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趋势下一种双师工作室教师团队建设模式
——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2-21伍世英李助军
李 哲 伍世英 李助军 许 昌
1.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430;2.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1 概述
教育是立国之本,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落实校企合作[1]。打造高水平产教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职业教师梯队,不断改革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长久发展[2]。在产教融合大趋势下,依据教育部指示,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校企合作,探索双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组建教师团队,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搭建青年教师学习平台,共享资源,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在此期间大多数教师得到学校和企业的双重锻炼,在教育能力和对外服务水平等方面受益匪浅[3]。
我国最早的一批教师工作室于2002年在上海宝山区成立[4],其后各高职院校也相继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教师工作室建设,目的是培养锻炼一批优秀职业教师,使其满足职业道德高尚、技艺技能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要求,为校企合作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更好地培养产业所需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5]。前期的工作室以主持人为核心,工作室建设内容即为主持人个人研究方向,目前看来这些工作室只是培养了学生和教师在这一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技术水平,对教师团队建设贡献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期望,工作室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6]。2011年教育部指出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决定》也强调了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相关事宜[7]。高职院校建立双师工作室能快速提升教师团队职业教育能力、改善教师对外服务交流环境,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产教融合趋势下,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充分利用自身产业背景,在双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尤其是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典型的优秀案例——机电工程学院李助军教授的“交通装备表面技术双师工作室”为例,就产教融合趋势下双师工作室教师团队建设进行介绍,为其他高职院校双师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参考。
2 工作室教师团队建设
2.1 教师团队建设
2.1.1 师资建设
李助军教授负责的“交通装备表面技术双师工作室”团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维持“老中青”人才梯队,同时保证充足青年储备人才,发展建设走“自主培养+引进人才”两条路线。团队2013年立项为广州市学术团队,2015年成立研究所,2019年拥有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目前成员共18人,主要核心成员以45岁以下博士为主,后劲十足。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方向相对集中,有良好合作基础、合作机制、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见图1所示。
(a)专业结构
2.1.2 建设模式
工作室教师团队建设模式为“校外学术带头人+校内团队+学生团队”的协同合作模式。经过10多年的发展,建立起了协同创新机制和管理模式。采用“校外学术带头人+校内团队+学生团队”的创新模式,以项目为依托打破学校界限,依据项目和各成员研究的特长和方向,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研究特长。科研设备、仪器与成果建立了开放共享制度,吸引校外优秀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团队建设。
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起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制制度,设立了财务、设备和后勤负责人、PVD产业化负责人、减摩耐磨组、修复技术组等。在经费管理制度方面,形成以项目为依托的资金分配机制。集体项目经费由团队负责人召集会议集体商议决定经费划块使用,由中心财务负责人进行管理,团队负责人签字;各项目组获得的经费由项目负责人确定经费划块使用。
2.1.3 平台搭建
工作室拥有完善的科研设备仪器团队和科研设备仪器。一套应用研究及小批量生产型的PVD离子镀膜机、PVD镀膜设备;在检测设备上具备对外服务应用的完善检测设备,如球磨仪、洛氏硬度计、显微硬度计、UMT-Tribolab高温摩擦磨损机、四球磨损试验机、T3000摩擦试验机、体视工业显微镜设备,具体见下表。
工作室科研设备表
2.2 团队特色
第一,教师团队的研究特色和自身优势较为明显。中心以轨道交通装备为研究对象,以减摩抗磨及修复相关技术为研究方向;团队成员以在“减摩抗磨、修复”相关领域取得一定学术成果的中青年研究人员为主,也包括了工作在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技术人才。第二,教师团队与铁路企业校企合作优势明显。第三,团队有良好的平台基础。依托“教育部轨道交通装备公共实训中心”和“教育部轨道交通装备减摩抗磨及修复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广州市第二批学术创新团队成员为基础,有良好团队基础和硬件条件。
2.3 发展潜力
轨道交通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而摩擦磨损普遍存在轨道交通装备中,摩擦消耗了世界一次能源的1/3以上,磨损导致了约60%的机械材料损耗。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给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带来巨大市场,同时也给如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下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团队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特别是该领域内的减摩耐磨,修复技术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意在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在轨道交通装备中,通过控制摩擦、减少磨损、提高零件寿命达到减摩节能、耐磨延寿、再利用目的,对车辆的安全运营与轨道交通绿色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产业需求巨大,发展潜力大。
3 团队建设方案
3.1 高水平研究团队的打造
团队建设目标:把团队建设为国内具有特色的轨道交通装备创新团队,建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
3.1.1 带头人培养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三年的建设发表文章3~4篇,申报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2~3项,成功申报省市级项目2~3项,在专业建设和科技研究等方面在广东省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成为省级专业领军人才或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3.1.2 团队梯队建设
建设期间引进2~4名青年教师加入团队,培养5~7名青年教师,完成10篇论文,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0项,2~3名团队成员晋升高一级职称;在研究分方向上培养出1~2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带头人,能带领小组团队独立地从事科研服务工作;协同合作培养1~2名研究生,为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做好师资准备;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外服务,通过3年实际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磨炼,使团队教师成为行业内有一定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和对外服务主管。
3.1.3 协同团队建设
对接研究方向,采用“校外学术带头人+校内带头人+科研教师组+学生团队”的模式进行协同工作,科研设备、仪器与成果共建共享,形成对协同校外带头人的有力支持,提高带头人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形成共赢格局。建设期内完善修复技术方向团队,聘请1名校外相关专家做学术带头人,与校内团队融合后在轨道交通装备维修领域,特别是修复技术方向形成研究特色,如维修工艺、修复零件检测、修复零件的机械加工等。
3.2 运行机制建设
采用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打破单位界限,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深度合作,形成能力优势、资源互补,加速创新团队建设和快速成长。
进一步建立开放共享制度,科研设备、仪器与成果共建共享,吸引优秀兼职科研人员加入团队。采用“校外学术带头人+校内带头人+科研教师组+学生团队”的模式,以项目为依托打破学校界限,依据项目和各成员研究的特长和方向,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研究特长,形成项目团队。
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起中心负责人全面负责制度,中心设立财务、设备和后勤负责人、PVD产业化负责人、减摩耐磨组、修复技术组等。
3.3 学术交流与校企合作
加强教师团队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每年赴知名高校学习3~4人次;每年参加会议4人次,赴境外学习交流3~4人次。加强学术交流、沟通项目推进阶段性成果、团队建设。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广东省真空学会年会、全国青年摩擦学会议、世界摩擦学大会等行业学术交流会、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会议。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面向全院师生做科技报告等,提升中心社会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加强与合作单位的交流,开发新合作企业并展开深度合作,引入“能工巧匠”“技能大师”“企业工程师”进校授课和开展技术服务合作。最终形成技术服务来源于行业,利用技术服务或生产培养创新人才,又就业于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语
在产教融合大趋势下,双师工作室是高职院校提高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双师工作室教师团队的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创新力。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李助军教授的“交通装备表面技术双师工作室”,根据现有条件和管理状况,利用自身团队特色,抓住产教融合机会,充分挖掘教师团队潜力,联合其他高校共同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培养出优秀的带头人,建设完成工作室运行机制,以此为基础打造了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同时引入管理和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共享设备和共建师资,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制订产教结合的实施性教学生产计划,让教师学到技术,让学生加入生产,让生产产生效益,校企双赢,共生共荣。工作室坚持不断总结,力求推动产教融合再上新水平,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工作室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校企合作力度显著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