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病人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影响
2023-02-20赵以霞
赵以霞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患者发病后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肺癌患者实施治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在临床上具有手术创伤小与术后恢复速度快等特征,但患者术后仍然会出现强烈的疼痛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实施有效的镇痛措施,对肺癌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麻醉的方式给予患者镇痛处理,但常规麻醉措施在术后容易为患者带来恶心、嗜睡等不良反应。有研究指出通过给予肺癌患者胸椎旁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且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较小。因此本文就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对患者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影响展开探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研究组男24例,女23例,患者年龄介于60-84岁之间,平均(72.44±3.14)岁,BMI指数为19-25kg/m2,平均(22.84±2.13)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Ⅰ级患者有16例,Ⅱ级患者有31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患者年龄介于60-83岁之间,平均(72.12±3.23)岁,BMI指数为19-24kg/m2,平均(22.59±2.15)kg/m2,ASA麻醉分级Ⅰ级患者有15例,Ⅱ级患者有3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纳入标准[2]:①患者经临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②患者ASA分级为Ⅰ-Ⅱ级;③患者具备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指征;④患者对研究项目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3]:①患者近期存在麻醉药物使用经历;②患者有放化疗治疗史;③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脏器器官功能障碍问题;④患者合并有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桡动脉穿刺置管,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前接受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采用0.05mg/kg咪达唑仑、0.5μg/kg舒芬太尼、2mg/kg异丙酚与1mg/kg罗库溴铵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异丙酚2-4mg/(kg·min)给予患者麻醉维持,手术期间为患者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10μg与维库溴铵0.04-0.08mg/kg。
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其具体实施内容如下。患者以健侧卧位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将T4-5棘突向术侧旁2.5cm处选定为穿刺点,对患者穿刺点及周边皮肤进行消毒并实施局部麻醉,在神经刺激器的引导下,将穿刺针垂直于患者皮肤实施穿刺,待穿刺针触及患者横突后稍微回退针,调整穿刺角度,使穿刺针越过横突。进针后对患者肋间肌的运动情况进行观察,当发现患者阻滞侧的肋间肌产生明显的肌颤搐反应时,则要将刺激电流调整为0.4-0.6mA,再次观察若发现患者肋间肌仍存在肌颤搐反应时,需将注射液回抽,并注入5ml生理盐水与15ml的0.5%罗哌卡因。
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
1.3 观察指标 以NRS评分法为依据,于术后2h、24h、48h对患者静息状态与活动状态下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评分区间为0-10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重[4]。
分别于术后24h与术后48h对患者的静脉自控泵按压情况与背景输注量进行统计。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25.0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2h、术后24h静息状态与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与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静息状态 活动状态2h 24h 48h 2h 24h 48h研究组 47 1.96±0.38 1.88±0.68对照组 47 2.75±0.54 2.01±0.43 2.02±0.37 1.97±0.48 2.04±0.63 2.01±0.42 t 8.202 2.062 0.384 15.037 2.398 1.115 P<0.001 0.042 0.702 <0.001 0.018 0.268 2.27±0.75 2.06±0.61 3.76±0.66 2.38±0.74
2.2 术后静脉自控泵按压与背景输注情况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术后24h、术后48h研究组患者的静脉自控泵按压次数与背景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自控泵按压与背景输注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自控泵按压与背景输注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静脉自控泵按压次数(次) 背景输注量(ml)术后24h 术后48h 术后24h 术后48h研究组 47 3.18±1.64 5.53±2.39 29.94±6.62 60.55±6.84对照组 47 11.19±4.66 16.07±5.62 51.03±6.68 80.76±7.41 t 11.116 11.832 15.374 13.739 P<0.001 <0.001 <0.001 <0.001
2.3 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受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改变的影响,肺癌患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在不断提升,患者发病后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均受到严重影响。相关研究显示[5-6],多数肺癌患者是由支气管黏膜上皮病变逐渐演变为肺癌,但对于肺癌病变的具体机制尚未探查明确,因此临床上普遍认为肺癌的发生与吸烟、空气污染、电离辐射、职业致癌因子等多种因素相关。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作为肺癌患者目前在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措施,其凭借运用胸腔镜技术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降低手术治疗为患者带来的疼痛感,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但在长期临床运用的过程中发现,肺癌患者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仍存在明显的疼痛反应,因此有必要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为患者施加镇痛措施[7]。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麻醉方案对手术患者实施镇痛治疗,常规麻醉方案中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镇静镇痛药物,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损害,导致患者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产生不利影响[8]。
胸椎旁神经阻滞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局部麻醉方案,其通过在患者椎间孔与脊神经旁注射麻醉药物,能够对患者的运动神经、交感神经与感觉神经起到阻滞效果,进而对患者起到镇痛作用[9]。相关研究显示[10],将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于手术治疗中,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镇痛效果,而且能有效减少麻醉药品的使用剂量。本研究在神经刺激器的引导下对患者的T4-5椎旁神经实施阻滞麻醉,观察患者肋间肌的运动情况,从而为患者选用合适的静脉注射麻醉药剂。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2h与24h的静息状态疼痛评分与活动状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患者术后静脉自控泵按压情况与背景输注量上,研究组患者术后24h与术后48h的静脉自控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术后24h与术后48h的背景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对患者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能有效提升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其原因在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能够扩大对创伤部位感觉神经的覆盖范围,从而加强对患者痛觉神经传递的阻断效果。
肺癌患者在根治术后常常会产生代谢紊乱或内环境紊乱问题,进而导致患者容易出现各类术后并发症问题,对患者的康复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呕吐、嗜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原因在于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麻醉药物,其对阻滞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具有显著效果,在临床运用中具有起效快、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保障患者镇痛麻醉效果的同时,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风险。此外,有研究通过对比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对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发现,患者经胸椎旁神经阻滞后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均得到明显提升,说明胸椎旁神经阻滞有利于改善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11]。也有研究显示,肺癌患者经胸椎旁神经阻滞后各项肿瘤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12]。因此临床上目前对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肿瘤标志物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对其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综上所述,将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镇痛效果,并减少患者术后镇痛麻醉药品的使用剂量,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表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