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游客体验IPA 分析模型的传统村落乡愁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以阆中市五龙村为例

2023-02-20王一冰李月娴舒琮瀚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五龙题项乡愁

向 程 李 环 王一冰 李月娴 舒琮瀚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系 四川阆中 637400)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自此,“乡愁”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学术研究热潮。乡愁作为情感认同、乡土文化和场域记忆的表征符号,需要通过特定的物质与非物质载体及场景氛围才能被唤醒、体验、认同和延续[2]。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资源,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更是乡愁赖以生发和寄托的重要载体[3]。同时,乡愁记忆是人们对传统村落乡土情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想象,是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4]。乡愁记忆的生发需要在传统村落发展的历史沿革中不断沉淀,成为其文化基因的重要构成[5]。因此,在“留住乡愁”的基础上,优化传统村落生态宜居环境、筑牢乡土文化基石是乡村发展的关键所在。

乡愁文化旅游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能对乡土文化起到传承创新的作用,对诸如乡土社会凋敝、传统文化衰落、乡愁记忆消解等村落空心化问题起到有效防治的作用[6]。随着传统村落乡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的乡愁情结通过旅游体验得到消解,传统村落也成为游客追寻记忆、体验乡愁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提升游客乡愁体验质量已成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焦点。目前关于游客乡愁旅游体验的相关研究较少,仅集中在乡愁触发因素[7]、载体要素[8]、旅游动因[9]、情感消费[10]等方面。现有研究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偏重乡愁载体的挖掘与游客乡愁体验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基于记忆理论,通过对阆中市五龙村的实证研究,从文化、情感、记忆三个维度设计测量题项,运用案例分析、田野调查及IPA 综合分析模型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游客乡愁文化体验的维度结构及影响效应,提出保护乡土文化、凝聚情感记忆及赋能媒介营销的发展路径,以期能为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可考之源、奉献可鉴之资。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区概况

五龙村隶属阆中市天宫镇,距离阆中古城25 公里,总人口1634 人,是古蜀道阆中至成都的必经之地,旅游资源丰富。五龙村建有游客接待中心、乡村民宿、观景平台、骑游道、乡村大舞台、农博园、乡村大酒店、体验式文化创意园、康养中心、森林小屋群落、水上娱乐、农耕文化体验馆等项目,较多地保留了川东北原汁原味的农耕风貌、传统肌理和文化习俗,保证了乡愁记忆的载体数量。五龙村先后被评为国家AAA 景区、全国民主与法治示范村、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就业扶贫示范村、水美新村试点村、农民夜校示范基地。2021 年,五龙村共1000 余名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0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 万元。在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协调推进下,五龙村围绕“特色旅游小山村”定位,以“绿水青山+乡土文化”为主题,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乡愁记忆载体的保护、开发与恢复情况良好,牵制着人们的情感记忆。

(二) 研究数据

1. 题项设计

乡愁文化旅游是让游客“记住乡愁”的一种有效途径。乡愁文化旅游地能否被游客关注,往往不是通过置身传统村落旅游地感知乡愁记忆,而是借助不同媒介获取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赋予地方想象和憧憬,形成原始意象素材,绘制出充满期待、意识及偏好的乡愁图景,并按图索骥地去寻找与内心期许相一致的现实对应物,从而引发关注[11]。然而,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无法满足民众内心情感需求而产生失重感,人们往往会对传统的乡村生活产生依恋情愫,这种失重感与依恋情愫相互交织,使得乡愁愈发浓烈。乡愁文化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旅游,游客的“乡愁”情怀在于借助场域叙事的表达方式进行反思、记忆、感知,从而激发乡愁记忆与情感的响应。根据“记忆理论”,乡愁文化旅游是一种从前记忆行为,是游客对过往事物、情感的集合体[12]。基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记忆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特定人地关系的体现,是游客通过场域叙事的表达方式及乡愁旅游建设的响应路径来实现,是一种集情感、记忆和文化为一体的综合现象,促使游客在旅游体验中去追忆往事,并从在场感和归属感的获得中找回身份认同的源头与秘密[13]。从文化维度来看,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记忆是由极具“乡愁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符号建构的结果,其内在的乡愁之情体现出了独特的地方性和本土性[14]。因此,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文化蕴含了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也传承了村落的文化基因,能唤起游客的文化依恋、文化启迪和文化认同。从情感维度来看,乡愁作为传统村落旅游地特定场域空间的熟悉记忆,是游客通过旅游体验激发出怀旧与思乡情感的有效途径,这既是乡愁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其表征部分[15]。从记忆维度来看,乡愁情感的触动需要一定的载体和依托来支撑,传统村落旅游地特定的场域空间容易唤起游客对过往生活的回忆[16],因此能够成为牵引游客乡恋记忆及乡愁情感的有效载体。基于上述文化、情感、记忆三个维度的分析内容,本研究借鉴现有研究成果[17-19]并结合五龙村质性访谈内容,进行测量题项设计(表1)。

