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青年的“拟文学”表达及其亚文化症候

2023-02-19蒋成浩

扬子江评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艺文学用户

蒋成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将人类带进了互联网时代,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空间”,形构了人的认知与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建构起了虚拟的网络空间,这一空间具有去中心化、互动性、灵活性等特征。现代网络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囊括了多样化的电子媒介系统,为网民提供了体系庞大的虚拟公共空间,由于消费时代的悬临,更使得网络空间具有娱乐化、碎片化的倾向。此外,互联网空间的灵活性、互动性、扩展性是其他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它要把过去一切的媒介‘解放出来,当做自己的手段来使用,要把一切媒介变成内容”a。互联网打破了旧有的媒介传播壁垒,形成了具有交互性、兼容性的大众传播平台。豆瓣APP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网络社区,它以提供书影音资讯为主体功能,吸引了文艺青年的聚集。其规模庞大的注册用户和月活跃量,建構起具有舆论导向能力的社群空间。豆瓣文艺青年用户,通过便捷的渠道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制造舆论风向,频频引发现象级的讨论话题。这些话题的生成、流播,成为当代社会极具亚文化症候的文本。

2022年3月19日,一篇名为《一条豆瓣动态引发的“疫情文学”复兴》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实际上,不独“疫情文学”复兴,近年来兴起的“凡尔赛”“小镇做题家”等热点话题,皆发源于豆瓣APP。这类话题的典型特征是其“拟文学”的文本形态,所谓“拟文学”,一方面是指网络文艺青年在媒介平台中的“准文学”写作,如豆瓣用户的书影音文艺短评、生活随感、非虚构自述。另一方面,是指豆瓣用户在不改变原文结构框架与意义指向的基础上,拟写、戏仿传统文学经典,造成群聚效应。“拟文学”是网络文艺青年的亚文化生产的结果,因其立足于即时性的现实语境,而成为意涵丰富、具有结构性张力的文本。但也应看到,“拟文学”游戏在娱乐化、大众化的趣味审美中,也内蕴着网络文艺青年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回应。通过对豆瓣APP的功能性考察,聚焦于豆瓣青年群体的文艺短评与“拟文学”游戏,可以洞见当代网络文艺青年的阅读趣味、价值系统与思想生态。

一、豆瓣的功能分区及其导向

豆瓣APP集品位系统、表达系统、交流系统于一体,其影响力随着注册用户的爆发式增长而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豆瓣注册用户超2亿,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4亿,其规模不可小觑。由于豆瓣社区网络的功能导向性,注册用户多为青年知识群体,尤以文艺爱好者为主。在年龄方面,19岁至45岁的用户占比92.4%,26岁至35岁的用户占比48.44%。在社会阶层方面,即可以推测工薪阶层的白领是主力军。b在学历层面,豆瓣注册用户中本科以上学历超过70%。c豆瓣文艺青年用户在平台上标注、评价书影音,加入感兴趣的小组话题,发布阅读、观影动态,建构了自成一体的社群空间。目前来看,豆瓣用户呈现出学历层次丰富、热爱文艺、批判意识强烈等特征,这类用户增加了豆瓣空间的活跃度,便于制造出现象级话题,形成舆论风潮。

交互性是现代网络媒介的基本特征,而以功能性空间区隔为基础的社交APP,又必须具备部分独特性与排他性的功能,才能在更新迭代频仍的社交产品中立足。由于豆瓣的精准定位,促使其营造的网络空间文艺气息浓厚。豆瓣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书影音资讯,开放性的资讯上传,使得该频道囊括了绝大部分的书影音条目,满足了用户获取资讯的需求。豆瓣用户也可在相应的条目上标注“想看、在看、已看”三种状态,并可写下书评、影评、乐评,所写评论对其他用户是公开的,以此完成交互性的信息流转。其次,豆瓣的书影音资讯,以时效性为特征。在“电影”栏目,主页推送了“影院热映”“豆瓣热门”讯息框,设置了“国内即将上映”“全球值得期待”“实时热门电影”“一周口碑电影榜”等子栏目,不仅提供了电影实时资讯,还提供了横向的影视主题资讯。“读书”栏目亦设置了便捷的图书信息,将书根据题材分门别类,创设了主题性书单。每个条目提供了图书简介、图书目录等必要信息。

