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联结生活“四途径”
2023-02-19邵静
邵静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强化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后作业、课外阅读等多个环节中渗透生活内容、展现生活情境、整合生活元素、融通生活因子,把学生带进生活大课堂,不仅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更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联结生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4-006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开发课程,扩大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书面语,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都来自生活,也是在生活中发展和运用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课堂上渗透生活内容,在课外活动中展现生活场景,在课后作业中整合生活元素,把学生带进生活大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一、课堂教学,渗透生活内容
生活是语文知识的“诞生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融入、渗透生活化内容。链接、融入和渗透是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结的主要方式。其中,渗透式教学是一种无痕的、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当一个人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熟悉的生活越接近时,其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间的衔接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在不同场景下学语文、用语文的思维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秋傍晚山景图。王维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体会这一深远的意境,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全体学生先朗读一遍这首诗,再默读两遍,然后细细品味,思考每次读后的感觉是否不同。”学生品读后争先恐后地回答:“诗人描绘的景色特别美。”笔者追问:“美在哪里呢?”学生分享了“秋天的傍晚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给茂密的山林送去了清新,给人们带来了凉爽”;分享了“在暮色苍茫之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升起,月光透过松枝的缝隙洒落,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缓缓流下,发出潺潺的水声”;分享了“银铃般的笑声从竹林中传出,原来是一群勤劳的姑娘洗完衣服回来了”;分享了“顺流而下的渔船穿过荷花丛,浓密的荷叶向两旁倒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心目中的初秋傍晚山景图。笔者顺势引导学生给自己描绘的图景配上一个名字。任务的提出使得教室里迅速安静下来。此时的安静是深度思考的过程,有思考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在独立思考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了“月照松林图”“清泉映月”等名字。此时,学生已经沉浸于美景之中。笔者再次追问:“除优美的景色之外,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以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有学生体会到诗中暗含着诗人厌恶官场的态度。这个发现是渗透生活的一个切入点,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诗中的何处能看出诗人厌恶官场。学生回答:“从诗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以看出。春天的景色已经逝去,作者依然要留下来。作者要留下来不是只为了欣赏美景,而是想从官场退下来,不愿同流合污。”“我觉得诗人有一颗孤独的心。诗中有一个‘空字,形容空旷的山林,人迹罕至,孤独的诗人在那里遐思。”“我觉得诗人有高傲的灵魂,与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此话一出,课堂上的争论声不绝于耳,气氛异常活跃。笔者暂不评价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而是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活跃思维,锻炼口语能力。因为只有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才会迸发出激情,展现出语文学习的活力。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生活化的内容,能让语文知识以一种更加亲和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意义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点”的渗透还是“面”的渗透,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依据情境,让生活化语文课堂随时、随地发生。
二、课外活动,展现生活情景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能够展现生活情景的课外活动,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让学生自愿选择相应的活动小组,如“沁园文学社”“朗读者协会”“书法兴趣小组”等,把学生带进生活大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参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飞花令”,让学生重温经典诗词,感受诗词的情趣,领会中华诗词独特的魅力。在《中国诗词大会》中,选手以丰富的诗词储备量,将“飞花令”玩得精彩无限。那“飞花令”到底是什么呢?为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是“飞花令”,再进行具体讲解——“飞花令”是古人酒宴上玩的酒令,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在饮酒时的一种助兴游戏;它的名字源于唐朝诗人韩翃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改良了“飞花令”。其次,教师向学生讲解课堂中“飞花令” 的游戏规则:“以8人为一组,分成5组。先玩简单的飞花令——每组一个学生说一句带‘花的诗句,可以是‘花这个字,也可以是具体的花的名称。一轮结束后,再循环往复。接不上来的小组就要接受惩罚。”学生领会了教师的意思,哈哈大笑,大家都心潮澎湃,跃跃欲试。最后,精彩的“飞花令”活动开始了——“人闲桂花落”“桃花潭水深千尺”“还来就菊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映日荷花别样红”“乱花渐欲迷人眼”“梨花落后清明”“桃花依舊笑春风”“花影妖娆各占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比黄花瘦”……学生兴致勃勃,斗志昂扬。这一轮游戏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继续玩带有“春”“月”“雨”等词的“飞花令”游戏。此次课外活动的开展,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当中,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提高了诗歌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学诗的主动性,能使学生主动进入诗歌的殿堂,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外活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其通过再现生活情景的方式,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有机联系、无缝对接,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建构、内化语文知识。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能获得生活化的体验,能对语文知识形成生活化的理解、感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认识生活。基于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课后作业,整合生活元素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贴近生活的语文课后作业,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也能懂得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有着课堂上难以达成的教学效果;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后作业,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用语文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用语文的思维来考量生活,用语文的话语来表达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加入生活元素,从生活化的方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三篇现代文《猫》《母鸡》《白鹅》。这三篇文章都是学生开展习作的榜样:《猫》主要描写猫性格古怪的特点;《白鹅》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写出白鹅的高傲;《母鸡》用“肚子都圆圆地下垂”等语句,把鸡的外形描写得很有意思。文章对小动物的描写如此生动,是作者长期仔细观察的结果,这与作者热爱生活的態度是分不开的。这些动物基本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较为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学完这三篇课文后,笔者及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动物朋友》为题的作文。笔者鼓励学生去观察自家或者邻居家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描写。这样的课后作业不再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将作业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用心地去感受生活。此外,笔者还提示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以写小狗为例,可以观察小狗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是生吃还是煮熟了吃,需不需要加其他的佐料等;可以观察小狗一般喜欢在什么地方睡觉,什么时候睡觉,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等。这样,学生就能够认真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事物,从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整合生活元素的语文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之路,是语文学习的返璞归真。让语文作业回归生活,与生活融通,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能够增进学生对语文的亲切感,能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体验生活,从而更好地学会生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做生活的主人。
四、课外阅读,融通生活因子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不同学段的课外阅读基本要求,还要在课外阅读中融通生活因子,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课外阅读与学生的生活融通,就是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观照、探究、反思自我的生活。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文章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周绍良的《馂余杂记》、李光庭的《乡言解颐》等,让学生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如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笔者还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让学生讲述课外阅读中的故事,或是分享由书中联想到的真实的人生经历等,从而让学生获得生活化的感受、体验。生活化的课外阅读能增进学生的阅读自信、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适合学生的生活化阅读材料,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学习到人生的道理。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是说,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阅读的方法、策略等的形成大多是在课堂中习得的,而学生的阅读积累、素养积淀等则依靠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两手抓,让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比翼齐飞。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回归生活的语文学习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语文知识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根基、为主线、为宗旨,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连接,以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为基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开花、结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孙静.构建具有生命质感的语文生活[J].小学语文教学,2019(27):52-54.
[2] 李家栋.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论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9(27):4-6.
[3] 王密娇.联系生活,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2):27.
[4] 吴素红.追寻语文教学的“文化意蕴”[J].小学语文教师,2017(3):59-61.
[5] 马君诚.扎根生活,享受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语文建设,2014(14):12-13.
[6] 李梦奇.立足于生活的土壤,培育出语文的种子:小学语文生活化习作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19(19):84.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