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的建构

2023-02-20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愿景领导力立德

李 杰

(豫章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党的二十大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4立德,就是把培养有道德的人放在第一位,人无德不立;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立德树人,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提升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素

高校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领导力。道德领导力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体现领导者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基本理论

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从属于领导学中的领导力。“领导者必须拥有能够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这些能力或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2]领导力是领导者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体现领导者的综合能力,是实现一定组织目标的核心力量。较早时期,领导学对领导力的研究重点是领导者的个人特质、管理效能等,没有把伦理道德纳入研究范围[3]。二战以后,社会科学逐步走出工具主义、科学主义价值中立的藩篱,对价值的关注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领导学也不例外。领导活动以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为起点,具有伦理道德属性,是一项价值活动。领导学的根本问题应从“什么是领导力”转向“什么是好的领导力”。好的领导力不仅是有效的,而且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1978年,美国学者詹姆士·伯恩斯提出道德领导力概念,当初是针对公司主管而提出的,后来这一概念被运用到其他组织或机构的领导者[4]。1987年,乔治·恩德勒在《管理伦理型领导的一些思考》一书中提出道德领导力理论,论述了道德领导力的基础地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管理者如何发挥道德影响力。随后道德领导力理论在各个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美国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萨乔万尼把道德领导力理论运用于学校治理,1992年出版了《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他认为:道德领导力处于学校领导力的中心位置,领导者要基于自身的道德权威,采取各种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激发人的潜力,共同构建一个有品德的道德共同体[5]。目前,人们对道德领导力基本达成共识。正像有学者所说,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同时具备四种素质基础,即智商、情商、胆商和德商[6]。所谓德商就是品德商数,反映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是决定领导成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关于道德领导力的具体要素,目前学界尚未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道德领导力包括四个维度即人文关怀、以身作则、公平正直、责任自觉[7];有学者认为,中学校长道德领导力包含五个维度即公平正义、人际关怀、诚信守责、德行修养、反思实践[8]。道德领导力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能力,不仅包括领导者个人的道德影响力,还包括领导者在组织工作中的道德影响力。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是高校管理者个人道德维度,指高校管理者的品格、人格,如节制、仁爱、公正等美德;二是高校管理者组织道德维度,指高校管理者在学校愿景设计、学校文化、学校价值观的构建等方面的道德浸润。

(二)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大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决定的。大学肩负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大学所培养的“人”。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什么是人?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人类不断追问自己是什么,追问人是谁,但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苏格拉底说没有慎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总之,人是有思想、有道德的存在,不仅是物理—生物性的存在,更是伦理—价值性的存在。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人的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孟子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之端,人都具有道德善良的禀赋,但这些善良品性的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生长,没有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等滋养则不能生长。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存在,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真正成为人。好的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就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善的人[9]。有道德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10]。大学作为育人的高等学府,其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不能只是生产知识的加工厂,更应是培养德性的地方,是产生人类文明的温床。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只是掌握了技术的工具人,更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道德人,这样的人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和情怀的,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和诗意。要培养这样的人,大学就需要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高校管理者。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师德师风建设,并指出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要成为“大先生”。所谓“大先生”,就是在人格、品德、学业上都能为人表率的先生,这样的“先生”不仅要有扎实学识,更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高校管理者作为表率更应具有高尚情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校、以德治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三)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管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管理者的领导力决定着学校发展状况,“单位发展好不好,关键看领导”,高校管理者的道德领导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素。高校管理者的个人品德对学校发展有直接影响,领导干部需要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领导干部要具有君子之德,带领群众向着既定目标去奋斗,领导干部在一个单位里起着风向标的作用。高校管理者的个人道德品格直接影响行政人员道德素质的提升, “其身正不令而行”。高校管理者做人、做事正派,会产生潜移默化影响整个管理团队,行政人员会效仿高校管理者的作风。高校管理者及行政人员的道德品格提升了,老师和学生遇到的行政人员都笑容满面、彬彬有礼、谦逊和蔼,这种无形的道德春风会无声地浸润老师学生的心田。高校管理者的道德领导力还体现为组织道德,高校管理者在日常事务中遵循德治思想,在对学校价值观设计、学校愿景规划、校园文化构建等方面都能让道德浸润其中,突出道德治理功能,会对立德树人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说高校管理者个人道德品格对立德树人的作用是隐性的、潜在的,那么校园文化和环境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则是显性的、易见的。在大学校园里树立起一尊尊道德榜样塑像,这些塑像就是道德精神的缩影,当人们从其身边路过时,会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感染。在大学里定期举办蕴含道德情愫的文化艺术节,能够丰富老师和学生的文化生活,能够让老师和学生感受道德的力量。

