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2023-02-20佟荣亮

关键词:双创中华美术

佟荣亮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新时代,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双创”背景下,高校美术教学理念要从关注专业技能转向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学生人格的完善,在教学上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转向学生美术创新思维和“双创”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双创”背景下高校推进美术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一步提出优化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路径是有积极意义的。

1 “双创”对美术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目前,高校立足“双创”开展美术课程教学,应该深入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术文化,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1.1 深入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理念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念的提出,促使高校更加重视美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这“四育”融为一体,让学生浸润于“五育”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大学生开展美育的重要环节。在“双创”背景下,高校的美术课程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双创”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滋养,以创新的意识创造美的价值,以真、善、美的心灵回报社会。

1.2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高校美育发展的文化沃土。同时,高校通过美育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立足“双创”,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更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美术课程教学要凸显“双创”的时代精神,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艺术素养,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对美的创造力。

1.3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

“美术运用颜色、画布、泥土、金属、纸张等物质材料完成二维或三维的视觉形象创作,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赋予创作者以主观思想、观念和情感。”[1]立足“双创”,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应致力于让学生不断创新表现美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充分探索世界,将自己的创意在艺术实践中呈现出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 “双创”背景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双创”背景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面临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够、学生美术创新意识不足、实践教学有待重视等问题。

2.1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前,部分高校美术教学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双创”背景下,一方面,高校注重学生的就业,但在日常教学中又忽视了学生美术素养的积累,学生学而不精,美术创作综合素养难以提升;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缺乏创新,片面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没有真正实现统一。这一结果,事实上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够

西方美术创作理念及其教学方式对高校美术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以中国画教学为例,部分教师注重绘画技巧,过多地按照西方绘画教育思想及其技法理论指导中国画教学,导致学生越来越不重视笔墨和描摹等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色彩训练、素描训练等,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加之教师不重视从美学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术文化。

2.3 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不足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目标之一。但目前,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模式固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高校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重视有关学科史和技法技巧的教学,忽视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因而,学生的美术创作停留于浅层的模仿,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2.4 实践教学有待重视

目前,部分高校的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实践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重视技法与技巧理论教学,比较忽视实践教学,学生难以有效地将美术理论转化到具体的美术实践创作中,不利于学生创作潜能的充分挖掘。

3 “双创”背景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优化的路径

“双创”背景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美术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等方法,优化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调整美术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对美的创造和感知是审美能力的关键内容,反映了学生对美的品鉴与感知能力。“双创”背景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美术理论和美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美术创新和创作技能的培养,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其中,审美情趣是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的意识倾向,而审美理想是经历审美过程之后形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融入美术创作。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明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美术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与审美理想纳入课程目标。

3.2 更新教学内容,传承中华传统美术文化

中华传统美术形式多样,由中国画的水墨情趣到中华剪纸的妙趣横生,由笔墨纸砚的选用到民间艺术的题材选择,无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在“双创”背景下开展美术课程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继承和创新的内涵,让学生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术文化。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美术教育的肥沃土壤。以中国画为例,其作为中华传统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艺术精神,反映了历代画家的审美思想、哲学追求与审美情趣。高校美术教育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美术之美,乐于传承中华美术文化。另一方面,高校要在传承中华传统美术文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因此,高校美术课程应更新现行教学内容,增加与中华传统美术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同时,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中华传统美术作品鉴赏、我国著名画家的家国情怀等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传统美术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的审美意趣,感悟历代美术大家在作品中寄托的审美追求和人格修养,不断弘扬中华传统美术文化。

3.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校美术教学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创新,更要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将学生学习美术创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提升美术创作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开展有关教学内容的话题互动,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畅谈美术作品。这样的互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中渗透人文情怀和精神意蕴,更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第三,增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将美术创作实践和产品研发、课题研究和本土美术文化考察等相结合,创作一批又一批具备地方特色、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新时代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服务社会、传承中华传统美术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第四,教师要积极运用混合式教学,鼓励学生在线互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美术创作的自信心。

3.4 加强实践教学,落实“双创”培养目标

理论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美术的价值和内涵,实践体验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验中华传统美术文化,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提升文化自豪感。高校在“双创”背景下开展美术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实践探究,落实“双创”培养目标。第一,高校应对美术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实践项目为驱动,聚焦本土美术文化资源,依托项目设计、实践探究和美术创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第二,高校可组织优秀的美术教师成立工作室,或与企业共同搭建校外实践基地,把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深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和创新意识。第三,高校可以依托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比如,高校社团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实地拜访民间美术传承人,或邀请民间美术传承人来校开展技艺传授,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艺学习实践。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确定美术创作课题,形成美术创作调研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美术创作竞赛,以赛促学。

高校在“双创”背景下推进美术课程教学,就要立足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推进美术教育改革,进一步彰显中华传统美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不断体现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性,最终促进“双创”型美术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双创中华美术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