表 1 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维度测量题项

2.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问卷设计。根据现有研究基础,调研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游客的属性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构成、月均收入、客源、了解渠道、出游目的、停留时长、游玩次数等要素;第二部分结合文化、情感、记忆三个维度进行问卷量表设计,共提炼出12 个测量题项,题项答案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Likert Five-level Scale)测量方法(“1”为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满意,“5”为非常重要/非常满意,分数越高表示重要性/满意程度越高),以便进行调研数据的定量化分析。

数据来源。基于问卷调查法,采用偶遇抽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五龙村游客进行抽样调研,定量实证研究时间为2022 年8 月。调研样本量的确定主要以五龙村2021 年全年接待游客量(100 万人次)为参考,采用Scheaffer 抽样方法(公式1)进行抽样样本量估算,确定出调研问卷最小样本量为279 份。定量实证研究期间共发放问卷392 份,回收有效问卷387 份,有效率为98.72%,本次问卷完成情况良好。调研样本总量超过最小样本量,说明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软件Excel 及SPSS22.0 录入并分析调研数据。

式中,Sn为五龙村游客抽样样本量,N 为五龙村2021 年全年接待游客量,ε 为抽样误差(误差值设定为0.06)。

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有效样本统计数据显示(表2):性别方面,被调查游客男女比例适中,男性所占比例(52.45%)略高于女性(47.55%);年龄结构方面,游客年龄分布较广,以青、中年为主,老年游客较少,其中18~25 岁人群占4.91%,26~40 岁人群占25.32%,41~55 岁人群占58.66%,55 岁以上人群占11.11%;文化程度方面,被调查游客学历普遍较高,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占73.64%;从事职业方面,以自由职业者、其他职业为主,占比分别为56.33%、18.86%;收入方面,收入水平多处在中、高阶段,其中3000~5000 元占29.97%,>5000 元占62.79%;客源主要为阆中周边居民,占比高达81.40%;被调查游客对五龙村的了解渠道主要为他人推荐和网络媒体,占比分别为42.89%、32.82%;被调查游客出游次数超过1 次的占86.82%,重游率较高;被调查游客在五龙村的停留时长均超过6 小时。本有效样本统计数据表明此次数据搜集结果具备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表 2 (续)

表 2 调查样本属性特征统计

4. 信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本研究样本的信度采用Cronbach’s α 内在一致性程度系数,根据Guieford(1965)提出的Cronbach’s α 系数取舍标准,系数值介于区间[0.7, 0.98],则表明各测度指标间存在高信度值。本研究对游客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两个体系的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发现Cronbach’s α 系数值分别为 0.788、0.869,各维度测量题项的Cronbach’s α 系数值均高于0.7,表明本研究的样本具有较高的信度,调查问卷数据极具可靠性。

效度检验。本研究基于“记忆理论”,借鉴现有研究成果[20-22],从文化、情感、记忆三个维度进行测量题项设计,因此应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为进一步确保所使用问卷构成的效度及获得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SPSS22.0 软件分别对游客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2 个体系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效度分析指标KMO 检验值均大于0.823,说明效度检验合格。Bartlett 球形度检验显著性Sig 值为0.000(<1%),表明统计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存在相关性,可进行因素分析。

