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印地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析

2023-02-22陈泽华

关键词:印地语文科卓越

陈泽华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2019 年4 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对已经实施了十年的卓越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升级,从而掀起了高教质量革命。“六卓越一拔尖”2.0 计划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主要目标,旨在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其中,新文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外语人才尤其是外语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创新,以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目前,国内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相对较多,但具体到外语,尤其是外语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方面,相关研究明显不足。张天伟认为,我国对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语种设置缺乏规划和战略布局,高端外语人才和稀有外语人才缺失[1]。文秋芳认为,目前的语言人才培养缺乏对非通用语专业布点顶层设计的机制,培养模式科学性不强,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2]。王雪梅认为,就非通用语专业建设而言,国际化、交叉性、战略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3]。学者从各自的视角论证了非通用语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多倾向于非通用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但对于非通用语卓越人才的培养问题,则几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探讨,更没有给出可供操作的范式。本文将以近年来国内发展迅速的印地语专业为例,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非通用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

一、印地语卓越人才的概念及内涵

关于卓越人才的鉴别与认定,美国研究型大学认为,应主要与个体的创造性(creativity)、天赋潜能(potential talent)、学术性向(scholastic aptitude)及成就(product)等因素联系在一起[4]。根据教育部有关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文件精神,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四个可观测的特征,即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及国际化[5]。在新文科背景下,印地语卓越人才应该是全面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南亚地区深入推进,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语言服务和政策咨询的高端交叉融合型人才。印地语卓越人才的“卓越性”应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专业水平、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一)语言能力出众

语言能力始终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根本和基础,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守正创新,首要任务就是要过语言关。对印地语卓越人才而言,除具备出色的印地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之外,还必须掌握至少一门专业相近外语,如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等,同时要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这是由外语非通用语种自身的特殊性及南亚地区语言使用实际决定的。印地语虽然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但印度采用的是按语言分区建邦,各邦又有邦一级的官方语言,仅仅懂印地语在工作中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因此,印地语卓越人才首先指的是其语言能力出众,在任何场景下对外语的使用和掌控都能够做到精准到位、游刃有余。

(二)专业水平高超

这里所说的专业,不是指学生所学的外语语种专业,而是指学生所掌握的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外语卓越人才一定要打破将语言等同于专业的传统思维,要树立借助外语去研究语言对象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学等特定领域专门知识的学科意识,外语技能的掌握和使用只是对卓越外语人才最底层的要求。因此,对印地语卓越人才而言,除了出众的语言能力之外,还必须对印度的国情有全面深入的认知,掌握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对某一特定领域有专门的研究,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三)国际视野广阔

外语是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对他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学习了解,与他国人民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工具,外语学科的这种国际性决定了外语学习者一定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任何时候都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拘泥于一人、一物、一事。目前,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新冠感染疫情的肆虐进一步表明任何国家在灾难面前都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因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全球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外语卓越人才更应该自觉实践,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借助外语这一工具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印度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于印地语卓越人才而言,必须具备将中国和印度相关的各种事务放在全球视野下去分析的胸怀和能力。

(四)创新能力强大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它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6]。而创新能力则包括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其中社交能力又居于创新能力的首位[7]。外语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外语为媒介的交际活动之中。对印地语卓越人才而言,应该不拘泥于既有的观点和模式,善于从中国立场和中国观点出发,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提出并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也是外语卓越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交叉融合程度不高

新文科理念的核心就是交叉融合,但目前在外语非通用语教学中这一特征并不明显。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虽包括语言研究、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及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方向[8],但现有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主要还是语言学和文学。以印地语专业为例,绝大多数高校印地语教学依然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外语基本技能为主,兼顾文学和文化,对印度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知识不曾涉及或重视不够,固守在语言文学有限的学科圈子内,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程度不高,教学内容单一,教育理念落后。近年来,国别和区域研究成为学科热点,但部分印地语专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学术积淀,致使其无法开展实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学科建设水平较低,卓越拔尖人才稀少