豆瓣的书影音标注、评价功能,是其灵魂所在,紧紧抓住了用户的情感需求与现实需要。一般而言,网络文艺青年热爱阅读和观影,但生活中的阅读、观影体验,很难有意识地以传统的书写方式记录下来。而豆瓣恰好满足了用户的记录需求,延伸了人的“记忆功能”。因为有了基数庞大的书影音条目,用户在现实生活中阅读、观影之后,可以在豆瓣上进行标注、评价。标注、评价后的信息会储存在豆瓣的个人空间中,并以“我的阅读”“我的观影”文件夹的形式呈现,豆瓣的这一功能,为用户建构了虚拟现实的私人空间。在书影音界面,设有实时更新的片单合集,将类型、主题相似的影片合成一个片单库,如“跟读书和阅读有关的电影”“黑色幽默”“战争序幕系列”等,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观影喜好,收藏感兴趣的片单。

豆瓣的小组话题功能,吸引了大量的青年用户。这一功能首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豆瓣将其交由用户开发,用户根据个人兴趣创建小组话题,设置小组简介与小组公约,吸引用户加入话题组。即是说,话题小组的建设、运营,始终是开放、双向甚至多向性的,由此创造了豆瓣小组生生不息的活力。但不同的话题小组,也常设置一定的门槛,如果想要加入该小组,必须通过问题考核,这样的门槛设置,主要是为了筛选出有共同趣味的组员。一些精心运营的具有特色的话题小组,往往规模庞大,组员众多。如“豆瓣鹅组”“豆瓣劝分小组”“独居者联盟”“豆瓣读书会”“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迷恋植物的人”等等,动辄即是数十万的组员。通过对这些热门小组的观察可以发现,豆瓣小组因其开放性与多元化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总体来看,有学习交流性质的阅读小组,有满足生活需求的租房小组、二手物品交易小组,有以交流私人情感问题为主的恋爱小组,每一个小组,都建构起微型的社区空间,并具备各自的特性。“豆瓣小组首页就像一块‘电子公告板,实时展示每个发帖人的讨论贴,至于讨论帖在小组首页的位置、展示时间则由帖子本身的最新回复时间决定。即使暂时没有组员回应讨论帖,发帖人也可自己回复,又称‘顶帖,增加讨论帖在小组首页展示的时长,让更多人看到该帖。因此,传播个体‘被看见的机会并不取决于发帖人粉丝量的多少或是帖子内容质量的高低。”d小组的集聚效应体现在热门话题的生产上,一旦有小组用户开设一个具有话题性的帖子,就会有大量的跟帖,在帖子下面的留言里,不同的用户就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各不相让,使话题不断蔓延,形成舆论漩涡。

网络媒介是人创造的,但它的功能形态又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媒介持续不断地编码、再编码我们的思想。它们在增加信息,改变我们现有的信息结构、刺激反应,增强某种形式的思考和行动。”e豆瓣APP的功能性特征,营造并建构了具有独创性的网络文化空间。就内部而言,它成为网络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并在与其他媒介平台的对比中标识出清晰的身份界限。“年轻的群体分裂出来建立原有地盘之外的新据点”f,豆瓣用户的发言具有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书影音的品评上。通过对文学书籍的标注、评价的考察,不难发现当代青年的阅读取向与评价机制。不同于学院派的文艺批评,豆瓣青年的文艺批评有其独特性。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灵活性、迅疾性,豆瓣文艺评价呈现出短评化、个人化、娱乐化的倾向;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去中心化又使得青年的文艺评论无所拘束,时常有天马行空的妙评。媒介是身体的延伸,豆瓣社区的文艺定位,催生了用户发言方式的“拟文学”表达,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向。

