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融合:丝绸之路上体育文化的传播学分析—以唐朝马球为例
2023-02-22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中南山创新学校
许 坤 刘 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中南山创新学校
以文化传播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探索马球运动的传入之道、盛行之路,并探讨促成马球文化空前繁荣的内在、外在因素,研究发现:唐朝马球运动的发展立足于稳定的政治环境基础之上,沿丝绸之路传入长安;马球运动得以迅速推广的原因在于马球运动自身内在价值迎合了唐朝的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受到了朝堂内外的追捧。研究还对马球运动兴盛的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马球运动在唐朝迅速推广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第一,上层阶级对马球运动的热衷促进了马球运动的发展;第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马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温床;第三,开放包容的政治环境使得唐朝人民有极高的文化自信,外来文化得以传入唐朝并被唐朝人民所接纳;第四,陇右地区对外来文化的缓冲,缓解了文化接受与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为马球运动的接纳与融合提供了条件。最后结合马球运动的传播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为我国新时代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如何促进新时代民族文化的传播,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外来文化的选择、接纳与融合需要怎么进行?本文另辟蹊径,追根溯源,以史为镜,探讨马球运动在唐代的传播、融合和推广,以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文化传播学研究途径与方法,里弗斯认为,研究各族相互关系对于了解他们的文化发展是重要的,各族的联系及其文化的融合是发动各种导致人类进步力量的主要推动力[1]。唐代是封建社会文化交流最为频繁、辐射面积最广的时期之一,其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和拓展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华,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唐代文化体系。本研究旨在分析马球在唐代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探讨马球运动发展与唐代社会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马球文化被唐代文化所接纳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马球的起源
关于马球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唐)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今西藏)大好为打球(马球),比令亦习,曾一度观之。昨升仙楼有群胡街里打球……’”可以看出,初唐时期马球运动就已出现在长安城,但当时人们还不会打马球,由西蕃人首先开展。阴法鲁教授也在《唐代西藏马球传入长安》一文中进行了同样的阐述。
唐代时期的“西蕃”和唐代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唐代初期为保证国土安定,朝廷主动与西蕃交好,加强了两国间的贸易往来,马球也随着商道传入中原。另一说为马球由“波斯”传入我国,向达、罗香林先生都认为,波罗球(即马球),是一种马上打球游戏,发源于波斯[2]。郝更生在《中国体育概论》一书中也提到,马球经过波斯传入土耳其和西藏,最终在唐代开始流行起来[3]。
各专家对马球传入唐代的时间和传入路径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也存在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马球运动传入唐代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体育项目之一。
马球能被推广的内在价值
一种外来文化要想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并生存下来,必须经历群体选择、适应和改造的过程。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散布过程,归根到底还是文化价值的传播。马球传入唐代初期并非被用作娱乐,《温汤御球赋》中提到“伊击鞠之戏者,用兵之技也”[4],由此可见,马球运动的价值同样体现在士兵训练上。唐代疆域辽阔,自唐太宗开始,统治者意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开始对骑兵进行日常的军事技能训练,相对于之前枯燥的训练,马球运动集娱乐与训练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将士们的训练积极性,故很快在军队中得到了普及。唐玄宗时期甚至颁布诏书指出,马球运动不能“徒于禁中”,而是要“示于天下”,马球运动的军事实用功能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唐代的“尚武”之风尤盛,这也让马球运动在民间得以迅速推广。
马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攻防间的博弈、合作等能够很好地展示个人技巧和团队风采,因此,马球运动被选作唐代“体育外交”的竞技项目之一,并为唐代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代邻国众多,国际间的交流频繁。据史料记载,唐蕃往来时经常举行马球比赛,马球成为外事交往活动的一项内容[5]。马球运动成为两国交流的纽带,其外交价值得以实现。
马球对唐代内部的交流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唐代皇帝热衷于马球运动并亲身参与其中,甚至为了更好地在宫里打马球,宫廷中专设“打毬贡奉”“毬工”等职位[6]。皇帝与诸王同乐,增进了君臣关系。同时马球的社交价值也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唐代后期,科举及第的新进士们都要聚会开展击球比赛。《唐摭言》中记载有“乾符四年(877),诸先辈月灯阁打球之会”“咸通十三年(872)三月,新进士集于月灯阁为蹴鞠之会”[7],新进士们通过打球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也通过这种集会广交朋友,结识贵人。
马球运动的军队训练价值、外交价值、健身娱乐价值等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实现,这是马球运动得以被唐代人选中并推广的主要原因。
马球运动兴盛的条件
影响社会对外来文化接受程度的因素包括:传出文化对借入文化的使用价值;传出文化被整合入借入文化的难易程度;传出文化的声望;借入文化的保守程度;还有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抗性等。归纳马球运动的传入、推广和发展原因,还需要探讨文化价值的认可与接纳,从而得出马球运动风靡唐代的推动力。
上层的热衷
马球传入唐代受到了上层社会的喜爱。《资治通鉴》中记载,“上(唐中宗)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8],皇帝对马球运动的喜好极大地提升了马球运动的知名度,推动了马球的推广。这一点罗春林先生在《唐代波罗球戏考》中也有提及:“国君嗜好于上,武臣效尤于外,而佳人宠佞竟相讲习,以投时好……”统计唐代立国前后三百年的史料可以发现,喜欢马球运动的皇帝多达十一人,且有两位皇帝的马球技艺高超[9]。为迎合皇帝喜好,许多王公大臣、达官显宦等都开始“主动喜爱”马球运动,这极大地推动了马球运动的发展。
安定的社会环境
唐代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马球的传入提供了“温室”,一系列安内的经济措施得以实施,让唐代创造了百余年的盛世。同时,唐代采用“胡汉并用”的兵制,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安定。为保证边疆安宁,唐代开国之初就加强了对西北部边疆的运营,使得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先后成为大唐重镇。外交上采用和亲的方法处理少数民族事宜。一系列安内攘外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维护了唐代社会环境的稳定。文化发展受到了社会制度变更的影响,稳定的唐代社会制度为马球运动的稳定、连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使得马球运动在唐代得以延续性发展。