目前,全国开设印地语本科专业的高校共15 所,其中有12 所高校的印地语专业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才开设的,有的高校专业开设至今不足三年。作为非通用语种专业,我国印地语人才储备的数量在整个20 世纪都极其有限,学科建设也由于历史原因数次中断。因此,这些新开设的印地语专业没有太多可依托的资源,学科建设基本是从零开始,师资绝大多数是80 后、90后的年轻人。起步晚、师资队伍年轻化且学历层次低、专业建设积淀不足等诸多因素致使学科建设较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目前印地语教学主要还是以大众教育为主,精英教育尚在起步探索阶段,培养的主要是技能应用型人才,缺少卓越拔尖人才。

(三)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分布不均衡

近年来,印地语专业建设在全国取得长足发展,但依然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发展不均衡的困境。总体而言,在教育资源占有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相比西部地区高校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政策与经费支持、教学资料和发展环境等方面。以师资为例,至2021 年12 月,全国开设印地语专业的15 所本科院校,正式在编教师不足50 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仅12 人,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9 人,分布情况为东部地区6 人,中部地区2 人,西部地区1 人,而西部地区开设印地语专业的高校共有6 所。除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之外,东西部高校在图书资料、建设经费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印地语高端卓越人才的整体产出规模。

三、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

新文科建设之所以被称作高等教育的一场质量革命,主要在于它是对传统教学理念、方法、过程的解构与重建,其落脚点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即对传统教学过程中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环节进行颠覆性的变革。对印地语卓越人才培养而言,首先要回答的依然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要始终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将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语言服务与智力支撑作为外语卓越人才的初心和使命。因此,新文科背景下印地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培养目标的创新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指针和方向,它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深刻命题。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印地语卓越人才培养而言,就是要培养通晓印度多种语言,熟悉印度基本国情,对印度某一领域专门知识有深刻理解和认知,掌握国别区域研究基本方法,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交叉融合型人才。

(二)培养过程的创新

培养过程解决的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培养出卓越的印地语人才,就必须实现培养过程的创新,使其更具科学性、先进性,从而完美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印地语卓越人才培养应遵循基础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突出学科间交叉融合,遵循“多语种(印地语+专业相近外语+ 英语)+专业”的全新育人模式。多语种指印地语卓越人才必须至少掌握三门外语,即印地语、专业相近外语(如乌尔都语、旁遮普语、孟加拉语等)和英语,这是对外语卓越人才的基础性要求,也是印度特殊的语言国情决定的。专业指印度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专门知识,可根据国家需求导向和学生个人兴趣意愿进行动态调整,体现人才培养多样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以上是纵向的培养路径设计,如果从横向来讲,还应该以新文科建设和教育部新近提出的虚拟教研室建设为契机,彻底打破校际、院际和学科壁垒,以专业共同体意识推动人才培养工作集群式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抛弃各高校印地语专业画地为牢、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传统做法,通过建立教师和学生跨校、跨学科流动机制,有效规避专业师资短缺、资源配制不均衡的发展短板,在专业共同体内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为孕育和培养印地语卓越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

(三)课程体系的创新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主要媒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对印地语卓越人才而言,课程设置至少应该包括通识课程、多语种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

通识课程解决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问题。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开发和培育健全的心智[9],通过普遍性知识教育和共同文化遗产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10]。通识课程模块是印地语卓越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多语种课程模块即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上文提及的印地语、专业相近外语和英语,要求学生做到精通印地语,能熟练应用英语和专业相近外语。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体现的是语言与专业的交叉融合,通过用对象国的语言讲授对象国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指对高校教学活动价值的一种判断。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可以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11]。僵化、守旧的教学评价会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创新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过程整体创新。就印地语卓越人才培养而言,教学理念、方法、过程的创新完全超越了以往人们的认知范围,传统的评价机制显然已经无法很好地发挥自身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因此,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通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新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才会与印地语卓越人才培养过程相得益彰。在新文科背景下,对印地语卓越人才培养的评价更应凸显交叉融合这一观测点,加强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超星、智慧树等教学平台,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为外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解决目前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灵感和方案。外语非通用语卓越人才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主攻手,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走向纵深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作为亚洲的大国,地区的强国,理应被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认知。因此,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创新学科发展思路,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过程、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等进行解构和重建,培养更多懂语言、精领域的印地语卓越人才,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印地语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猜你喜欢

印地语文科卓越
去英语化!印度开始用印地语教医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豆文科作品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印度愿花40亿推印地语“入联”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孙文科
卓越之梦
世纪之交的印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