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镇渭协作“山海情” 绘就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2023-02-20马明龙
马明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与应有之义。镇江与陕西渭南相隔千里,却缘分颇深。1200多年前,渭南籍大文豪白居易在镇江写下“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的美好诗句;同时代的镇江籍诗人许浑途经渭南时,抒发了“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的家国情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自1997年镇江和渭南对口协作以来,特别是2017年第一批镇江援陕干部从长江之滨奔赴黄河之畔,开启了镇渭协作、区域协调发展新阶段,在携手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结下了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谱写了山海情牵、历久弥新的崭新篇章。
一、聚焦脱贫攻坚,补好全面小康“短板”
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践行“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把做好对口协作作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积极融入国家东西部协作的大战略、大布局、大举措。一是聚力脱贫“硬任务”。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作为全面小康的标志性指标和底线任务,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硬任务,进一步扛牢责任、抓实工作,推动援助资金和项目更多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合力实现全面小康。二是压实攻坚“硬责任”。镇江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部署对口支援相关工作,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单位,明确任务、明确时限、明确要求,进一步压实攻坚责任。2017年以来,先后派出3批次党政干部、5批次“三支”人才,投身渭南市经济发展一线、招商引资一线、项目建设一线、教育医疗一线开展组团式帮扶,部门镇街、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等120余个单位与渭南相关单位开展结对协作,争取各级财政援助资金6.1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6万多人,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三是巩固摘帽“硬成果”。坚持“四个不摘”,定期做好“回头看”,积极配合受帮扶地区健全返贫预警和防范机制,扩大脱贫攻坚战果,巩固对口支援成果,涌现出句容草莓扎根蒲城、扬中“点线面链”消费帮扶新模式等一批协作亮点。2021年,镇江、渭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镇江市对口帮扶渭南市工作组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援陕专业技术人才阮祥忠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二、坚持产业先行,锻造高质量发展“长板”
产业高度决定发展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镇江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对口支援与双向协作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作为协作重点和脱贫治本之策。一是高水平推进载体建设。推动丹阳市与富平县对口协作,高起点建成“区中园”——富丹产业园,积极开展产业、技术、人才对接,连续四年获得苏陕协作“区中园”建设考核第一名。目前已招引落地圣唐乳业、扬子江药业、中冶陕压PMC等10个项目,总投资33.5亿元,到位资金20亿元,落户项目直接吸纳就业1030人,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28人,吸纳脱贫人口就业207人。2021年,《富丹产业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案例入选全国东西部协作培训典型案例。2022年,镇江在澄城县开展丹澄产业园建设,项目首期投资1.8亿元,建设15栋标准化厂房,目前已招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3个项目入驻园区,总投资3.5亿元,努力再打造一个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共建园区,在苏陕协作“区中园”建设中持续走在前列。二是全方位开展项目合作。推动5个对口县建立招商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定期组织客商赴渭考察、洽谈项目,着力招引一批支撑性强、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近年来,帮助引进产业项目30个,实际到位投资23.7亿元。目前,在手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37.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55亿元。三是深层次挖掘特色优势。聚焦当地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通过产业转移结对工作机制,打造两地优势制造业沟通平台,深化特色农业合作,推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特别是针对富平县柿子、奶山羊两大特色产业,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把两条产业链做长做强。同时,积极招引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当地特色产业项目,带动全域经济发展。
三、全面深化协作,筑牢共同富裕“底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镇江贯彻东西部协作要求,坚持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与渭南携手走好共富路、绘就新画卷。一是结对协作越来越紧。镇渭协作既要“结亲戚”、更要“走亲戚”,使两地人民的心贴得更紧。我们坚持让援派干部当好“渭南人”,说好“渭南话”,与当地干部群众结对子、当亲戚、手拉手、交朋友,大力实施“建立一个结对机制、做强一条特色产业链、兴办一批为民实事、组织一场特色活动、打造一项创新品牌”的“五个一”工作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创新引入社会资本,筹资1亿元组建了陕西省首个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相关做法获得推广。二是就业协作越来越实。突出就业优先,搭建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劳务服务机构等15个合作平台,建设“社区工厂”、援建车间43个,定期开展“春风行动”大型招聘活动,镇江企业“千里送岗”,定向招收,共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11人,让群众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三是消费协作越来越新。深化打造“一个展销馆、一个批发交易中心、一个电商商城、一批直营店和专柜、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直采基地”的“五个一”消费帮扶平台,构建起“供给+需求”双对接、“基地+保底”双保障、“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新模式,有效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累计完成消费帮扶3.96亿元,初步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四是人才协作之路越来越宽。积极支持引导镇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科技企业与渭南开展合作,创新两地培训、委托培养、“组团式”支教支医等方式,努力打造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先后派出支教、支医、支农专业技术人员450余人,帮助渭南提升公共服务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增强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南名城到“三圣故里”,“亲戚”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镇江将与渭南携手奏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奏曲”,不断续写新时代苏陕协作“山海情”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