(三) 研究方法

1. IPA 分析法

IPA 分析法,即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其原理主要是基于重要性(期望度)及表现性(满意度)的总体值为X-Y 轴的分隔点,并依据重要性及表现性评估值的高低构成四象限矩阵,直观反映出游客游前预期期望度与游后实际满意度的差异性,是一种实用且高效的综合评价方法[23]。本研究运用IPA 分析模型,结合李克特5 级量表测量方法,从文化、情感、记忆三个维度设计测量题项,被调查游客根据自身情况,针对各测量题项的内容,从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两个体系分别进行评价。由于游客的评价是通过主观判断来确定,故所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本研究采用EWM-Fuzzy(熵权-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24]分别计算被调查游客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的模糊评价值。通过模糊评价值比较法,初步得出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综合评价结果。

第一步,构建测量题项评语集C。

基于游客乡愁维度测量题项,针对游客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构建评语集C。

第二步,确定判断集V。

分项测评量表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测量方法构建期望度与满意度评语等级分数向量V={V1,V2,V3,V4,V5}={非常重要/非常满意,重要/满意,一般,不重要/不满意,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满意}。

式中,V 表示每一评判等级均存在相对应的模糊子集。

第三步,构建模糊关系矩阵r。

根据已确定的模糊子集,结合评语判断集V,采用概率论求得每1 项测量题项的隶属度,并针对游客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两个体系,分别构建模糊关系矩阵r。

式中,rij表示第Ci个测量题项对应vj级评语的隶属度。

第四步,确定测量题项权重矩阵W。

采用熵权法计算游客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两个体系中各测量题项的权重,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真实。首先,计算第j 项测量题项的熵值ej。

式中,Pij表示第j 项指标中第i 个评价对象的特征比重。

其次,确定各测量题项的熵权Wj。

式中,dj=1-ej,dj表示第j 项测量题项的差异系数,取值越大,对应测量题项所涵盖的信息量就越丰富,因此应赋予相对较大的权重。

第五步,确定熵权模糊综合评价值S。

首先,确定最终模糊评价集。根据单一测量题项的综合评价,确定最终模糊评价集。通过熵权法确定出的各测量题项向量权重,构建测量题项权重集Wj,结合单因素隶属度矩阵rij,进行合成运算,分别计算得出游客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两个体系中各题项的最终模糊评价集P。

其次,确定模糊综合评价值S。根据游客预期期望度与实际满意度两个体系中各题项的最终模糊评价集P 和评语等级分数向量V(公式3)进行模糊计算,得出各题项的模糊综合评价值S。

2. IPA 象限矩阵

在本研究中,IPA 模型中象限矩阵模型的构建以被调查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预期期望度(重要性)为横轴,实际满意度(表现性)为纵轴,并以综合模糊评价值的平均值为横、纵轴的分隔点,将坐标轴划分为4 个象限矩阵空间,分别为优势区、维持区、机会区和改进区[25]。通过运用IPA 分析法判断不同测量题项所处象限矩阵空间,本研究得出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体验质量,见图1。

图 1 IPA 象限矩阵模型

3. IPA 指数

IPA 指数是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预期期望度(重要性)及实际满意度(表现性)感知的分析指数,用来反映两者间评价值的差异性[26](公式10)。当IPA 指数与游客对相对应测量题项的满意度成反比,则IPA 指数较低;当IPA 指数与游客对相对应测量题项的满意度越高,则其感知实绩就越高。结合现有研究成果[27-29],本研究将IPA 指数分为4 个等级:当IPA<3%,表示游客对乡愁文化旅游的感知实绩为非常满意等级;当3%≤IPA≤6%,表示游客的感知实绩为比较满意等级;当6%<IPA≤9%,表示游客的感知实绩为比较不满意等级;当IPA>9%,表示游客的感知实绩为非常不满意等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IPA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李克特5 级量表测量标准,本研究运用EWM-Fuzzy(熵权-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游客预期期望度的模糊评价值区间为[3.926, 4.687]。预期期望度排名前3 位的测量题项分别是能产生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念头、能产生文化认同感并触发乡土情结、能产生熟悉的场域记忆,模糊评价值分别为4.687、4.577、4.559,说明这些因素是游客最为关注的内容。预期期望度排名后3 位的题项分别是能感受到曾经的乡村趣事、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浓厚的依恋情愫、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模糊评价值分别为3.926、3.987、4.026,说明游客在这些方面的情感维度与记忆维度的旅游需求相对较弱,预期期望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空间开始变迁,越来越多的人群脱离世代居住的场域环境,以及传统村落场域空间的巨大变化,致使游客不能更好地在旅游活动中触景生情及唤起乡愁,对乡土文化的情感依恋相对不太明显。从I-P 模糊值差来看,其值差区间值为[0.047, 0.478],12 项测量题项的I-P 模糊值差值均大于0,表明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预期的期望度均高于实际体验的满意度。其中,游客能感受到厚重的传统村落文化(0.478)与游客能感受到旧时的民俗节庆(0.426)2 个题项的I-P 模糊值差值最大,说明游客对五龙村文化维度层面厚重的村落文化与记忆维度层面的旧时民俗节庆的预期期望度和实际满意度间的落差最大,表明五龙村的传统文化还需要深度挖掘并开拓创新。而游客能感受到曾经的乡村趣事(0.047)的I-P 模糊值差值最小,反映出游客对五龙村乡趣活动在了解和认知层面的关注度不高,从而致使游客在旅游体验中不能触景生情、唤起乡愁记忆,因此应加强对乡愁文化旅游的营销宣传力度,拓展乡趣项目,增强乡愁文化旅游体验。详见表3。