二、豆瓣文艺青年的文学接受与批评

所谓“拟文学”,是指在网络媒介,尤其是网络社交空间中产生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准文学形态。“拟文学”生产、传播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平台有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豆瓣、小红书等。一般而言,“拟文学”在体量上短小简约,通常抒发日常生活中的一时之情,极具情境性、即时性、情感性。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不能与传统文学形式同日而语,但“拟文学”又有着文学的基本特性,如语言的优美流畅、诉诸真实情感、艺术修辞的运用,甚至传达着较为深刻的“奇思妙想”。诸如此类,故在“文学”前冠之以“拟”字,为其命名。豆瓣网络社群,长期以来成为“拟文学”的重要生产地,这与豆瓣的功能性特征密切相关,豆瓣以书影音资讯为功能主体,而用户多为文艺青年,为“拟文学”提供了生产动力。文艺审美本是精神活动,无论是阅读还是观影评论,都需要极强的情感性介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豆瓣用户的“拟文学”表达,首先体现在针对书籍、电影的文艺短评上。

豆瓣以书影音资讯为功能主体,因此,书评与影评成为用户言论的集散地,从中也可窥见当代文艺青年的阅读偏好与文学评价标准。在选取样本时,本着普适性、受众广的原则,笔者聚焦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与当代文学中的青年热门作家。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7年到1949年这段时期的白话文学,自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学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学形态趋于一体化而终。由于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积淀,文学史对现代文学的评价已趋于稳定,因此豆瓣APP中新文学经典的“拟文学”短评,是照见当代网络文艺青年与历史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关系的一面镜子。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现代作家,学界有一个不成文的座次表,是为“鲁郭茅,巴老曹”,意指六位现代文学大家,分别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在豆瓣APP中检索“鲁迅”,以最具权威性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为例,《鲁迅全集》豆瓣评分为9.5分,分值超过绝大多数文学经典。该条目下共有短评980條,其中点赞量排名第一的是用户Joseph.C,他评论道:“鲁迅是一个非常自知的人,但他不是一个神。如果我们的研究,继续神化鲁迅,这对鲁迅而言恰恰是很悲哀的。”第二条是用户秦桑的短评:“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第三名是用户“小李匪刀”的短评:“这次读的电子版,感受最深不是所谓革命斗士,最多骂骂政府斗斗笔仗,但对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的小气吝啬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刻画的确入木三分。……较少见从社会学或政治学角度来理解鲁迅作品的,今后是一个可为的方向。”用户“摸鱼居士”评价:“出全集对大部分作家其实是很残酷的事,毕竟,即使大师巨匠,也不免失心,也不免错手,也不免跌足,不是都经得住审视的,于是乎最后就不免要丢脸。唯我先生,虽为被压迫民族之作家,为黑暗闸门下的守夜人,或有无聊,或有不整,却真没有一点委顿潦倒,奴颜婢膝处。壮哉。”

《鲁迅全集》获赞较高的短评,基本上传达着当代文艺青年对鲁迅作品的态度。点赞量排名前十的短评,无一负评。亦是说,豆瓣短评对鲁迅的评价,与学术体系、现代文学史中的鲁迅地位是对等的。不同的是,豆瓣用户的评价视角、价值标尺与学术标准迥异。通过豆瓣用户的“拟文学”评论可以发现,文艺青年群体感性的印象式批评,同样能抓住鲁迅思想的精髓。他们赞同将鲁迅还原为“人”而不是“神”,但并不否认鲁迅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巨擘地位。其次,在豆瓣用户的短评中可以看出,阅读鲁迅之所以常读常新,在于鲁迅批判思想的普世性,这种普世价值,往往成为读者表达现实不满所借重的思想资源。最后,从鲁迅文章中摘取的格言警句,频频在短评中亮相,诸如“从来如此,便对么?”“看这些青年,仿佛中国的将来还有光明;但再看所谓学士大夫,却又不免令人气塞。他们的文章或者古雅,但内心真是干净者有多少。”即便许多豆瓣用户在短评中表示鲁迅的思想难以读懂,不能在整体上读懂鲁迅,但都有“不明觉厉”的情绪体验,这种阅读过程中的思想震颤借助传播鲁迅的格言警句,达到心理共鸣的效果。

