场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部布置:在兴马大道右侧,办公室、食堂采用活动板房搭建,卫生间、浴室采用标砖砌筑,总占地面积约800 m2。

交通导行措施:封闭兴马大道右侧,左侧单幅双向通行,封闭区域全断长560 m,采用铝合金柱加彩钢瓦进行封闭,封闭高度2.2 m,在K0+000处设置6 m×5 m的钢构架柱1#大门,供办公区与生活区出入口;封闭场区内通组公路,全断长200 m,采用铝合金柱板加轻质夹芯泡沫板封闭,板上挂绿色环保网,设置6 m×5 m的钢构架柱2#大门,供施工区出入口;在距离封闭区域上下游50 m处,分别布置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反光锥。

施工便道:滑坡后缘施工区,沿滑坡后缘A型抗滑桩布置区10 m外修建3.5 m宽的级配碎石路面施工便道,全长约250 m;在后缘坡顶修建3.5 m宽的级配碎石路面施工便道,全长约100 m;在滑坡后缘坡顶沿锚索布置区顶部3~4 m外,搭设2.0 m宽的钢管脚手架满铺木跳板的施工便道,全长约180 m;后山危岩带主动柔性防护网和截排水沟工程,从截排水沟沿线修建1.5 m宽的级配碎石路面施工便道,全长约750 m;坡面绿化施工便道从兴马大道边沿到滑坡后缘修建1.5 m宽的级配碎石路面施工便道,全长约300 m。

供水系统:办公区与生活区用水用水从兴马大道右侧人行道下供水管路接出;施工区用水从兴马大道右侧接驳点引出,主水管布设在施工区域场地周围,每隔40~50 m设置一处取水点,分别供给现场各区段生产用水。

供电系统:施工用变压器已安装在兴马大道左侧靠近滑坡Ⅰ区,滑坡ⅠⅠ区和滑坡后缘需重架设线路,滑坡ⅠⅠ区和滑坡后缘架设线路长分别为100 m、300 m,布设1个一级配电箱、4个二级配电箱。

2.3 资源准备

资源准备是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绝对后勤保障。研究项目资源准备工作包括:①人员投入。根据招投标文件、合同要求配置项目管理人员、专业和特种作业人员,根据治理项目设计治理工程措施、专业种类等配置班组及劳动力,班组人员可根据项目施工顺序分批次投入。②机械投入。根据计划采用的施工方法选择对应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检测试验设备,并按项目施工顺序节点时间分批投入。③材料投入。根据分部分项工程工作量和计划采用的安全防护措施测算主要材料、周转性材料、安全防护材料使用量,并按项目施工顺序节点时间投入。

3 开工前重点难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对项目施工重点难点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以对施工全过程管理起着指导性作用。研究项目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重难点一:项目是典型的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施工项目,且滑坡后形成了高边坡,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作是本项目的一大重点与难点。

应对措施:施工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批准后,施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交底,主体工程实施前,安全防护工程应验收合格;做好监测预报工作,施工过程中结合已安装的监测预警设备,项目部再配置两三名专业监测人员,每天对施工区域周边情况进行监测,并实行每日一报制度;专职安全员每天对安全防护工程、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重难点二:锚索分项工程最大设计张拉应力达2 000 kN,锚索长度25 m,每孔12根Φ15.24 mm锚索,脚手架搭设、锚索孔成孔、锚索安装、张拉等工序均是项目管理的重点控制工序及施工难点。

应对措施:顺坡向搭设满堂(多排)脚手架,搭设高度最高约为45 m,底部宽度不小于6 m,高度大于坡顶1.2 m,顶宽不小于1.5 m,脚手架每两排锚索(杆)向边坡内缩进1.0 m;脚手架加固,根据锚索(杆)间距,每根锚索(杆)形成一个施工平台,加固锚杆采用Φ32 mm螺纹钢筋,梅花型布置,间距同脚手架步距,入岩深度不小于1.5 m,外露0.8~1.0 m,以满足锚索(杆)工序施工的操作平台,脚手架外侧全断面悬挂绿色安全密目网,锚索(杆)施工层全断面铺设木脚手板;锚索成孔采用2台锚固钻机,一机一台高压空气压缩机成孔。

重难点三:危岩体清除工程5 834 m3,坡高路陡,施工难度大,安全要求高,如何确保危岩体施工安全是项目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应对措施:危岩体清除采用控制性爆破、人工配合清底修整边坡,委托专业爆破公司实施;坡顶安全防护采用钢管脚手加架竹条板结构,长约200 m、高3 m的垂直安全防护;坡脚设置落石槽,采用外购砂石,人工装袋堆砌,分3段堆砌;在A1—A22桩区间滑面陡壁下缘外40~50 m处堆砌长120 m,A22—A30桩区间滑面陡壁下缘外60—70 m处堆砌长共80 m,在A22—A30桩落石槽下面再挖一条3 m×3 m×80 m的缓冲预防沟槽,落石槽内回填深1 m、宽2 m的土层。

重难点四:工作量大、难度高、工期短,如何保证在合同工期内完成全部施工项目是项目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应对措施:施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组织施工;每半个月检查核对一次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进度落后的工序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相对应的措施,如增加设备、人员、材料物资的投入,变流水施工为平行施工等方法。

4 工程变更管理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因其复杂性、多变且不可预见性的特点,且勘察设计阶段往往无法完全排查,需要施工阶段二次排查,致使施工中存在变更的情况增多,要求施工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各种签证、工作联系函工作,为变更提供依据。

研究项目实施过程发生的主要变更有:增加了从滑坡体至兴马大道边的排水沟,长约500 m;增加了抗滑桩A1—A9段桩间板;取消了原滑坡后缘陡壁处主动防护网和绿化工程;原滑坡后缘陡壁处危岩清除工程量比原设计预估工程量增加较多。

当变更发生时,均及时请参建主体单位至施工现场踏勘确认变更事实,由设计单位作出设计变更,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变更通知书编制施工方案,同时对变更项目增减费用进行估算,一同报送监理、建设单位,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当涉及重大设计变更时,变更后须组织原设计方案评审专家重新评审通过后方能实施。

5 监测监控管理

地质灾害是地质渐变过程,施工过程中灾害体也常处于不稳定或变形中。为了解灾害体变化过程,为信息化动态设计提供依据,更好地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中需全程进行监测监控。施工前应根据监测设计要求编制包括监测范围、对象、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布图等主要内容的施工监测方案。

研究项目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表位移监测、预应力锚索应力应变监测、抗滑桩挠度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地表位移监测采用GNSS对斜坡地表位移进行长期自动化监测;预应力锚索应力应变监测选用锚索测力计长期自动化观测锚索应力的变化;抗滑桩挠度监测采用固定式测斜仪,并将固定式测斜仪及测斜管安装在抗滑桩靠山侧,每根桩布设6个测点,长期自动化监测;施工期间还结合人工巡视监测,主要是对治理区原有或新增的地表裂缝、建(构)筑物裂缝、地表水变化等进行监测。对于监测频率,施工期间为一天一次,雨季或变形加剧时应加密监测的频率;施工期每次监测完毕后应及时将资料整理并通报给关联单位。

6 结语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管理除加强对特殊环节的重点管理外,更应做好治理工程施工中进度、质量、成本的控制和安全、合同信息等全方位的管理。分析和研究影响工程管理的特殊环节并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地灾治理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水平,为实现地质灾害治理目的,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后缘锚索滑坡
B737-NG飞机后缘襟缝翼卡阻问题分析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一种新型扩体锚索在软土地区复杂深基坑中的应用
不同锚索参数对预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