表 3 游客乡愁文化旅游重要性与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从分析维度来看(表4),游客对文化、情感、记忆3 种维度的乡愁预期期望度的总模糊值介于[4.161,4.482],其中游客对文化维度的乡愁预期期望度的总模糊值最高(4.482),由此可判断出文化维度层面中的各题项是影响游客实际体验满意度高低的主导因素。同时,游客实际体验的满意度排序与预期期望度排序一致,3 种维度的乡愁实际体验满意度的总模糊值介于[3.997, 4.180],游客对文化维度的实际体验满意度的总模糊值最高(4.180),是提升游客实际体验满意度的重要维度。

表 4 游客乡愁文化旅游分析维度重要性与满意度差异性对比

通过对3 个维度模糊值进行对比,表明游客预期期望度的总模糊值均达到较高水平。虽然游客实际体验的满意度也较高,但各维度的总模糊值均低于游客预期期望度的总模糊值,游前主导维度总模糊值最高的为文化维度层面,与实际体验满意度最高的维度层面一样,其总模糊值大小排序一致。针对文化、情感、记忆3 个维度的评价,游客游前的重视程度较高,并对游后的实际体验的满意度较好。调查结果还显示,游客在3 个维度层面的实际体验满意度的总模糊值均低于预期期望度的总模糊值,表明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预期期望度较高,但五龙村在发展乡愁文化旅游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进一步改善。

(二) IPA 象限矩阵分析

根据IPA 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本研究对构成游客游前预期期望度与游后实际满意度的12 个测量题项进行分析,通过预期期望度模糊值与实际体验满意度模糊值的平均值分隔点(4.319,4.103)所在位置构建IPA 象限矩阵模型(图 2)。

图 2 IPA 象限测量题项分布

第1 象限(优势区):包含能感受到五龙村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A2)、能产生文化认同感并触发乡土情结(A3)、能感受到旅游开发传承了乡村文化(A4)、能产生熟悉的场域记忆(B1)、能产生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念头(B4)等5 个测量题项,说明游客普遍认为这些题项在乡愁文化旅游中最重要,认可度最高。第1 象限的题项分布情况也表明,五龙村在乡愁文化旅游发展实践中以农耕文化为核心,通过乡村旅游开发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一定的传承与创新,游客在农事活动体验中通过不同的乡愁触发要素,能与旅游地之间产生本土文化认同并触发乡土情结,映射出对自己家乡的思念情感与乡愁记忆,拾到内心构拟的乡愁图景并获得身心体验。

第2 象限(维持区):只有能感受到过去的场域景象(C1)1 个测量题项。IPA 分析与实地调查显示,游客对传统村落乡愁文化旅游地空间场域重视度较高,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朴村落空间场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活态化保护,越来越多的乡愁文化符号得到挖掘并融入田园院落、乡村民宿等场域,能够触发置身“他乡”的游客联想到家乡过去的场域景象,但需维持和优化。