自新时期以来,对茅盾小说的评价出现了有争议的声音。在豆瓣中检索茅盾的作品,其中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子夜》阅读量最大。短评区排名第一的是用户“如”的评论,该用户标注三星,“开场非常非常精彩!场景感十足十足的。后面确实泄气了的感觉,看到茅盾自己的后记讲说构思确实很宏大,但是后来因为健康等种种原因无法完成先前诸多伏笔和构想,便得知原由了”。排名第二的是用户“小星星”的评论,该用户标注两星,“要是说这是经济学经典案例教材的话还能多打两颗星。这种满是术语和专业知识的东西怎么读怎么生涩费劲。茅盾对人物的心理很有研究,尤其是女性的极敏感细密的小心思,描写得比较细致,这一点不错。可其他就……最后十几页我放弃读了”。排名第三的是用户“大-燕-威-王”,该用户标注五星,“首先觉得繁复的亲们,茅盾擅长的就是群像描写,因为记不住人物就不喜欢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吐槽;其次,作为三十年代的畅销书(当年被称为‘子夜年),相对于文学史是有价值的,但在今天读起来会有隔膜;第三,商战部分还是精彩的,耐心下来弄明白术语,小说本身很有看头”。

《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一直被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新时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西方哲学、文艺思想的再次启蒙,文学评价的标准与审美趣味也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子夜》是茅盾小说创作理念先行的产物,整部小说像是社会调查报告,因此在主题和情节营构上,显得过于生硬。但研究者也赞赏茅盾刻画细节、捕捉人物细微心理的能力。由豆瓣青年的文艺短评可以看出,围绕着茅盾的《子夜》,也产生了明显的分化。评分较低的用户,多认为茅盾语言过于繁琐,情节冗长,即便有令人称道的心理刻画,也被过于枯燥的情节所淹没。还有的用户认为茅盾在这部小说中倾注了过于明显的阶级倾向,一旦故事涉及工人运动的时候,作者就失去了冷静客观的笔调。对《子夜》持正面评价的用户,多倾心于茅盾宏大的社会视野及深刻的社会观察,认为《子夜》是一幅时代的壮阔画卷。相较于《子夜》,豆瓣条目里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反而更受读者的认可,如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林家铺子》,评分8.4分,高于《子夜》,反映出了网络文艺青年对茅盾小说的阅读偏好。

相较于现代文学经典作家,豆瓣中的青年读者对当代热门作家的作品更有阅读兴趣。“80后”“90后”是豆瓣用户的主力军,相应的,“同时代”作家的时代书写,更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表中选取的是当代文坛中备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他们“分享着其他青年作家的文坛成名方式,经由‘名刊-名校-文学奖这一系列文化体制获得文化资本”h。这些作家的文学生产、流通与接受,形成了复杂的空间场域,既有资本市场的运作,又有自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有学院派批评家的文学史建构,班宇、双雪涛的写作,被学者命名为“新东北作家群”,与1930年代萧军、端木蕻良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遥相呼应。葛亮、陈春成、林棹则被归为“新南方写作”阵营,“他们常常突破经验的边界,通过丰饶、奇诡而又绚丽的想象来结构小说叙事,重新激活了南方以南的文学魅力,让文学南方在作家想象力的驱动下变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i。豆瓣APP为考察网络青年对同时代成名作家作品的阅读与接受情况,提供了典型性的样本。豆瓣文艺青年的文学短评,呈现出不同于学院派批评的价值尺度,他们因资本市场与学院批评而关注到这批青年作家,却在接受的过程中自觉疏离诸如“新东北作家”“新南方写作”等理论命名的导引,而专注于个性化的感性审美体验。

以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为例,这部小说集由“理想国”出品,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出版。《夜晚的潜水艇》出版后引起不小的轰动,获得“《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2021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作品”等奖项。王德威、陈培浩、张定浩等学者亦撰文评论,给予高度评价,一时间备受关注。王德威称陈春成的作品“含蓄蕴藉,而又每每闪烁幽光。在一个文字漫漶、人人竞相表态却又言不及义的时代,这样的书写何其难得”j,评价不可谓不高。在豆瓣读书栏目,《夜晚的潜水艇》条目下有6.1万人标注“读过”,6934人标注“在读”,8.9万人标注“想读”,短评多达2.8万条,好评度为77%。排名靠前的评论中,豆瓣用户Cancelled标注三星,评价道:

總不能每篇都做梦吧,最终要以思想力说话,只有修辞迷幻术的话只能吸引什么打五分(五星,笔者按)的读者呢?1)认为文学止于语言、意境与情思,除此之外说不出所以然,(“文笔”论是文盲时代的产物);2)以为想象力是比喻联想;3)没有领略过古典文学,少见多怪;4)读博尔赫斯等只见皮毛的半吊子;5)放在二十年前喜欢林清玄简嫃,十年前喜欢《读者》;6)不以吸取养料为读书目的。这些读者读新闻历史最多感慨兴衰命运,朴素人道情怀,但对人的处境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也没接触什么好作品。当然也不是读者的问题,目前我们处在文化低谷,从小也没接受好文字的滋养,更不用说分析能力了,因而对于文学中急需纠弊的语言与思维问题,都还没引起重视,哪是超越同龄写作者的初始阶段,都回避谈论这些议题了。

Cancelled的这条评论收获了2438个赞,在短评中排名第一。Cancelled对《夜晚的潜水艇》基本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是以“思想力”取胜,而陈春成的小说擅长于“修辞迷幻术”。此外,Cancelled同多数豆瓣文艺青年相同,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他从自身的阅读经验出发,批评读者文学审美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匮乏,而这种匮乏源于难以言说的历史原因。实际上,陈春成的作品最为人所称道的正是其语言修辞能力,他常营造奇幻的情节,但失之于对思想的深度勘探,即是说,精妙的语言不能负载相应的思想重量。Cancelled指出的陈春成语言与思想的脱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许多青年作家“有意玄虚”却缺少思想力度的通病。此外,也有豆瓣用户以诗意的语言做出印象式批评,对陈春成的作品予以肯定。用户“熊阿姨”评论道:“阴天无人的江南园林,1950年福建的剿匪战斗,列宁格勒的秋夜夜雨,万历十五年的春夜,或者只是今年九月,一个秋雨绵绵的县城下午……他的故事好像里总有细碎的雨声,或者轻微的海浪声,像一幅展开的卷轴,自然段次第铺开,看到中途才猛然发现早就跌进了他虚构的世界里。几乎每篇文章我都至少读过三遍,每次还会被澄净的语言吸引,心跳变缓,渐渐沉入一条时间的夹缝。这不光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打开书页,它会变成一卷梦的索引。”这条评论获得1019个赞,短评排名位列第三。“熊阿姨”的诗性评语充满布尔乔亚的小资情调,这也是豆瓣文艺青年的重要特征,他们更注重文学语言的精致化,注重诗性的阅读感受。

相较于陈春成,“新东北作家群”的代表——班宇,其“出道”正源自豆瓣提供的阅读与写作平台。2014年2月,班宇与“豆瓣阅读”签订专栏计划,并发表第一篇小说《野烤玉米》,后结集为“铁西疯食录”。次年,班宇在“豆瓣阅读”上发表小说,即“铁西冠军”系列;2016年10月,班宇发表《打你总在下雨天:工人村蓝调故事集》,收录了《古董》《鸳鸯》《云泥》《超度》四个短篇,并获得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喜剧故事组首奖,这四个短篇,加上《车马炮》一篇(经作者修改并更名为《破五》),五篇小说以《工人村》为名,收录在班宇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冬泳》中。k豆瓣为班宇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的空间,与其他网络小说平台不同的是,豆瓣社群聚集了大量高学历、有文学鉴赏能力的用户,他们与创作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豆瓣多元、开放的社群生态,使得优秀的原创作品极易脱颖而出,获得曝光度。

班宇的《冬泳》也是由“理想国”出品,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出版,上榜豆瓣“2018年度最受关注图书”。通过豆瓣APP检索,《冬泳》条目下共有5.6万用户标注“读过”,7.1万用户标注“想读”,3826用户标注“在读”。《冬泳》收获短评16001条,获赞量排名第一的是班宇(豆瓣昵称为“坦克手贝吉塔”)的自评,他为自己的作品标注五星,写道“关于沉溺与坠落的时刻,要记住,更要去相信,相信纯粹与正义,风的低语,相信所有行动皆有意义,铁会融化在雪里,而我们终会在岸边相遇”。这句充满诗性、隐喻,近乎箴言的自白获得了2181个赞。用户ponpon pop标注三星,评论道:

读完感觉也没有说的那么好吧。不过他教会了我一点捷径:用语言把自己带进叙事现场、用语言来唤醒销声匿迹的经验。其余也没了……太依赖于语言的所带来的场域,这个磁力虽然可靠,但搞不好会有一点表面大于内在。虽然这样对于写作者而言是有效的,但是读起来还是觉得不夯实。也就是说,你可以告诉读者东北的铁和热的生活是怎样衰退冷却的,但是你也要告诉读者生活本来是什么。

ponpon pop的评论获得737个赞,短评排名第三。ponpon pop颇为精准地把握到了班宇小说的语言特征,班宇的小说多用短句,简省有力,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其间穿插大量的人物对话。“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几乎不使用心理描写、强烈的故事性,这大致是‘新东北作家群的现实主义风格。”l同时,ponpon pop也指出班宇鲜明的语言风格建立在特定的题材叙事之上,那便是1990年代东北下岗潮背景下的父辈们“铁和热”的生活。特定的题材与特定的语言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以至于限制了语言的可能性,也失去了对普遍性生活的思想勘探。

以上并非是严谨的社会学与统计学调查,但能够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豆瓣空间中的文艺青年,就现代严肃文学的阅读评价而言,他们的阅读趣味,并不以“反传统”见长。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虽然偏向于感性的印象式批评,但许多评论颇有洞见,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此外,豆瓣中的青年读者,对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保持一定的警觉,比较偏好那些从日常生活中洞察人生世相的作品。他们的文艺短評,也常常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映射与批判,将作家作品中的批判性因素当作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尺。最后,豆瓣空间的开放性、交互性特征,使得“拟文学”的文艺短评板块成了各种观点、意识交锋的场地。“对立思想的碰撞造成一个湍流区,在文化决定论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在个人或团体中,这种碰撞可以引起质询、不满、怀疑、质疑、探索。”m任何一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可能遭到各个角度的反驳与对抗。即是说,网络空间是一个民主化、去中心的场所,同时也应意识到,观点交锋常使这一空间成为无共识、破碎化的场地。价值的建构与崩塌同时共存,这也是豆瓣网络青年文艺短评的现实语境。

三、并非游戏:“拟文学”的青年亚文化表征

“无论是传统文化、高雅文化还是民间文化,缺少了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就只能是小范围的群体文化。”n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特征,极易形成讨论空间,一个创新性的话题,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扩散开来,成为全网参与的大型活动。对于豆瓣社区网络的用户而言,他们几乎从未错过任何一次网络文艺热点,尤其是“拟文学”创作,更是成为豆瓣扩大网络影响力的途径。从“甄嬛体”到“凡尔赛文学”,从“林妹妹体”到“小镇做题家”,豆瓣以“拟文学”的方式,引领一股娱乐风潮。但也应该看到,“拟文学”的背后,隐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网络用户以亦庄亦谐、戏谑调侃的语言制造反讽,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改写文学经典,于诙谐幽默、放声一笑之间,凸显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他们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姿态,笔锋所向,充满批判性指向,每每引人深思。

豆瓣空间中的“拟文学”表达,常制造出狂欢化的效果,脑洞大开的用户们以文艺的方式“一本正经”地“搞笑”,迅速引起关注,并集合更多的创意,衍生更多文本。在这样一个急速的文本生产环节,文本的意旨是游移的,但也正是由于没有既定主题条条框框的束缚,反而解放了“生产力”,营造了文本与读者的狂欢。2022年3月19日,自媒体“愚感”刊发了一篇名为《一条豆瓣动态引发的“疫情文学”复兴》的文章,迅速引爆网络。原生于豆瓣的“拟文学”创意,溢出豆瓣空间,最终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形成一股流量旋风。“愚感”的这篇文章,也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