二、从个人道德维度构建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

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包括管理者的个人道德和组织道德两个维度。从高校管理者的个人道德维度来看,构建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必须提升高校管理者的内在道德品格。

(一)提升高校管理者内在道德品格,依赖于高校管理者的道德自觉

一个人内在道德品格的养成关键在于道德自觉。高校管理者要有道德自觉,要深刻认识到道德之于人的意义,从而获得并发展其道德领导力。人是道德的存在,大学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培养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更具有文化内涵的人。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有文化的人富有感情,对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以文化人是做人的根本。高校管理者要领悟做人的真谛,只有意识到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意义,才会自觉贯彻立德树人政策。有了“真正的人”的理念,以“真正的人”的身份开展工作,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减少官僚化作风,给工作增添人文色彩,这样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第一,人的自然生命是道德产生的前提。人要生存,必然有吃穿住行等自然需要,这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这些需要的满足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物质生产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而道德功能恰是调整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各种关系。因此,没有人的各种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产生。第二,人的精神生命使道德成为可能。人的存在不仅要保全自然生命,还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西方谚语说,宁愿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不愿做快乐的猪。人不能像动物那样存在,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是人更根本的追求。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更好更有意义地活着。道德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人的精神追求,正是人的精神追求使道德成为可能。第三,人的社会生命使道德成为现实。马克思说人无论如何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社会化,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人化”过程。一个刚刚诞生的“自然人”经过社会化过程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逐渐懂得人与人该如何相处,懂得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懂得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生存。社会化使人的德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性存在使道德成为人必然具备的品格。高校管理者的道德自觉只有建立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高校管理者的道德自觉是提升内在道德品格的重要条件。

(二)提升高校管理者内在道德品格,要汲取优秀道德文化精华

高校管理者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就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要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为挽救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仁”的思想。“仁”的思想在政治上体现为“仁政”,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为“仁者爱人”,在人生修养境界上体现为“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孟子四端说体现人性善理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善端,经过不断培育,这种善端会发展起来,“人人皆可成尧舜”。在治理国家上,孟子提倡仁义,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提到人的社会性:“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荀子·王制》)“能群”即人能结成社会而生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伦道德的思想极其丰富,学习、吸收这些精华,对于高校管理者道德自觉的养成极为有益。

优秀道德文化不仅存在于中华文化土壤里,也蕴藏在世界各个国家的道德资源中。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蕴含丰富的美德理论;康德的三大问题(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的追问可以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对人的本质的深邃思考;麦金泰尔、泰勒等思想家提出的美德伦理思想在当今世界影响深远。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高校管理者要有开放胸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道德资源。

(三)提升高校管理者内在道德品格,要掌握一定的道德修养方法

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型社会,道德修养资源非常丰富。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管理者需要在道德修养方面汲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梁启超先生堪称重视道德修养的典范,他把道德作为成人的重要标准,并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身体力行。在晚年,他把自己对道德修养的体悟写成三本书即《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和《曾文正公嘉言钞》。他把前人道德修养的方法、步骤进行了精心概括和提炼,主张在道德修养上不“多言”,每个人选择古人嘉言一两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终身实行之。古人道德修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省、自警、自学、实践。第一,自省修养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梁启超先生在《德育鉴》里将古人修身之法分为六类即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和应用,其中省克就是省察、克制。他说:“随时省察,每一动念,每一发言,每一用事,皆以良知以自镜之。”[11]苏格拉底也说,未经审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第二,自警修养法。这种方法采用一些警句名言作为“座右铭”,时刻警惕自己,约束自己遵照执行,也可以用一些反面案例来警醒自己。第三,自学修养法。古人强调多读书、多学习,读书能使人明理、明道,学然后知不足,从书中不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使自己志存高远、心胸开阔、清除杂念。第四,实践修养法。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道德修养注重实践。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三类,即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和创造的科学,其中伦理学(道德哲学)属于实践的科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人只有做勇敢的事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只有做公正的事才能成为公正的人,只有通过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刘少奇说:“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须有的思想。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12]道德修养贵在践履,实践是锤炼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管理者内在道德品格的提升主要依靠自我修炼、道德自觉,但也不可忽视外部培训。对高校管理者的各类培训应增加人文内容,把人文素养的教育纳入其中。人文经典著作、中外著名大学办学理念、高校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等内容都可以融入培训内容。