第3 象限(机会区):主要包括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浓厚的依恋情愫(B2)、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B3)、能感受到曾经的乡村趣事(C3)、能感受到以往的乡土美食(C4)4 个测量题项,从矩阵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情感和记忆两个维度。结合实地调查,本研究发现:在旅游时段高峰期,五龙村农耕文化博物馆等核心乡愁文化体验场域游客聚集人数过多,导致游客体验性不佳;野舍、阆天别苑、芸桢院子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民宿距离核心旅游景区相对较远,标识不便、乡村内交通可达性不高等问题为游客带来了不便,使其未能获得更好的乡愁文化旅游体验。若能进一步挖掘五龙村优秀的乡土文化,拓展乡愁文化旅游体验项目,优化场域配套设施,机会区的题项将为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优势项目,有效提升游客体验的整体满意度。

第4 象限(改进区):包括能感受到厚重的传统村落文化(A1)、能感受到旧时的民俗节庆(C2)2 个测量题项,从矩阵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文化和记忆两个维度。第4 象限的题项分布情况表明,游客对五龙村厚重的传统村落文化及传统的民俗节庆的期望值和重视度较高,但实际旅游体验质量不佳。结合实地调查,本研究发现,五龙村越来越多的乡愁文化符号在旅游发展中得到挖掘,但融入传统民俗节庆方面的相对较少,核心旅游区域的乡愁文化符号元素相对较为单一,村落整体建筑风貌将传统川北民居与现代民居融汇交织,营造了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消费符号,致使乡愁文化日渐式微,游客对地方乡愁文化的复合想象与实际体验不太符合,因此应重点改进。

(三) IPA 指数分析

图3 为测量题项IPA 指数。根据IPA 指数方法原理及IPA 指数等级划分,当IPA<3%时,游客对乡愁文化旅游感知实绩为非常满意等级,其中包括能产生熟悉的场域记忆(B1)、能产生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念头(B4)、能感受到过去的场域景象(C1)、能感受到曾经的乡村趣事(C3)、能感受到以往的乡土美食(C4)5 个测量题项;当3%≤IPA≤6%时,游客对乡愁文化旅游感知实绩为比较满意等级,其中包括能感受到五龙村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A2)、能产生文化认同感并触发乡土情结(A3)、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B3)3 个测量题项;当6%<IPA≤9%时,游客对乡愁文化旅游感知实绩为比较不满意等级,其中包括能感受到旅游开发传承了乡村文化(A4)、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浓厚的依恋情愫(B2)2 个测量题项;当IPA>9%时,游客对乡愁文化旅游感知实绩为非常不满意等级,其中包括能感受到厚重的传统村落文化(A1)、能感受到旧时的民俗节庆(C2)2 个测量题项。

图 3 测量题项 IPA 指数

通过IPA 象限矩阵分析并结合IPA 指数等级划分结果,本研究发现,游客对乡愁文化旅游感知实绩为非常不满意等级的题项与第4 象限重点改进区域的题项一致,再次表明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重视这2 个影响因素,充分挖掘并丰富乡愁文化符号,并将其融入地方传统民俗节庆等多个方面,使“入乡”游客能够真正获得沉浸式乡愁文化旅游体验。除此之外,位于第1 象限的题项“能感受到旅游开发传承了乡村文化(A4)”虽然整体重要性及满意度均较高,但预期感知的重要性模糊值高于实际体验感知的满意度模糊值,且差异较大,IPA 指数介于(6%,9%],IPA 指数等级属比较不满意等级,说明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满意度相对不高。然而,传统村落乡愁文化保护与传承恰恰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让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相伴相生,才有助于传统村落守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真正留住乡愁。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地进行田野调查与问卷抽样调查,采用IPA 综合分析模型研究了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预期期望度及实际满意度的真实态度,得到如下结论:

(1)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体验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对文化维度的乡愁体验满意度高于情感维度和记忆维度的乡愁体验满意度,对回归田园生活、触发场域记忆、乡土文化认同与乡土情结触发、场域记忆情结等方面的旅游体验实际满意度相对较高,表明五龙村依托“他乡”特质的乡愁文化资源给游客带来了愉悦的旅游体验,并唤起了游客的文化依恋、文化启迪和文化认同。