豆瓣社群空间中所引起的“拟文学”表达,成为网络文艺青年一展身手的契机,他们正是布迪厄所说的“新型文化媒介人”,把新型的文本形态从“以前相互封闭的文化领域之间迅速循环传递开来”o。除了对西方文学名著的拟写,还诞生了拟写《红楼梦》,甚至将贾宝玉、林黛玉初次见面的场景,拟写为“疫情文学”。在这里,拟写只是一种手段,文学也并非目的,最终指向的是新冠疫情对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由当下而怀恋疫情时代到来前的安稳的日常生活状态。“拟文学”无疑成为网络文艺青年情感与思想表达的窗口,借助恰如其分的拟写,传达独特的生命体验。当代的青年群体,逐渐由90后、00后占领网络舆论空间,他们成长于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时代,曾几何时,也被视作“颓废的一代”,他们通过豆瓣空间,以特有的发言方式,形构着虚拟世界背后的真实自我。

豆瓣社群还衍生出诸多新颖且不乏深度的热点话题,创造了时代新词汇。这些话题源于戏仿,却因其明确的现实指向,引起网友的情感共鸣,如“凡尔赛”“小镇做题家”“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等。热点话题一旦从豆瓣中溢出,往往蔓延至整个网络空间,形成一股高流量与高曝光度的亚文化现象。然而,热点话题引爆网络的背后,不难看出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生存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他们以网络为栖息地,以相似的现实体验作为情感联结,以“拟文学”的方式为自己发声,建构起了庞大的“亚文化共同体”,豆瓣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媒介角色。以“小镇做题家”为例,这一概念诞生于2020年成立的“985废物引进计划”豆瓣小组,小组甫一成立,就吸引了近10万名豆瓣用户加入。小组将自身定位为“985、211失学失业者的新校园,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困”。“这里汇集了一群来自小城镇或者农村的大学生,十二载寒窗苦读考入梦想中的大学,却不断在学业和生活中体验着现实的落差与迷茫。”p“小镇”则成为中国无数普通家庭的代名词,青年做题家们埋首书卷,读书是他们在这个阶层逐渐固化的社会中的唯一出路,即便如此,却也避免不了踏入社会时的四处碰壁。“小镇做题家”折射出阶层流动性与教育资源分配等诸多社会问题,而它的走红,更来自于“做题家们”不假修饰、“拟文学”形式的自我讲述。如用户“人间小白”发帖《不知不觉30岁了,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他写道:

三十而立,看着同龄人逐渐稳定进入下一阶段;而自己还一事无成,没物质,也没内在的提升。突然非常焦虑,闭上眼睛,喉咙感觉被一股焦躁不安堵住难以呼吸。感觉想要做很多,真正准备做时又无从下手。我有种在一场马拉松中途昏睡一觉,醒了发现,已经落下很远的无力感。

中国青年关于现实的心灵体验,汇聚在豆瓣虚拟又真实的空间中。于是,“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俨然成了“纪实文学”的生产现场,豆瓣组员们纷纷诉说着各自面临的生存困境,这里有各色的人生,他们把生命的悲欣交集诉诸笔端,没有过多的修辞,却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文学中的“零度叙事”,是“先锋实验”,更是“人的文学”。

虚拟的网络空间成为青年群体赖以栖居的场地,在网络中,成长的烦忧与现实的困顿都可以暂时忘却,通过话题性的发言、“拟文学”的再创造,网络青年缓和了个体与现实世界的紧张关系。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游戏是大众艺术,是集体和社会对任何一种文化的主要趋势和运转机制做出的反应。和制度一样,游戏是社会人和政体的延伸。”q在网络青年看来,那些在现实空间中欲说还羞、无法畅所欲言的压抑情绪,以及普遍性的社交恐惧症,借助网络空间得以释放,并从中找寻到自我价值,因为“拟文学”有其独立的生成机制,它“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个体集合中被生产、散布和再生产”r,形成了意义自足的文本链条。此外,与以往热点话题的衍生不同,“拟文学”并不是消费时代“娱乐至死”的产物,娱乐性固然是其重要的面向之一,但戏仿与反讽的张力创造了如同严肃文学一般的价值,在会心一笑之后,还有更难以名状的深度思考在其中。