三、从组织道德维度构建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

高校管理者的道德领导力不仅表现在个人道德品质方面,也体现在对高校工作的组织道德方面。从组织道德维度来看,构建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要求高校管理者在进行大学愿景设计、价值观建构和文化环境建设时充分考虑道德因素,使这些方面具备深厚的道德意蕴。

(一)大学愿景设计要体现学校历史文化内涵,突出道德文化底蕴

大学愿景设计是体现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的重要方面。一个大学的愿景是大学最高管理层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设想,合理的愿景设计包含学校的历史底蕴、价值追求和实现目标,应具有深厚道德文化内涵,应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高校管理者要着眼于大学的精神内核考虑大学的愿景设计,不能停留于学校“大楼”的建设,即使是大楼的建设,也要体现审美、道德等精神因素。大学愿景体现大学精神,渗透着高校管理者的道德情怀和人文素养。高校管理者的人文素养水平对大学愿景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管理者可以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经验,吸收、消化其在大学愿景设计方面的精神因素,结合自己大学的实际设计自己大学的愿景。因此,大学愿景设计不仅要结合学校的历史积淀,更要以学校的价值追求为依据。

(二)大学价值观建构要体现道德意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价值观决定一个大学的未来和方向,引领一个大学的走向。价值观是道德的核心内容,一个大学的价值观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内涵,是一个大学的精神内核。例如,北京大学今天的发展与当初蔡元培校长制定的大学愿景中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把北大愿景确立为“改造成研究学问之机关,跻入世界著名大学之林”。“研究学问之机关”这一定位,确立了北大研究学术殿堂的地位。学术乃“学者心智之造诣”,文化乃学术之灵魂,学术关乎社会、国家、民族之前途与命运,以学术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凝聚着深厚的道德内涵,凝聚着北大人的使命与担当,凝聚着大学之大的价值理念。蔡元培校长正是抓住了“研究学问之机关”这一大学办学理念,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造就了当今北大一流大学的地位。曾在耶鲁大学担任20年校长的理查德·莱文说,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是耶鲁大学的办学目的。他说,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如果这个学生说他在耶鲁大学学会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技能,这是耶鲁教育的失败。大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文化。耶鲁大学注重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造就了耶鲁学生雄厚、扎实的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于是耶鲁毕业生享誉全球。大学愿景设计和价值观建构要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要蕴涵深厚的道德意蕴,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拥有大量知识,更要有道德涵养。所以,一个大学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极其重要。

大学价值观建构是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构建一个大学的价值观,高校管理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我国大学的发展方向,为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一个大学明确的价值观,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确立大学目标的根据。一个大学的价值观是大家齐心协力去奋斗的精神动力,对于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和推动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管理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构自己大学的办学理念。高校管理者不仅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理念。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彰显道德氛围,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学校园环境不仅包括学校建筑、设备等硬环境,也包括学校组织、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凸显校园环境的文化特色,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校园是师生朝夕生活的场所,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又影响人。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处处突出道德元素,彰显文化氛围,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会有重要推进作用。

高校管理者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校园环境建设凸显道德元素,是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的体现。高校管理者在校园环境建设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道德因素,使大学校园弥漫道德芳香。校园硬件建设要体现人性化理念,要处处考虑学生需要,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进行建设,如图书馆室内座椅书桌摆放要协调、舒适,校园草坪、亭台、小溪要四季有绿荫、有花开。校园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体现人文关怀。高校管理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要体现自由与严肃相结合的原则,对老师的管理要突出师德师风,有利于老师用超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而不是靠高压管理去规训学生。另外,高校管理者还要把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纳入日常管理,定期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接受文化艺术熏陶,使他们在艺术熏陶中得到道德浸润。校园文化建设要使整个校园环境处处洋溢道德色彩,让师生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使大学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

四、结语

构建高校管理者道德领导力归根到底是要求高校管理者转变领导方式,实现人性化管理,把大学建设成一个道德共同体。彰显道德领导力,以德治校、以人为本,应当是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基本治理范式。高校治理要遵循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行德治。“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高校管理者的道德领导力是大学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理应贯穿于“领导之心”(个人愿景)、“领导之脑”(心智图景)、“领导之手”(领导的决定、行动和行为)的全部过程[13]。

猜你喜欢

愿景领导力立德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