(2)游客旅游体验的实际满意度模糊值均值低于预期期望度模糊值均值,且较多影响因素的实际满意度模糊值均值都低于预期期望度模糊值均值,表明游客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较高,但其发展还未完全达到游客的旅游期望,因此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IPA 指数等级中的非常不满意等级题项与第4 象限重点改进区域的题项一致,均体现在厚重的传统村落文化与旧时的民俗节庆层面;同时,位于第1 象限反映游客对旅游开发传承乡村文化的整体重要性及满意度虽然均较高,但IPA 指数较大,属比较不满意等级。表明五龙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乡愁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乡愁文化的挖掘的注重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乡愁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五龙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让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相伴相生,才有助于守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真正留住乡愁;才能为“入乡”游客带来“阈限”体验,真正记住乡愁。

(二) 建议

(1)保护乡土文化,深化乡愁体验。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发展要将当地传统乡土文化作为内在推动力,借助适宜的策略深度挖掘乡愁文化符号,利用乡愁文化资源开拓创新,将乡愁文化符号融入乡土民俗、传统技艺、节庆活动、乡约民规等最能唤起游客乡愁记忆的载体之中,开发更具乡愁情怀的旅游产品,创新和丰富乡愁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将能反映五龙村真实生活场景的乡土文化进行“舞台化”重现,吸引游客的乡愁凝视、乡愁消费和乡愁认同。同时,通过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开发,将乡土文化与乡愁旅游相结合,再造文化空间体验,如结合五龙村乡土文化创新农院主题文化,营造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乡愁文化消费符号,使“入乡”游客重新重视日渐式微的乡愁文化,并能够在体验中通过记忆的回望,重造主客体交融的“故乡”,真正记得住乡愁。此外,乡土文化的保护应关注乡愁记忆的代际传递。五龙村可以利用自身乡土文化教育天然实践场所的优势,推进研学体验项目发展,引导青少年接触乡土、认知乡土、感悟乡土,建立与乡土的深厚联系,使乡愁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感和文化意涵能够代际传递。

(2)凝聚情感记忆,拾遗乡愁寄托。乡愁作为一种特殊的时间性情绪情感,是人们对过往生活中美好情感的体验,因此,乡愁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旅游。五龙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营造乡愁情感符号来打造物质环境,优化乡愁情感空间,构建非物质环境,营造乡愁情感氛围;要加强对村落民间、农院、牌坊等乡愁文化景观的永续保护,并通过复原生活场景、讲述农耕故事、放映记忆影片、演绎传统技艺等方式呈现和传播乡愁文化,构建乡愁意境。同时,五龙村应结合旅游发展“修+养”的功能,在乡愁景象营造的过程中,注重游客乡愁情感的表达、寄托与回归,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愁旅游的温馨与慰藉,从中得到不断追寻人生理想、实现美好愿望的动力。

(3)赋能媒介营销,提升乡愁感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已成为乡愁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网红打卡经济建构乡愁记忆深得游客的喜爱。因此,五龙村在提升乡愁文化旅游感知时,不仅要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乡愁文化品牌宣传,还要通过自媒体与网络直播进行精准营销,同时要充分挖掘乡愁文化的内涵,

通过对乡愁文化的内容营销打造独特的乡愁文化。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符合乡愁旅游形象的“网红达人”对当地乡愁文化旅游品牌进行代言,通过“网红达人”的影响力形成一定的旅游营销效果,将本土特色建筑、乡土民俗、传统技艺、节庆活动、乡约民规等乡愁文化符号融入旅游六要素的方方面面,形成“场景化+规模化”的营销模式,将口碑、品牌、体验相结合,形成营销合力,提升游客对乡愁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价值。此外,可将自媒体与影视媒体相融合,展现真实乡愁空间景象、唯美情节及游客的真实旅游体验感受,进行直接宣传,加大受众对五龙村乡愁文化旅游的关注度。

猜你喜欢

五龙题项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苏童《米》中城市对人性的异化
流亡与虚无:《米》中五龙人生悲剧研究
九月的乡愁
教师教学风格测量工具TSI修订的实证研究
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文物环境设计的新探索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回头一望是乡愁
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时代的进一步研究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