唐代的文化自信
博厄斯认为:文化现象不是处于真空之中,文化的借用是发生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事实;要了解文化传播,就必须了解文化的所有侧面[10]。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经验,发明了围棋、马术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同时唐代文化凝聚了华夏、楚汉、吴越等各地文化的精粹,其文化根基可以说是博而广、精而深;成熟的封建社会让唐代文化居于世界前列,使得唐代人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自信让唐代人更愿意主动与外来文化交流并接受外来文化,这种文化自信是马球运动能够传入唐代并被接受的基础。
开放的人文环境
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提到唐代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尚在神学的迷雾中蹒跚之际,中国人却以开放的思想和不断探索的努力拥抱世界[11]。唐代国土面积辽阔,据有关唐代国土的记载:东至安东都护府,西至安西都护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都护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辽阔的国土面积开阔了唐代人的视野,同时使其心胸更加豁达,唐代人对外来文化的传入也持宽松的态度。唐太宗曾提到“朕以天下为家”,唐代上下开放的态度,收拢了四方宾客,甚至有许多外国人在唐代做官。
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使得一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并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管理中,使得唐代的文化增加了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国家政治环境宽松、开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唐代女子能够不受约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马球运动是一种异域运动,唐代包容、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为马球运动的传入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马球运动给民族体育运动带来的启示
不忘本来,面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传播学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发展过程,由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民的行为决定。这就表明文化的传播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民族体育的发展一定要在不断的推行、实践中去寻找答案。“不忘本来”就是要求民族体育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自身特点不动摇,保证民族性不改变;“面向未来”就是结合实际情况,“打好”手中牌。
马球运动的传播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民族体育的发展更需要立足于当下,结合自身优势谋发展,例如在民族体育运动开展较为活跃的地方进行强化普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民族体育运动多达900余项,其中大部分普及于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多、民族性强、民族认同感较高,在这一地区优先普及民族体育运动,可以更为顺畅。同时在推行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人文地貌、风俗习惯、人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
完善理论研究,强化人才培养
马球运动传入长安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竞赛制度、理论体系、管理制度等,同时在传入长安后又结合唐代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例如举办了女子赛事。这些都为马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奠定了基础。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道:“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民族体育运动要谋求发展,就需要先强化自身理论体系。科学的理论是推动民族体育发展的基础。发展民族体育运动要多方位、多角度地探析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完善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参与人员的归属感、参与感、认同感。部分民族体育项目需要完善竞赛制度,统一规则,同时优化竞赛的管理体系,更好地为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谋求机遇。
响应政策,多措并举谋发展
马球运动就是采用了多渠道推广的方式,才得以在长安普及与推广。其先通过丝绸之路在商人间传播推广,传入长安后又因其特有的军事属性在军队中得以普及,后传入朝廷,受到了皇帝的热捧,同时其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特点又使其得以在民间推广,马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就是多样的文化传播手段应用的实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民族体育运动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要立足于体育项目本身特点,深挖项目内涵和价值,多渠道并进协同推广。
民族体育运动是中华儿女社会实践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目前我国民族色彩最为浓重的体育赛事是少数民族运动会,各个少数民族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彝族的“火把节”等都为民族体育运动的推广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民族体育+旅游”的尝试也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努力。这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指导纲要形成的新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马球运动的发展立足于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的繁荣昌盛基础之上,同时陇右地区对外来文化的缓冲,使得马球运动得以沿着丝绸之路顺利传入长安,得到了包括皇帝在内的唐代人民的追捧。笔者认为,探讨唐代人民对马球运动的选择与接纳,能够为当前我国应对文化交流,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间的矛盾,帮助民族体育运动“走出去”,推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马球文化在唐代的传播为今天民族体育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参考。通过研究马球运动的发展轨迹,能够为今天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指明方向。研究发现,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立足于当下资源,不断锐意进取,强大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项目规则和管理制度,突破固有思维,敢于尝试,响应政府号召,多措并举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