波普诺曾这样定义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s显而易见,豆瓣文艺青年群体引发的“拟文学”热潮,具有亚文化的特征,它牵涉到许多复杂的文学、文化学问题。“拟文学”是网络普及化时代出现的新现象,“拟文学”是文学吗?这一问题曾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大多数学者将其排除在“文学”之外。然而,重要的不是“拟文学”的本质性,“拟文学”作为新兴的网络文本形态,尚在发展之中,操之过急地为其下定义,无疑会遮蔽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拟文学”表征着当代网络青年阅读与思考的方式,他们从个体经验出发,为这个时代留下了至关重要的“边缘性见证”。此外,“拟文学”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拟写、戏仿,会在不同的情境中显现经典作品的价值。在“拟写”过程中,由于不改变原文的叙述结构框架,势必受制于原文的意旨及文学史定位,又在拟写中与现实语境产生联系,由此衍生出丰富的意涵。不过,“拟文学”游戏的写作因即时性而形成热点,也就意味着其生命周期取决于“时间”,当“拟文学”所投射的现实语境发生了变化,那么蜂拥而起的关注也会迅速冷却下去。因此,与其纠结于“拟文学”的“文学”特征,不如将其视为青年群体网络行为的文化表征。

结 语

当网络时代嵌入消费主义之中,作为虚拟的第二空间,势必生发出芜杂的审美文化形态。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空间呈现出交互性、灵活性、民主化、去中心的特征。在娱乐化的网络空间区块中,不再有灌输性的意识形态的输出,用户也不再臣服于某个中心思想,这意味着话题讨论进入了“众神狂欢”的时代。豆瓣APP是近年来兴起的社区网络,以提供书影音资讯为主体功能,因其功能性的导向,成为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豆瓣中的文艺短评与“拟文学”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群体亚文化样本。通过考察豆瓣用户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文艺短评,可以窥见网络文艺青年的阅读趣味、价值系统与思想生态,也反映着网络文艺青年对文学的阅读与接受情况。其次,豆瓣用户“拟文学”表达的热潮,常根植于现实语境,具有即时性、娱乐性、创新性、思想性等特征。一个趣味性、有探讨空间的话题,往往迅速以“拟文学”的形式溢出豆瓣,在整个网络空间中蔓延开来。“拟文学”不仅仅是一场文艺青年的娱乐狂欢,在其背后,也投射了青年群体的文化与心理症候。网络青年以拟写、戏仿的方式,创造性地激活中西文学经典,制造出戏谑、反讽的张力,构成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回应。豆瓣APP中那些或油滑、或智慧、或激愤、或插科打诨、或玩世不恭、或婉而多讽的“拟文学”游戏,凝结着网络文艺青年独有的言说方式。

【注释】

a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b岳小鱼:《豆瓣APP产品分析报告》,“岳小鱼”微信公众号,2019年8月2日。

c袁穎等:《15年来,谁在用豆瓣?》,“第一财经YiMagazine”微信公众号,2021年6月2日。

d罗淑贤、崔悦:《“格格不入的遗迹”: 豆瓣小组传播特色研究》,《今传媒》2022年第2期。

e[美]W·詹姆斯·波特:《媒介效果》,段鹏、韩霄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页。

f[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g本文所引用数据截止至2023年10月,下文不一一作注。本图表中统计的作家作品,以当时豆瓣 APP 中标注阅读量最多的版本为准。

hkl黄平:《“新东北作家群”论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1期。

i王振锋:《让灵魂在想象的时空里自由驰骋——论陈春成的小说兼及“新南方写作”》,《南方文坛》2023年第4期。

j王德威:《隐秀与潜藏——读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小说评论》2022年第1期。

m[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秦海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n刘芳:《“制造青春”:当代流行文化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5页。

o[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p李秀玫、付宇、侯劭勋:《“小镇做题家”的群体性焦虑及其来源》,《当代青年研究》2022年第1期。

q[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288页。

r [美]赵志裕、 [美]康莹仪:《文化社会心理学》,刘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s[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猜你喜欢

文艺文学用户
1942,文艺之春
我们需要文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艺范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我与文学三十年